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抓住机遇 开展妇女理论研究积极行动 推进妇女运动发展
一 认真总结党领导下的中国妇女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
二 深入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面临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三 充分认识妇女研究的社会价值,积极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
四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一 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探索的条件
二 早期共产党人关于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基本思想
三 早期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实践
土改运动中的妇女解放问题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女党员群体的历史考察
一 早期女党员群体及其特点
二 女性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三 女党员参与建党的活动
四 女党员在党内从事的工作
五 女党员推动妇女解放
六 结论
记忆缺失与文本呈现:“三一八”惨案女烈士研究——以魏士毅个案为中心
一 记忆与话语权:广为人知的刘和珍、杨德群与缺失的魏士毅
二 重现:历史文本中的魏士毅
三 小结
论民间外交对妇女组织发展的影响
一 问题和概念
二 妇女组织参与民间外交的历程
三 妇女组织民间外交的变化
四 民间外交对妇女组织发展的影响
五 结语
妇女、家庭与民族国家——以“妇女回家”论争为例的考察
一 父权制:“妇女回家”的历史根源
二 民族国家建构:妇女回家与否的现实基础
三 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妇女解放
四 结语
试谈新中国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化历程
一 男女平等思想的实践探索: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二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将男女平等思想纳入决策主流
三 两性和谐的构建:性别平等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提升民族地区妇女幸福指数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
一 整体提升妇女幸福指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价值追求
二 关于中国民族地区妇女幸福指数的定性考察
三 新时期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妇女幸福指数的政策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妇女事业科学发展
一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妇女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妇女事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三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思考
妇女参政比例政策形成的基本架构分析
一 引言
二 妇女参政政策建构过程的基本架构
三 结语
妇女组织倡导性别平等纳入村民自治政策——公共政策议程的分析
一 引言
二 公共政策与妇女组织
三 对将妇女参与纳入村民自治的过程分析
四 小结
表达、协调与维权:社会管理中人民团体的重要职责——以上海市妇联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一 表达、协调与维权是现阶段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
二 在表达、协调与维护群众权益过程中上海各级妇联的探索与实践
三 在表达、协调与维护群众权益过程中上海各级妇联的主要工作成效
四 在表达、协调与维护群众权益过程中妇联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对策建议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妇女组织形象塑造
一 公共关系视角下塑造良好的妇女组织形象的意义
二 妇女组织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
三 妇女组织形象塑造的建议
妇女在人大中的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妇女在人大中的参与状况
三 影响妇女参与人大的主要因素
四 促进妇女参与人大的建议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村规民约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概述
三 研究发现
四 结论与反思
公共讨论中的女性议题:如何命名?——以网络论坛“邓玉娇案”讨论为观察角度
一 理论视角:公共领域与女性
二 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关于“邓玉娇案”的讨论
三 结论与讨论
妇女权利视角下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一 背景
二 关于司法解释(三)第七条
三 关于司法解释(三)第十条
四 关于司法解释(三)第五条
五 小结
城市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基于问卷调查的经验分析
一 理论模型的构建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三 女性家庭地位实证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社会变革与农村婚居模式的新变化——以湖北J村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招赘式从妻居增长
三 家庭策略式从妻居的新出现
四 农村婚居方式变化的原因
五 结论与讨论
男娶女嫁、妇随夫居:“男尊女卑”性别等级建构的奠基石——谈传统婚嫁习俗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与变革
一 “男娶女嫁、妇随夫居”: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突出体现
二 “男娶女嫁、妇随夫居”:“男主女从”性别身份的明确定位
三 婚嫁习俗变革: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关键之旅
在押女性犯罪成因及人权保障初探——以福州市第一看守所在押女性为例
一 女性犯罪的特点
二 女性犯罪的原因归类及典型案例
三 女性在押人员的人权保障
中国女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二 中国女性人力资本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税收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因素分析: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一 引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二 相关研究述评
三 税收政策性别影响的理论依据:税收性别歧视与无酬劳动
四 税收政策的社会性别影响分析: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五 结论
城镇居民职业地位变迁的性别差异——基于全国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 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
二 资料来源与分析变量
三 数据分析结果
四 结论与讨论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育儿与妇女的职业发展——基于对一项幼儿父母问卷调查的分析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结果分析
三 小结与讨论
女大学生就业难: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的双重弱势
一 引言
二 资本: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通行证
三 女大学生资本弱势
四 结语
女博士生职业决策相关因素辨析——基于共识性的质性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女博士生职业可能自我:特征、驱动维度与形成机制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设计与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总结与讨论
社会制度、可行能力与中国女性贫困
一 可行能力——对贫困女性化认知的拓展与深化
二 社会制度——可行能力不足的结构性原因
三 国家干预——贫困女性提高可行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的救助机制研究
一 经济困扰救助的机制
二 交际困扰的救助机制
三 就业困扰的救助机制
四 心理困扰的救助机制
国外老年妇女经济保障政策及其借鉴意义
一 国外社会保障政策
二 国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三 中国老年妇女经济保障问题与政策建议
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中国境遇与后现代境遇
一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项全球性战略
二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中国境遇
三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后现代境遇
从意识形态维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 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在认知—解释层面的观点与启示
二 马克思妇女理论在“价值—信仰”层面的观点与启示
三 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在“目标—策略”层面的观点与启示
女性主义的“中国焦虑”及其在消费时代的深化
一 古代女性话语的文化落差
二 传输与发展过程中的话语裂隙
三 遭遇消费时代之后
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前瞻
一 近五年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收获
二 近五年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
三 女性学理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中国女性/性别学学科制度与建制探析
一 导语
二 女性学的“学科范式”
三 “学科建制”的发展
四 主要问题与发展策略
1978~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妇女/性别研究进展探析
一 发展阶段及主要议题
二 进展及成就
三 经验及启示
中国大陆女性主义妇女健康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一 女性主义妇女健康研究兴起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 本土化妇女健康研究的主要特点
期刊出版与妇女学学科建设
一 当前中国妇女研究领域的期刊出版状况
二 期刊出版对妇女学学科建设的影响
三 期刊出版在促进妇女研究方面的可行性方略
近五年《妇女研究论丛》论文主题与作者群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 统计结果与分析
三 结论与讨论
试析华语恐怖电影之中的男权意识形态话语——从新《画皮》说起
一 天使与恶魔的并置:刻板化的女性形象
二 秩序的危机与再度完满
三 看与被看的装置
结语
后记
内容简介
更新时间:2019-08-05 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