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献词
序:从“传说”到寻觅
第一章 南迁
散漫北大
敏捷清华
南开校殇
书生应变
父女逃逸
姚家胡同吊
“移栽桢干质”
“气节”说
驻衡湘
留学者归来
教授当家
“祖国的花朵”
“游子身上衣”
少年眼中的祖国
运送设备
步行团
“民气”
花篮佳话
望断云山
第二章 山城
借住校长楼
“陋室”
女生开旅店
“第二故乡”
“蓝帕帕”
山水人情
云南的蓝天
“无取、无求、无损”
云南人的脾气
法官怕教授
《翠堤春晓》的由来
南屏大戏院
“宜结良缘”
巾帼慕英雄
牢实的人们
革命姻缘
潇湘韵事
联大学生办教育
流亡者的家
周家大院与“雷稀饭”
“南渡”忧愤
歌德的精灵
为云南做水利
制冰
新校舍
“吃饭原理”
“煤油箱子大学”
茶馆学风
“三剑客”
记账与放炮
洗床单和刻蜡版
跑警报
“记得少年春衫薄”
杨武之:父训与《群论》
闻一多:“诗化家庭”
朱自清:赶马人的披风
贺麟:总是在争论
杨振宁:黑屋里听故事
赵忠尧:“中和肥皂”
闻一多:制印
费孝通:假奶粉
梅贻琦夫人:“定胜糕”
王力夫人:为“白药大王”织毛衣
芮沐夫人:卖掉家传金器
一个群体的后面
联大学生盖房子
中国乡绅
“最真挚的朋友”
第三章 弦诵:教授“立”校
教授是学术的核心
相互敬重
互借文稿
“图书、机械、设备都有”
吴大猷造光谱仪
胡适寄书
“思想上的马帮”
“怪人沈有鼎”
刘文典骂人
教授树立学风
大师上基础课
师生互教
名教授带队考察
潘光旦调查土家族
老师身教言教
“零分”与拳师
“老师本身就像一本教科书”
“读书要有兴趣”
创造的冲动与享受的冲动
书桌上的公式
“要看到世界”
中美教育比较
教授发现人才并决定培养方式
人生的扭转
“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到老师家去上课
教授引导学生志向
“科学救国”
“校花”学地质
研究植物最好的地方
校园情调
训导长查良钊
教授传授学术和对民族的热情
那个笔记本
教授按自己的理解讲课
“百年陈酒”
叶公超上语音课
吴宓讲英国文学史
钱穆讲中国史
罗膺中讲杜诗
马约翰教女生体育
教授关怀社会
李继侗考察荒地
人口普查与大理演讲
张奚若逸事
教授指导社团
闻一多指导新诗社
美术社画挑夫
吴宓组建“石社”
第四章 弦诵:“无为而治”
完善的流程
“教授治校”
刘文典被解聘
校长管教学
淘汰率高
梅贻琦风范
课程设置
国文课是必修的
“一年级不分院系”
选课自由
自由转系
自然而然的方向
大智慧的光照
校园自由
“民主墙”
“群社”
演《雷雨》
办民主夜校
光未然教朗诵
《嘉陵江上》留悲音
女生与恋爱
男生宿舍随便住
呈请“送花”
“跑单帮的”
第五章 从军
孔令晟(台湾):“优秀的都去当兵了”
柴之棣(台湾):晋升飞快
刘孚坤(台湾):因争论而从军
李俊清(台湾):到印度看见泰戈尔
梅祖彦:因从军而没有文凭
钟香驹:“叙永班”的男生们
“义无反顾”:卢少忱
熊秉明(法):远行与回归
许渊冲:“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殷海光(台湾):自由主义的旗帜
军旅回忆
第六章 学潮
义愤引发“倒孔”运动
纲领性的学潮“一二·一”
复课是终局
大小姐闹革命
第七章 北归
胜利时刻和三峡工程
驻军日本成泡影
立碑与存史
诗人罹难
校歌传神
第八章 两岸
邓稼先:“人杰”与机制
傅斯年:“风骨”的演进
蒋梦麟:阳明山祭
永远的梅校长
最先来往于两岸的人
谒胡适之路
附录
徐悲鸿谈画
焦菊隐谈“二战”时期的英国人民
学术讲演
后记:一本“活书”
更新时间:2022-03-23 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