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序言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开封记忆
一
二
三
四
五
揭秘开封城下城——古代开封城的历史演变与考古研究
一 开封城下城的基本概况
二 开封城下城的特点
三 开封城下城的形成原因
结语
市民圣地与宋代开封人的精神风貌
一 近代城市的诞生与辉煌的世界历史地位
二 市民阶层与市民文艺的诞生
三 北宋开封人的精神风貌
国家性与地方性——开封城市叙述的两种文本传统
一
二
三
三
开封:水,民风,人物
思乡情怀——北宋开封的年节
寺院的记叙——从文化记忆、视觉感受及文本等方面研讨唐宋相国寺
踪迹难寻的失落印象
高僧、名画师和视觉符号
失落的壁画、淡去的墨痕,以及文本化的视觉感受
都城背后的都城——试论开封都市生活于《都城纪胜》的写作意义
引言
一 《都城纪胜》作者笔下的开封
二 《都城纪胜》与《东京梦华录》的文本关联
三 试论《都城纪胜》的作者对于开封及《东京梦华录》的态度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1250—1450年间词话故事中的开封城
开封城的第一印象
为旅行者开的旅馆
寺庙
街上的贵族
结论
宋元东京话本价值初探
一 城市空间价值
二 经济学价值
三 民俗学价值
戏说市声/士声——《歧路灯》的儒者叙事
前言
读一座城的身世——从晚明开封到清初开封
萧墙之内——都会的黑暗之心
鬼域权当仙界观——小说呈现的城市本质
戏说与戏喻
宋代官吏失入死罪法规初探
一 宋代失入人死罪的立法过程
二 宋代失入死罪法的实施
三 关于宋代失入死罪法的评价
余论
开封犹太人清真寺管理群体探析
一 清真寺管理群体的结构及职能
二 清真寺管理群体文化素养和数量变化
三 管理群体消失后的清真寺
余论
醉翁欧阳修之琴趣人生
引言:由中州琴派到欧阳修
一 初仕西京(景德元年—明道二年,1007—1033)
二 初贬夷陵(景祐元年—庆历二年,1034—1042)
三 再贬滁州(庆历三年—皇祐五年,1043—1053)
四 入京主政(至和元年—治平三年,1054—1066)
五 外放致仕(治平四年—熙宁五年,1067—1072)
结语
“一时风物堪魂断”——论刘子翚《汴京纪事》
一 作者生平
二 文学史上的评价
三 《汴京纪事》中的对比修辞
四 组诗的感官意象
五 组诗里的女性角色
结语
回望中原夕霭时——失陷汴洛后的“雅音”想象
一 南宋音韵学与“中国”意识
二 韵书的理学化——“中原雅音”的产生
三 “后中原雅音”时代的汴洛音
中原文化与民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
一 中原文化与华夏戏剧的孕育滋生
二 宋金故都开封与民族戏曲的成熟
三 明清河南戏剧的沿革与豫剧的现代化进程
北宋汴京杂剧考述
一 绪论
二 汴京官本杂剧演出考述
三 民间的北宋汴京杂剧
结论
清中叶以降开封演剧活动概述
一 明清开封
二 乾隆以降梆子戏的发展概要
三 演剧场合
四 俚俗的民众戏曲
结语
从开封论豫剧音乐的发展
前言
一 豫剧背景与开封之关系
二 豫剧的唱腔体式
三 豫剧的文武场音乐
四 豫剧音乐的创新特色
结论
不忍远去成绝响——张长弓、张一弓父子的“开封书写”
一 战火中弦歌不辍
二 为何只能是“开封”
三 倾听古都的“声音”
四 鼓子曲、高台曲与坠子书
五 文学史家的视野
六 草色遥看近却无
古典文学现代研究的重要创获——任访秋先生文学史遗著二种校读记
新的洞见与新的偏见:关于《中国文学史讲义》
辩证之卓识与自我之纠正: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述要》
千年华胥之梦——董启章、孟元老、“梦华体”叙事
一
二
城市,空空如也?——开封与当代都市女性成长小说
一 当代女性都市成长小说的研究现况及其局限
二 “空空如也”?——古城成长纪事中的悖论
三 城市特质与小说叙事美学的对话交融
余论:“空”,还是“不空”?
“帝国梦”与“市井情”——《清明上河图》中的中国故事
一
二
三
四
更新时间:2019-11-29 15: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