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中国越学》编委会
越国新考
一 “越”字再析
二 越族出于商奄君族
三 对越王早期居邑的推测
四 结论及推论
勾践灭吴背后的越国农业经济研究
绍兴秦家山战国木椁墓
一 墓葬形制
二 随葬器物
三 结语
东周越地考古出土击打乐器的初步研究
一 类型学分析
二 相关问题的研究
三 结语
再论楚灭越:基于文献与考古材料的讨论
一 基于文献的分析
二 基于考古材料的讨论
三 结语
温岭东瓯贵族墓乐器明器刍议
一 关于东瓯贵族墓
二 东瓯贵族墓乐器明器概述
三 东瓯贵族墓乐器明器探析
四 东瓯贵族墓乐器明器的意义
汉代池州区域的置县与越人移民和风俗
一 移民
二 置县
三 农耕与习俗
四 关于山越人居住问题的思考
扬州地区汉代青釉陶器与吴越原始青瓷器关系浅析[1]
前言
一 扬州地区上古至汉代历史简述
二 扬州地区汉代青釉陶器特征
三 吴越文化及原始青瓷特征简述
四 扬州地区汉代青釉陶器与吴越原始青瓷器特征异同
五 扬州地区汉代青釉陶器产地问题
六 结语
两宋越中科举世家诸葛氏家族事迹钩沉及其他
一 缘起
二 释文
三 诸葛兴及其家族
四 诸葛兴科举思想
五 诸葛兴科举思想注脚——钱筌及其家族
“钱塘施耐庵”与“泉塘”杨维桢辩证
一 杨维桢居住钱塘达16年之久,是位“杭州通”
二 《水浒传》的创作思想与杨维桢的政治、文艺、宗教、妇女思想如出一辙
三 《水浒传》保留了杨维桢生活经历的许多浙江元素
王阳明《纪梦》诗考论
一 诗之真伪
二 诗之内涵
三 诗中的历史观
四 余论
王阳明“灭山中贼”述略
(一)“平漳寇”
(二)“平横水、桶冈诸寇”
(三)“征三浰”
王阳明哲学思想献疑
一 公与私的关系
二 心与物的关系
三 善与恶的关系
陶望龄、陶奭龄著述合考
一 陶望龄著述
二 陶奭龄著述
三 陶望龄、陶奭龄著述的思想价值
明末浙江戏曲家诗文辑补三则
一 王元寿作品辑补
二 孟称舜作品补遗
三 祁麟佳等其他曲家作品辑考
清初浙省姚江书院诸儒之活动轨迹
一 姚江书院创建的历史沿革
二 姚江书院诸贤之行履实录、学说要旨及讲学活动
三 邵廷寀对姚江书院之统合与传承
蔡元培序言十九篇辑注[1]
一 《注音字母发音图说》序[2]
二 《恋爱与义务》序[3]
三 《法国名将霞飞元帅传》序[4]
四 《时间经济法》序[5]
五 《费德利克小姐》序[6]
六 《浙江卷烟公卖局汇刊》序[7]
七 《中国卫生行政设施计划》序[8]
八 《农村经济参考资料》序[9]
九 《威海问题》序[10]
十 《历史学派经济学》序[11]
十一 《图书为什么要流通》序[12]
十二 《上海市工人生活费指数》序[13]
十三 《西北垦殖论》序[14]
十四 《俄国史》序[15]
十五 《废两改元之成功》序[16]
十六 《幼儿园教材研究》序[17]
十七 《法律教育》序[18]
十八 《全国大中小学调查录》序[19]
十九 《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日全食观测报告》序[20]
蔡元培对民国时期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的影响[1]
一 蔡元培大力倡导白话文并亲自撰写白话文作品
二 蔡元培竭力倡导国语统一并提出具体措施
三 蔡元培积极倡导汉字改革并主张采用拉丁字母
志同道合 鼎力相助
一 绍郡中西学堂的期许
二 鼎力相助 共襄新政
三 师生情谊 如同手足
四 矢志不移宣传鲁迅
五 诚厚谨严 人品质朴
六 性格倔强 不畏强权
对“学院鲁迅”和“民间鲁迅”的跨越与缝合
一 “池田鲁迅”研究拓展鲁迅研究新空间
二 “池田鲁迅”像的学术勾勒与内涵阐释
三 “池田鲁迅”研究的当代价值和启示意义
浙东运河对古代绍兴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 运河穿城走:是城市发展的历史选择
二 城河接运河:构筑起绍兴水城河网
三 古城连运河:带给一座城市的繁荣
浙东古运河二题
一 古时舟船如何从此河到彼河?
二 鲁迅他们如何走水路离绍?
文化重心与教育中心
一 全国视域中的浙江人才
二 浙江区域人才分布
三 绍兴人才分布
论堕民的日常生活
一 堕民的服饰
二 堕民的饮食
三 堕民的住处
四 堕民的出行
五 堕民的语言
六 平民对堕民的歧视
更新时间:2021-01-06 18: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