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章 流浪儿童现象
第一节 流浪儿童含义和概貌
第二节 流浪生活中儿童的生活和行为
第三节 流浪儿童的生活景况
第四节 流浪儿童的成因
第五节 流浪儿童具备社会群体形式
第六节 流浪儿童文化程度和年龄段状况
第七节 流浪儿童父母职业状况
第八节 流浪儿童自述流浪时间状况
第九节 进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两次及以上儿童的情况
第二章 流浪儿童特征和属性
第一节 流浪生活不具备儿童的人性发展条件
第二节 流浪生活中儿童群体特征
第三节 流浪儿童现象具有非社会性成长性质
第四节 若干流浪儿童个人特征和归属
第三章 流浪儿童受伤害状况和分析
第一节 流浪儿童自述受到伤害的样本实录和状况统计
第二节 对流浪生活中“伤害”的分析
第四章 “愿意回家”和“不愿意回家”两种状况的对比和分析
第一节 “愿意回家”流浪儿童的状况和分析
第二节 “不愿意回家”流浪儿童的状况和分析
第三节 “愿意流浪生活”态度的分析
第四节 “愿意回家”儿童与“不愿意回家”儿童的对比和分析
第五章 离家出走原因
第一节 流浪儿童自述的直接性离家出走原因
第二节 结伙结伴离家出走原因
第三节 从自述离家出走原因,到陷入流浪生活的人数比例
第四节 由直接性离家出走原因产生的流浪生活状态和行为
第五节 离家出走的性质
第六节 离家出走原因归类方法
第六章 离家出走的家庭原因与分析
第一节 家庭感情的离心力原因与分析
第二节 家长的子女价值观原因与分析
第三节 家长专制原因与分析
第四节 家庭教育原因与分析
第五节 家庭暴力原因和分析
第六节 离婚家庭原因的认识和分析
第七节 家庭“贫困”原因和分析
第八节 亲情纽带遭到破坏原因和分析
第七章 离家出走归因分析
第一节 离家出走是社会原因
第二节 离家出走具体行为原因和分析
第三节 儿童的发展状况原因和分析
第四节 社会心理原因和分析
第五节 个性原因和分析
第六节 “先有倾向”原因和分析
第八章 离家出走儿童陷入流浪生活的原因
第一节 儿童离家出走后可能遭遇的情景
第二节 儿童离家出走后陷入流浪生活的原因
第三节 离家出走就意味着进入形态化的流浪生活
第四节 陷入流浪生活的初始
第九章 流浪生活与儿童发展关系的解析
第一节 流浪生活中儿童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流浪生活与流浪儿童
第十章 流浪儿童行为状况和分析
第一节 被调查者亲自送回家流浪儿童系列行为汇集
第二节 流浪儿童行为的性质
第三节 流浪儿童与流浪行为之间的关系和自护
第四节 流浪儿童社会隔阂性行为表现
第五节 流浪儿童独有的行为特征
第十一章 流浪儿童“团伙”探讨
第一节 流浪儿童团伙含义和状况
第二节 参入流浪儿童团伙的阶段
第三节 参入流浪儿童团伙的手段
第四节 流浪儿童自组织团伙
第五节 反人性和反社会性的团伙性歇斯底里状况
第六节 流浪儿童团伙“老大”的性质
第七节 “老大”对团伙的控制方式
第十二章 多次离家出走即多次流浪生活现象分析
第一节 状况统计
第二节 有些流浪儿童已完全不适应在家庭中生活
第三节 已经形成流浪癖
第四节 流浪生活精神满足法
第五节 最容易形成再次流浪生活的几种状况
第六节 回归家庭后还总是认为“在外生活”比“在家好”的原因和分析
第十三章 流浪文化
第一节 流浪文化与流浪生活、流浪儿童
第二节 流浪文化的结构性不良作用
第三节 流浪文化依赖的基础
第四节 流浪文化对流浪儿童的控制方式
第五节 流浪文化在流浪儿童中的不当认识的分析
第六节 流浪文化在流浪儿童中的两个主要特征和表现
第十四章 流浪儿童中流浪文化现象
第一节 用极力寻找辩解性理由的方式作为助长不良行为的机制
第二节 “无关心”与“有关心”表现的倾向性不同
第三节 紧张性角色人格表现
第四节 不具备创造性和升华性
第五节 成长本性中那种儿童个性与主体状况消亡了
第十五章 流浪儿童心理与意识内容和分析
第一节 流浪儿童心理意识上的特点
第二节 对调查中流浪儿童表现的意识观念及社会心理的认识和分析
第十六章 流浪行为“习性”亦即“习惯”问题
第一节 流浪生活“习惯”的定义
第二节 儿童流浪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三节 流浪生活习惯的特点
第四节 家庭、家长和社会工作者在流浪生活习惯面前容易出现的消极态度
第十七章 流浪儿童“谎言”现象
第一节 流浪儿童“谎言”的存在状况和分析
第二节 说谎的原因
第三节 谎言的机制和作用
第十八章 将来流浪儿童现象的变化和预测
第一节 多种家庭纽带丧失
第二节 社区和家庭不能满足儿童多向性需要
第三节 家庭内多种地位和角色缺陷严重
第四节 儿童不良行为
第五节 其他社会关系
第十九章 流浪儿童使用儿童权利提出的发展要求
第一节 流浪儿童回答儿童权利对自身的意义
第二节 要求全社会做到真实性和科学化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第三节 要求围绕儿童权利进行的社会事业
第四节 流浪儿童认知回归主流社会的环境和条件
第五节 流浪儿童从其权利范畴要求的救助保护工作方式
第二十章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学研究
第一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学的框架
第二节 救助保护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第三节 救助保护工作内容
第四节 救助保护方法
第五节 救助保护工作对象和方法的区别
第二十一章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事业
第一节 救助保护事业与儿童发展
第二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活动的理论含义
第三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事业理论模式
第四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事业体制模式
第二十二章 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节 “回归主流社会”概述
第二节 用“社会性”含义导引“回归主流社会”活动
第三节 回归主流社会原理探析
第四节 回归主流社会机制要论
第五节 回归主流社会方法
第二十三章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设置
第一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设置的建设
第二节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设置的活动目标
第三节 救助保护机构设置的本然性方法
第二十四章 建立救助保护学校
第一节 设想的缘由
第二节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特性要求建立救助保护学校
第三节 救助保护学校的意义
第四节 救助保护学校应对的流浪儿童主要特征
第五节 救助保护学校活动
第六节 激励方法
第七节 群体疗法
第二十五章 回归家庭
第一节 增添国家监护人职能和责任
第二节 流浪儿童回归家庭的意向
第三节 回归家庭后儿童使用的方法
第四节 对待回归家庭孩子的态度和保护方式
第五节 学校和社区的支持方式
第二十六章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社会工作者
第一节 救助保护工作者的质性
第二节 吸引儿童的工作者形态
第三节 工作素养
第四节 厚重型的教育方法
第五节 救助保护工作者的若干困难
第二十七章 适性教育
第一节 流浪儿童教育方法的论述
第二节 救助保护教育的内义——价值给予工程
第三节 “为他人着想”教育之中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节 大理论教育方法的无效之处
第五节 社会性价值和标准要永远立于教育内容的核心地位
第六节 正确使用二分法对比教育
第七节 劝导教育方法的分析
第八节 惩罚方法问题
第九节 流浪儿童对施与教育者的要求
第二十八章 救助保护工作应注意的难点
第一节 难点之一:流浪意识具有独立性
第二节 难点之二:流浪儿童认为流浪生活就是“自由”
第三节 难点之三:流浪文化的本能性刺激
第四节 难点之四:流浪生活顽劣习性
第五节 难点之五:流浪儿童将流浪生活方式看成是一种价值而不是生活
第六节 难点之六:家庭贫困成为再次流浪的真正原因
第二十九章 23名典型的流浪儿童实例与分析
实例1 亲情俱丧 飘零流浪但不屈服于恶势力被刀砍剁指——向航驰
实例2 被同村干部亲戚骗卖 凄惨做童工——张连洁
实例3 玩乐于流浪生活——胡漠
实例4 天天受亲父折磨 被摧残得惨不忍睹——关天培
实例5 悲情于母亲经常性毒打 从不敢回家到不愿回家——范立华
实例6 得不到关怀的留守儿童经常跑出来流浪——鞠六征
实例7 “家”漂泊 自己就浮荡在流浪生活中——赖行中
实例8 无父无母无亲情 被奶奶卖做小长工——李来旺
实例9 轻微弱智得不到尊重多次愤怒离家——尤畅达
实例10 从惯于拽金项链到偷窃手机的能手——林度加
实例11 当老大勇于帮人打架 靠他人生活——林丰
实例12 貌似弱智实则流浪生活高手——乔天楚
实例13 流浪经验丰富 谙熟黑道方式——苟默任
实例14 离家在外自认为工作不难挺自由自在——景小辉
实例15 从新疆被骗到外地偷窃 被作为发财工具——阿德江
实例16 抛却优越学习工作条件 偷窃技能虽高超但被老大控制转而想当老大的维吾尔族少年——阿艾力
实例17 幼儿时期从新疆喀什市被骗到外地盗窃的儿童——可赛斯
实例18 已经成人化的流浪青少年——马安表
实例19 处处拒绝我们的少年——佚名
实例20 父母离异缺憾 伤害自尊而离家出走的儿童——李梁
实例21 流浪儿童同伙的小老大——哈留修
实例22 从离家出走想学艺反而成为偷窃自行车的人——金限
实例23 惯窃习气严重者——米厦
封底
更新时间:2024-02-04 18: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