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临证医案笔记
更新时间:2019-12-26 13:02:08 最新章节:封底
书籍简介
《临证医案笔记》,医案著作,清代吴篪撰,成书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刊行于道光十七年(1837),全书六卷,分三十七门,卷一列中风、伤寒、瘟疫、暑证、湿证黄疸五门,卷二列肿胀、反胃噎嗝、脾胃、呕吐、霍乱、疟疾、痢疾、泄泻八门,卷三列头痛、心腹诸痛、胁痛、腰痛、疝气、眩运(眩晕)、脚气、淋浊、遗溺九门,卷四列虚损、血证、汗证、咳嗽、喘促、痰饮、遗精七门,卷五列妇人经脉类、胎孕类、产育类、产后类、乳病类、妇女杂证类六门,卷六列杂证及小儿诸证,各门先列医案,后附所用方药,各方在方名下叙功用主治、组成、制法、服法等。全书载案九百余则,叙方四百余首,间附历代医家有关论述。书后附有种痘法、人参真伪辨。此次整理,以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所藏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树滋堂藏板)为底本,以1919年上海集古阁石印本为校本,按照文献学方法进行校勘注释,便于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参考使用。
译者:辛智科 王晓琳校注
上架时间:2015-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秉承“守正创新”的精神,对以往教学中的六经概念进行重新解构和阐述,形成了更为普适包容的“大六经”体系。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开篇总论主要论述中医独特的疾病观与诊治观、辨证论治模式、六经分类证治体系及大六经体系的证治分类构建。意在从中医如何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维逻辑入手,抓握住始终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即病理要素(病因、病位、病机、病势),从而引出病理要素所需要系统搭载的生理体系,即大六医学17.1万字
- 会员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的课题成果。该分册分别从医家简介、学术思想、临床特色、病案精选四方面对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进行整理和分析。医家简介部分重点介绍医家基本信息和主要成就,从传统的客观化、数据化的角度综合简要地介绍医家情况。学术思想部分力求全方位的展现医家独特的学术观点,及其学术观点形成的渊源及延展。或分条论述了学术创见及其对于治疗冠医学21.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