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哈佛经典:名著之前言与序语
更新时间:2020-09-29 16:13:13 最新章节:第34章 注释
书籍简介
书籍中的前言和序言,刊于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这些序言一般由著译、编选者自撰或他人撰写,用以说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一篇前言,可以成为一本书籍的导读、总结,甚至可以理解成所写的东西的精华版;而名家前言,更可以直抵作者内心深处、给读者带来鞭辟入里见解,在作者和读者双方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本书为《哈佛经典》丛书第39卷,收录众多名家为经典著作所作的前言和序言。本书选摘的作品集中于14到19世纪,而彼时正值西方文明历经文艺复兴、思想火花迸发的特殊时期,期间诞生的人类文明的璀璨群星,至今熠熠生辉。本书辑录加尔文、培根、哥白尼、斯宾塞、牛顿等著作的前言或者后记,在向读者阐释所述著作的意义的同时,也展现出作者们独立于天地的人文精神。阅读本书,你能看到自信的培根、雄辩的加尔文、谨小慎微的哥白尼、自信超群的培根、才华横溢的斯宾塞、严谨谦逊的牛顿爵士。就如原书编者在序言里描述的那样——“每一篇都将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品牌:东西时代
译者:郭欣 肖琦 肖涵月 赵云蓁
上架时间:2019-05-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东西时代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东西时代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美)查尔斯·威廉·艾略特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以生态批评方法解读印度文学经典,既有对印度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学的总体研究,也有对吠陀、两大史诗、佛本生故事等印度文学经典作品和迦梨陀娑、泰戈尔、普列姆昌德等印度经典作家的生态主义解读。全书总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总体研究主要从总体上梳理和把握印度文明的生态主义特质及其对印度文学的影响;个体研究通过文本细读,对印度文学经典中蕴涵的生态智慧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挖掘。文学26万字
- 会员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不过作为一种学术方法,其实践可以上溯至20世纪前期。本书的研究对象,正是作为“方法”的文学人类学及其在20世纪前期的实践。主要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围绕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思想渊源、“神话”概念在中国的输入及人类学派神话学的兴起、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早期实践历程、20世纪前期学界对“三重证据法”的倡导等问题作宏观考察;下编围绕周作人、茅盾、郑振铎、闻一多、文学21.7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本非裔美国学方向的专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理查德·赖特作品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的整体框架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围绕着“流变的布鲁斯与黑人生存伦理”以及“赖特布鲁斯化的伦理书写”这两个中心论题展开论述。后面四章则将理查德·赖特不同时期的四部小说《土生子》《黑孩子》《局外人》和《父亲的法则》视为一个动态的作品体系,将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男性主体群进行研究,以此来辨析黑人生文学23.1万字
- 会员无论是杜甫对草堂花木的配置剪裁,抑或白居易富于控制力和驯化感的园林经营,还是苏轼与文人雅致生活融为一体的花木题咏,唐宋诗人在园林植物审美实践中,丰富了中国的美学传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美学课题。本书上编考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园林植物在其笔下,既是山林隐逸符号,也是博物认知对象,又是个人收藏珍玩。不同身份的花木,折射出唐宋文人复杂深刻的审美视角。文学34.3万字
- 会员本书立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演述、文本及研究文献,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酌取中国当代史诗学最具代表性的六个关键词——史诗、口头诗学、演述、文本、歌手、文化记忆进行科学阐释和理论反思。六个关键词互相渗透和参照,既展示出中国当代史诗学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又以其独立的问题域形成对中国当代史诗研究的多维观照。文学17.5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里,古典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保留了世代累积的文化印记,也保留了最多的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和面临选择与行动时的观念、逻辑。中国古典小说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化反映,另一方面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塑造了中国人情感密度最高的经典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若想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古典小说是一把极具魅力的钥匙。本书邀集11位在古典小说文学理论32.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