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
更新时间:2021-07-20 15:25:26 最新章节:第41章 注释
书籍简介
季羡林,萧乾,文洁若,叶君健,陈原,草婴,方平,许渊冲,屠岸,江枫,李芒,赵瑞蕻,杨苡,李文俊,吕同六,杨武能,郭宏安,罗新璋,施康强,林一安……翻译的动机、目的、任务、性质、地位和作用,影响翻译对象选择的因素,翻译的标准与原则,翻译的过程,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再创造,原作风格的再现,形象思维与形象再现,形式与内容,神似与形似,文学翻译批评……在20世纪末,许钧教授就文学翻译的诸多基本问题,有针对性地与中国当代较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位杰出翻译家,通过对谈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让翻译家们畅谈各自文学翻译的独到经验、体会和见解。20世纪萦绕于广大文学翻译者心头、在中国翻译界争论不休的大多数主要问题,所涉及问题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几乎都得到了探讨和阐发。本书以独特的方式对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做了一次梳理与总结,为文学翻译实践的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切实可行的经验,在中国文学翻译史和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品牌:译林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5-01 00:00:0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译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许钧等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从纵向和横向上对象征主义展开深度研究。前四章历时性地梳理象征主义流派发生、演变、衰落的历史,描述象征主义在欧美的影响。后四章偏重共时性的、综合性的研究,主要探究象征主义的神秘主义、音乐美学、自由诗理论和文化背景。文学39.8万字
- 会员本书以宋诗在北美的跨文化传播为考察对象,以学术史梳理、话语分析为基本视角,以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成果之发展史、研究领域、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为论域,通过对大量散见于专著、学位论文、期刊中的英文文献进行搜罗、整理与研究,深入全面呈现北美汉学界宋诗研究的基本概况、传播规律、研究范式、名家名著,并揭示其对当下中国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借鉴意义。北美汉学界主要从宋诗类别、宋诗“自我”、宋诗“因革”、宋诗与政治、文学16.6万字
- 会员《亚鲁王》集苗族及其先祖的创世史、征战史、迁徙史于一体,是一部活形恋的苗族百科全书,具有古老神秘、雄厚悲壮、禁忌肃穆、完整活态等特征。《亚鲁王》母题多是按自然时序串联出现在史诗之中的,它不仅是撑起英雄人物的框架骨骼,更是史诗发展的脉络主线,因此史诗研究中的母题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以时空为轴,挖掘英雄形象;以母题为纲,探索史诗内涵;以传承为根,寻求转型之径,以“历时性轨辙”和“共时性流布”建文学26.6万字
- 会员美国著名生态文学批评家麦克库希克教授,娴熟地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重新解读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约翰·克莱尔、威廉·布莱克、玛丽·雪莱、爱默生、梭罗、约翰·缪尔和玛丽·奥斯汀的“绿色写作”,探赜索隐他们作品中幽深玄妙的生态思想。认为他们重新概念化、情感化和历史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极其丰富的“绿色思想”,不仅提供了全新的感知自然的范式,而且开创了“绿色写作”传统,传播现代生态思想和生态文明理文学20.8万字
- 会员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代。随着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的短暂勃兴,中国知识分子完成了最初的理想文明政制的创构。这是现代意义上“新中国”想象的起点,也是认识整个20世纪乌托邦思想及其运动发展的基础。本书以儒学现代转型为视野,全面、系统探究晚清乌托邦思潮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影响,总结其时代特征、叙事结构、美学内涵和历史贡献。特别聚焦“今文学”运动与中国近现代乌托邦文学思潮的内在联系,以道德—政文学41.2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以城市文化与文学表现出的北京想象为切入点,探究文学与北京、“文学中的北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蕴藏的内涵。在研究范式上,以区域、空间、人物(包括所属地域、阶级、性别)、意识、器物、情感为核心,将相似的作家及流派合并论述,文本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笔记、戏剧、文化现象等。文学21.9万字
- 会员本书以颓废主义的诸多关键问题为依托,在话语建构、范式方法、理论视域等层面展开系统研究,指出其作为在工业革命后遽然加速的西方社会现代性历史进程的产物,既是对这一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映,更是对社会巨变的反应;既是对社会历史进程的艺术表现,更是对社会巨变的精神-心理补偿。文学28.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