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民之间:“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刑民之间:“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研究

段晓彦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法律理论法学16.6万字

更新时间:2022-08-02 12:06:43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源自《大清现行刑律》,但在立法层面并未完成《大清现行刑律》从“刑律”到“民法”转变的任务,其“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为第一顺位的民事法源实施将近20年(1912—1929),成为“前民法典时代”的“实质民法”。本书将时间定格于1912-1928年的北洋政府时期,事实聚焦于大理院民事法源中的“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及其适用,紧扣“‘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民事法源”、“清朝的旧刑律如何适用于民初新时期的民事审判”这一核心问题,考证、发掘“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特殊性和适用难题,依据完整的大理院民事司法判决等档案资料,研究大理院如何克服“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适用难题,论析大理院如何撷取近代西方民事法律概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司法判例和解释例方式,实现中国固有法的转化创新,揭示“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这一特殊的民事法源在大理院特殊的司法机制下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透视大理院适用“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这一历程对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影响,力图探究“前法典划时代”民法近代化的路径和特色。
上架时间:2019-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段晓彦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数权法2.0》是《数权法1.0》的延续和深化,一是创造性提出了“数据人假设”的概念,这也是研究数权法的逻辑起点,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二是围绕数权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三大权益,包括数据权、共享权和数据主权;三是回应了习近平主席致2019数博会贺信关于“处理好大数据发展在法律、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挑战”的重要指示精神。
    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法律18万字
  • 会员
    本书通过密切关注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合理借鉴德国、日本机能主义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在确定我国现实贯通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当前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体系的连接方式。全书分别从机能主义刑法学在刑法总论的本土化实践和机能主义刑法学在刑法各论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犯罪构成理论、共同犯罪理论和责任论研究,找到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的融合方法,而且有利于促进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经济犯罪和网络犯罪理
    李冠煜法律30.5万字
  • 会员
    本书介绍了宪法修改的过程,总结了宪法修改讨论中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按照宪法文本的顺序,逐条说明宪法序言和条文形成过程中的不同观点和讨论情况。作者将阐述的重点放在新宪法与之前的三部宪法存在不同的条文上,着重介绍、阐述和总结这些条文的由来、相关讨论和相关考虑。
    肖蔚云法律11.2万字
  • 会员
    本书从刑法立法、刑法基础理论、刑法各论、外向型刑法等领域对高铭暄教授的刑法思想进行专题研究,以梳理新中国刑法学的自主理论之理性建构,发挥荟萃、传承、弘扬其学术思想精华之功效。
    赵秉志主编法律30.6万字
  • 会员
    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数据形成与数据库建设。第一模块对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我国环境刑事司法的历史考察,对司法效能、环境司法效能、环境司法目的、环境刑事司法效能的定位等。第二模块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适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对环保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在环境司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法与
    焦艳鹏法律7.7万字
  • 会员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法治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第二章: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法治体系构建,第三章:网络平台企业监管法治体系构建,第四章: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监管法治体系构建,第五章:重点领域数据安全监管法治体系构建,第六章:网络信息安全犯罪防控法治体系构建。
    李翔主编法律22.8万字
  • 会员
    本书从实际使用和操作的角度出发,阐述检索类案的前提和情形,展示法官、公诉机关、当事人和律师如何检索和发现类案、如何判断案件的相似性、如何制作类案检索报告、如何参照适用类案,为司法实践中类案的办理提供指南。
    刘树德 孙海波主编法律31.5万字
  • 会员
    本书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危机、个人信息权与个人信息盗窃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个人信息盗窃案件的类型化分析、个人信息盗窃灰色产业链的技术路径及运作机理、比较视野下个人信息盗窃法律规制立法考察与启示等。
    何培育等法律27.6万字
  • 会员
    本书就衍生作品(二次创作作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同人文字作品和同人演绎视频作品)在中国著作权法体系中的承认与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本书在导论和第一篇第一章对概念进行厘定后,于第一篇第二章对衍生作品在著作权法中的不确定性做了分析。将不确定性归因于“立法”上宗旨模糊、权利范围限制与司法标准的多元性,并认为这些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著作权本质问题”的争议与“文化产业/作者/读者等利益主体的冲突”。第二篇着重分
    殷源源法律27.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