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奥里森·马登(1848-1924),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励志导师之一。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亲自将马登的部分作品译成中文,结集为《成功之路》,在国内出版。林语堂在前言中写道:“对于时代青年所经验到的烦闷、消极等等滋味,译者未曾错过。自读马氏的原书后,精神为之大振,人生观念为之一变,烦闷、消极、悲观、颓唐的妖雾阴霾,已经驱除尽净……谨将此书介绍给同病的青年,希望他们从中获得(与我)同样的兴奋与影响。”

马登的成功学著作多达45部。截至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作品已在40多个国家流传,“加起来,他的书至少售出2 000万册”,美国记者、著名书评家门肯说,“其中,至少300万册不是用英语出版,而是用另外25种语言……直到今天,在欧洲,马登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美国作家之一……在西班牙、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偏远小镇,我亲眼看到他的译本被放上书架。在某些连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都不为人知的地方,马登简直就是美国文学的旗帜……”

马登的一生,是追求财富、成功和自我完善的历程,也是将所思所得凝聚成文字、造福他人的历程。马登去世后,上千个家庭给子女起名为“马登”,以表达对这位奋斗者的崇敬和对子女的期望。

奥里森·马登,1848年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森林地区,地处偏远,家境贫寒。他3岁丧母,7岁时父亲也去世了。在幼小的马登面前,生命是如此孤单,而存活下去又是多么艰难。他只能像野草一样匍匐于人们脚下,贪婪地吸收偶尔关照到自己的那点儿阳光和雨露。

马登寄人篱下,做了童工。每天干活14个小时以上,却吃不到一顿饱饭;雇主不但不能像长辈那样关爱他,还时常责骂和鞭打他;主人的孩子不但不跟他做朋友,还经常欺负他。这样的困境持续了7年,马登没有看到任何希望。14岁那年,他决心有所突破,于是勇敢出逃。马登在一家锯木场找到了工作,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读书。在这里,上天给马登打开了一扇门,那就是让马登读到了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己拯救自己》。“它打破了我狭隘的生活,向我展示出一个从未想过的全新天地。我改变了所有的想法,改变了看待生活的角度……”马登说,“我如获至宝,反复阅读,直到它深深铭刻在脑海里。”

《自己拯救自己》使马登的人生豁然开朗。他兴奋地意识到,很多看上去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并不遥远;即使像自己一样的穷孩子,也可以通过努力摆脱困境,获得财富和成功,甚至爬到社会的最上层。

马登满怀激情地走出了深山老林,到城市里寻求机会。他一边工作,一边找书来读,磕磕绊绊地接受着教育。23岁时,马登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仅仅用了9年时间,他就拿到了如下学位:波士顿大学学士、奥拉托利会学士、波士顿大学硕士、哈佛医学院博士。

此时的马登博士,不仅学业出众,而且在事业上也颇有成效。毕业前夕,他积攒了大约2万美元,开始做生意。到了四十岁左右,马登已经成了一位拥有多家旅店的大亨,生意风生水起,财源滚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世纪末,经济萧条席卷美国,倒闭潮以及失业潮引起多次骚乱和暴动。1893年,马登的两个主要旅馆在暴动中被付之一炬。马登一夜之间就从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他背着沉重的债务,来到波士顿,开始了成功学方面的创作。大约30年前,少年马登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从那时起,马登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写出同样激励人心的作品,给更多像自己一样走投无路的年轻人提供帮助。现在,时机已经成熟。马登奋斗了40年,经历过最暗无天日的磨难,也品尝过突破困境的喜悦;曾站在财富的最高处,也曾被抛到债务缠身的谷底。现在的马登,更加了解财富与成功的奥秘。

1894年,46岁的马登开始了成功学著作的出版,并获得巨大成功。几年后,美国第二十五任总统麦金利这样评价马登:“马登的书,对于有抱负的年轻读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马登所倡导的成功原则,改变了世界各地千百万贫苦人民的命运,使他们由一贫如洗变为百万富翁,从无名之辈变为社会名流。我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马登的书更值得推荐给每一个美国的年轻人。”

马登的成功学著作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这使马登再次拥有了巨额财富,也使他有能力将“成功学”发扬光大。1897年,马登创办了《成功》杂志,发行量很快达到30万册。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这个杂志对美国民众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1911年,《成功》杂志因为诸多原因而宣布倒闭。马登再次债务缠身。又过了7年,马登东山再起,《新成功》杂志创刊,即使在马登去世之后,这本杂志仍然非常活跃。

马登的著作,充分反映着他作为奋斗者的风骨。

第一,其作品中每一页都洋溢着自我肯定、自信和激情。他深信,任何人身上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所以,无论你处于何种情形下,都应该不惜代价,满怀信心地寻找可能激发你潜能的环境,去获取更多发展的机会,以期实现财富、幸福与成功。这个观点,毫无疑问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其核心在于,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首先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潜力,敢于梦想美好的生活。如果连梦想都没有,那么当然不可能实现梦想。

第二,马登很注重人品和素质的培养。他收集了大量成功者的事实——包括古代传记和轶事资料,也包括现实中的人和事——并把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充分调动起来,生动地说明成功需要具备的一些品质,比如勤劳、节俭、真诚、包容、自我控制等。

第三,马登对以上两个方面进行了融合。所谓“自信”、“相信潜能”和“保持激情”等等,基本上倾向于肯定“欲望”和“索取”,是向外拓展的;而对于“人品”和“素质”的强调,则是向内寻求精神上的磨炼和满足。在马登之前,向外拓展的成功学往往会流于功利主义,甚至鼓励贪婪和享乐,以及欺骗;而向内修炼的成功学往往会走向空疏无用,对于人的实际需要和心理机制认识不足。马登基本上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真正的成功者,在这两个方面是协调发展的;马登自己的阅历和思考,更强化了他这方面的认识。

在马登的作品里,存在着多种对立统一的因素:主观愿望与实际能力,功利心与品质,欲望与克制,手段与修养,率真与世故,等等。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基本上涵盖了成功所需的各种要素。

总的看来,马登的成功学,是崇高而务实的。其文字朴实、亲切,凝聚着他真实的生命感悟。马登的一生大起大落,每次跃上最高处,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个卑微的起点,让人不得不感叹梦想和坚强的力量。

马登曾建议读者每天诵读《圣经·诗篇》中的第23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我就是胜利。

虽然饥饿、寒冷、疾病缠身,

但这只能让我稍作停留。

我会微笑着说:

“苦难转瞬即逝,

快乐即将到来。”

我是上帝的孩子,

他为我保留着无尽的财富。

他的就是我的——

健康,幸福,还有金钱。

马登的一生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不但获得了财富和成功,而且将其传播出去,点亮了数以亿计年轻人的生命。当代成功学家诺曼·文森特·皮尔说:“我读过马登的所有著作,是他促使我发展了‘积极思考’的人生哲学。在我看来,马登与爱默生、梭罗、卡耐基一样,都是伟大的作家,都是积极思想的倡导者。”

马登除了生前出版的多达45部的作品之外,去世的时候还留下了超过200万字的手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生的资本》、《高贵的个性》以及《思考与成功》,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马登的全貌,也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其思想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