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略谈明朝(3)
- 明代:最后的汉家王朝
- 金开诚
- 3414字
- 2015-03-20 12:04:05
朱棣的燕军虽然勇猛,但数量有限,和号称百万的南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叛乱初期虽然互有胜负,总体上却一直处于劣势。
在仔细分析了形势后,姚广孝提出避免和南军进行硬碰硬的对抗,放弃夺取城市,直接从南军缝隙穿过,南下直取南京的建议。朱棣接受这一建议,燕军很快杀进南京,夺得了天下。
朱棣做了皇帝,极其感激姚广孝,认为他的功劳最大,超过了所有的武将。
朱棣在登上帝位的第二年,不顾姚广孝的和尚身份,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姚姓,同时要他蓄发还俗,赐给他府第和两名宫女。这一切姚广孝均未接受,平时穿朝服上朝议政,退朝后随即换上僧服,而且依旧住在寺院里。朱棣以为他佛缘太深,只得作罢,也不怪他。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朱棣即位之后大肆诛杀异己,让姚广孝心有余悸。
朱棣攻取南京后,主张削藩的主要谋士黄子澄被砍去双手和双腿,然后被杀。齐泰也被灭族。朱棣对在战场上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极其愤恨,命人割下他的耳鼻后才将其杀死,妻女沦为官妓。礼部尚书陈迪不肯投降,和儿子等六人同日就刑。朱棣在行刑前将陈迪儿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让陈迪吃掉,并问味道如何。陈迪毫无惧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鲜美无比。”说罢坦然就刑。
朱棣从北京出发时,姚广孝曾劝他不要杀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说如果杀了方孝孺,读书人就绝种了。
朱棣进南京后,召方孝孺为其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肯。朱棣以死相逼说:“你自己的性命不要了,难道不顾及九族吗?”方孝孺大义凛然,朗声回答说:“便杀十族又奈我何?”朱棣盛怒之下,灭了他的十族。所谓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门生也算在内。
姚广孝拒绝还俗后,奉命赈济苏州、湖州等地。他特意顺路到家乡长洲探亲,把明成祖赏给他的金银布匹全部散发给宗族和乡亲了。
不料,姚广孝帮助朱棣夺位,被视为叛乱,颇为人所不齿。他的朋友王宾拒绝与他见面,唯一的亲人姐姐不理他,他要叙叙亲情,结果被姐姐厉声骂了出来。
这一切让姚广孝大为失望,不得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并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此后,他把心血全部倾注在纂修《永乐大典》上了。
明朝不设丞相一职,明成祖在永乐元年组建文渊阁,代替丞相参预国家决策,类似内阁,直接听命于皇上,有利于皇帝掌控朝政。文渊阁极为重要,进文渊阁的人都是大才子,而且年龄都很轻,解缙是其中年龄较大的,也只有34岁。
永乐元年,一天明成祖到文渊阁视察工作,问起文渊阁藏书的情况,解缙回答说:“藏书太少了。”明成祖说:“百姓家如有余资,尚欲购书,何况朝廷了?”说罢让解缙开出书单,送交礼部购买。解缙乘机说:“有些典籍在战乱中散失,已经难以寻觅,不如编纂一部文献大成流传百世。”明成祖一听此言,大喜道:“好啊!正合朕意,此事就交给你来完成吧。”于是,一部涵盖古今,包罗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解缙主持下开始编纂了。
解缙于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初七日出生在吉水鉴湖(今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解缙将编纂好的类书进呈明成祖。明成祖很高兴,赐名《文献大成》,还赏赐了解缙等147位有功人员。
不久,明成祖发现这部类书与他的要求相距甚远,还有许多佛道典籍未收录,只收录了儒学等方面的典籍。于是明成祖决定重新编修,任命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篪和解缙负总责,前后参与编纂的近三千人。
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姚广孝等人将编好的《永乐大典》进呈明成祖,明成祖终于满意了。
《永乐大典》共22877卷,外加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内容包括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诸项。此前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只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都各有1000卷。《永乐大典》的规模之大,确实是前无古人的。《永乐大典》的显著特点是照录原文,未作删改,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令人遗憾的是,在《永乐大典》的庆功会上没有解缙的身影,原来九个月前解缙被贬到广西做布政司参议去了。
明成祖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后,次子朱高煦不服,赖在京城不肯到封地去,还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因他受到父皇的宠爱,竟得寸进尺,进出宫殿都与太子并肩而行,有时竟拍太子的脑袋,显得很随便。解缙熟读圣贤之书,是个重礼之人,看到朱高煦这样骄横,就跟明成祖说:“陛下这样纵容朱高煦是错误的,他不去云南,陛下就同意让他留在身边,给他的待遇类似太子。他和太子平起平坐,甚至戏弄太子,陛下却装着没看见。如果陛下不立刻制止朱高煦这种越礼行为,会对国家不利的。”
解缙这种善意的提醒竟被明成祖视为离间骨肉,明成祖当场将解缙大骂一通。
安南即现在的越南,汉唐时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设有郡县。五代十国时期,国内大乱,安南乘机独立,从此成为中国的属国,与朝鲜、日本等国一样,他们的国王由中国皇帝删封,每年要向中国皇帝进献贡品。
明惠帝时期,安南发生政变,安南国王陈氏被胡氏取代。后经调解,胡氏表示愿意让出王位,迎接陈氏回国。没想到胡氏撒了个弥天大谎,陈氏回安南后立即被杀,胡氏还杀了送陈氏回国的明朝使臣。
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明成祖决定在安南国设置郡县,改安南为交趾。解缙独持异议,不同意在安南设郡县,主张继续保留安南作为属国的历史现状。于是,解缙被明成祖赶出朝廷,到广西去当布政司参议。后来的历史证明,解缙是有远见的。
后来,解缙又被贬到交趾。
永乐八年(1410年)一月,明成祖要解缙进京汇报交趾的情况。这年二月,解缙回到南京,偏巧明成祖在前几天亲率五十万大军北伐蒙古去了。明成祖这一去将近一年,解缙等到十个多月时,有些急了,心想皇帝不在,向监国的太子汇报不是一样吗?不料,这给恨死解缙的朱高煦落下了口实。明成祖回来后,朱高煦立刻向明成祖报告,说解缙“私见东宫”。
明成祖是个皇帝迷,这也是他起兵夺位的主要原因。听说解缙私见太子,明成祖气不打一处来。暗想:我还没死,就有人想抢班夺权,这还了得。于是,立即下令逮捕解缙。
解缙被捕入狱,在天牢里一关就是五年多。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锦衣卫头子纪纲照例向明成祖呈上天牢罪犯花名册,明成祖看后说:“解缙还在吗?”只问了这一句,别的什么也没说。
纪纲见解缙在明成祖心目中已经无关紧要,回到天牢后,竟用酒将解缙灌醉,然后放在雪地上活活冻死了。忠心耿耿、功在千秋的大才子解缙就这样冤死了。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受明成祖派遣,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海远航,最远时到过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交流,史称“郑和下西洋”。
郑和曾七次下西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比哥伦布远航要早一百多年。郑和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保。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被掳入明营,被阉割当了太监,进入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为燕王立了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亲笔写了个“郑”字赐给马三保。马三保从此改姓郑,改名为和,升任内官监太监,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太监。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他精通航海图、牵星过洋航海术,熟知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技能与修理知识。
郑和下西洋前,南洋和西洋一带国际环境动荡,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泰国)对外扩张,欺压周边国家,威胁满剌加(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占城(在今越南南部)、真腊(在今柬埔寨),甚至在三佛齐(大巽他群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杀害了明朝使臣,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同时,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海上交通得不到安全保障。于是,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调解了各国之间的矛盾,维护了海上的安全,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从而提高了明王朝的国际威望。
明成祖称帝后,曾五次御驾亲征,打败了蒙古入侵军,让北方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最后一次亲征归途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