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领导即席发言的艺术(2)

三、阐明背景型

这种开头就是把讲话的原因或者背景交代给听众,让听者一下子就明白为什么要讲话,讲话的理由是什么;或者说明讲话的背景及在这种背景下讲话的初衷。用这种方法开头平常、自然,很少有波澜,似无标新立异之嫌,但也是平时人们使用最多,也最好把握的一种形式。

在开场白中,有时为了融洽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感情,还采用一些礼貌性的话题与听众沟通。它主要分为楔子和引子两部分。例如,1984年4月27口,美国总统里根在人民大会堂发表了如下讲话:

谢谢您,周培源博士,谢谢各位尊敬的女士和先生。今天,我很荣幸能够来到这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人民大会堂向贵国发表演说的美国总统。

我和我的夫人一直盼望来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访问,同你们伟大的人民见面,以睹贵国历史宝库的风采。北京宽阔的大道使我们赞叹,贵国人民的待客热情,使我们深深感动。我们惟一的遗憾,就是这次访问的时间太短。看来只能像唐代一位诗人所写的那样“走马观花”

了。但是中国的“汉书”里还有另外一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南希和我深有同感。

这段开场白可看作全篇的一个楔子。里根一上来就向大会主持人及全体听众表示了深深的谢意,对中国表示高度赞扬,对中国古老文化有深厚理解。从礼貌、礼节上讲,这都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这番话很快架起了里根总统与听众之间的感情桥梁。接着里根总统又说:

12年前,前总统尼克松来到北京,他走下空军一号专机同周恩来总理握手。事后,周恩来总理告诉他:你那只手,是从世界上最浩瀚的大洋的彼岸伸过来的手,是经过25年的完全隔绝之后重新伸过来的手。

从那次握手开始,美国和中国都打开了自己历史上新的一页。我认为现在历史又在召唤了。

这两段话就是整个讲话的引子。通过引子这座桥梁很快把讲话引入正题,转折、连结自然,恰到好处。

再如,1950年6月2日,法国驻德大使朗索瓦·庞赛在两国市长参加的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开场白也非常精彩。他说:

联邦主席先生,市长先生,法兰西的市长先生们:

我以十分愉快的心情接受德法两国市长会议的邀请,前来参加闭幕式。

对能借此机会重游斯图加特感到高兴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不瞒大家说,如果我回想起我第一次是怎样在贵国的城墙下度过的话,我就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感触。联邦主席先生知道我这个人比较容易伤感。可是还有什么地方能比斯图加特这地方更令人感到舒适的呢?那次露宿城下差不多过去了半个多世纪。1902年,当我还是个年轻的中学生时,就来到过斯图加特这神奇的地方……

然后,引入正题:

由于我的独特经历,由于我对斯图加特独特的感情,所以,我始终把德法两国及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理解放在心头,作为大使,我要谋求的正是这一点。

庞赛选用了一段极具人情味的插曲作为开场白,从容迅速地沟通了他与听众之间的感情,很自然地引入正题让听众接受。这是一个极为和谐的开场白。特别在一些礼仪性场合作即席讲话,适当运用楔子和引子,对于沟通与听众的情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有效地引出下文,充分表达意图,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当然,楔子和引子不宜过长,否则会显得拖拉,说了半天还没有进入主题,有喧宾夺主之感。

第四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让人听懂是对讲话者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在讲话时单纯求奇、求新而卖弄辞藻,用一些艰涩的语汇和专业术语,让人听起来非常吃力,就会影响听众的情绪,即使你费了好大一番口舌,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听众不买账。因此,讲话一定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明白如画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这样才能让听众迅速而又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讲话大都比较通俗易懂,且生动活泼,通篇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就是那些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一听也能明白。

毛泽东同志非常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群众熟知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奥的道理。比如,他在讲解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时,说道:“现在要问:效果问题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了有什么效果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毛泽东用医生看病这样通俗的事例来说明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明白易懂。

彭真同志讲话也很通俗有趣。他在和一位新闻工作者交谈时说:“你看过老鹰抓小鸡吗?老鹰不是瞎撞乱碰就能把小鸡抓住的,而是先在天空中盘旋飞翔,发现地面上的小鸡,再俯冲直下,抓住后就腾空而起。老鹰盘旋飞翔是在做调查研究,看准目标,以便一下子抓住。记者的工作方法,要学老鹰抓小鸡,先做好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典型事件或问题,就要深入下去,抓住不放,直到采写成功……你们写的新闻,就像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一斤铁块,体积很小,你挤不出什么空气和水分。一斤棉花,放在那里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是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练,要写铁块式的新闻,反对棉花式的新闻。”彭真同志用贴切、新颖的比喻,形象通俗地讲述了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使人听了后很受启发。

即席讲话要吸引人,不仅要通俗易懂,还要生动有趣,以增强临场气氛。呆板、枯燥的语言会使人生厌,昏昏欲睡。要注意运用听众比较熟悉的特定的地点、特定的节目或有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的实物来作比,运用明确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来阐述事理,不能颠来倒去总用那几个词,死板地说教。

贺龙同志讲话善于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1940年7月,贺龙在晋绥军区的党员训练班讲党课。讲课前,指导员带人抬来一张旧木桌,一条木板凳,桌子上放了两个粗瓷大碗和一双布鞋。这三样东西一下子吸引了大家。贺龙同志笑眯眯地说:“我来讲第一课,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喽!”然后他端起大碗问学员,里面的小米是做啥用的,大家齐声说是做饭用的。又问哪来的,大家说是老百姓种的。至此,贺老总开始讲吃小米容易,种小米难;又讲老百姓吃黑食,让部队吃小米;讲军民关系,讲群众路线,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使大家明白了搞不好军民关系就会挨饿,就会打败仗的道理。贺龙又拿起布鞋,让一位战士讲讲布鞋。战士语塞,觉得没什么好讲的。他又启发别的战士讲,指出每双布鞋都含着群众的心血,群众没有鞋穿,却给战士做军鞋,这是因为什么,引出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这个道理。最后贺龙拿起另一个大碗,盛满水,还放了一条泥鳅。贺龙把泥鳅从碗里捞出来,不一会儿,泥鳅不动了。贺龙乘机问,泥鳅为什么不动了,回答是离开了水。贺龙同志总结说,军队和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水,军队离开群众,就不能生存。根据地的存在,人民军队的壮大,都是因为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拥护的结果。贺龙同志讲的具有真情实感,具体生动,通俗易懂,极大地说服和震动了战士。

生动有趣的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听众,即席讲话尤其不能忽视。

第五节简洁朴实,不落俗套

简洁朴实的语言风格既能体现领导者亲切待人、不摆架子的优良品质,又能显示领导者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能吸引、打动听众的是那些真话、实话、心里话,他们听够了、听厌了那些大话、套话、假话。有一位领导干部在就职欢迎会上,考虑到自己对新单位的情况还不了解,就职即席讲话就没有涉及“施政纲领”,而是讲心里话、实在话。想不到,五分钟的就职演说,赢得了热烈掌声,给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件事告诉我们:领导干部无论在何时何地发表即席讲话,都要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本人及现场的实际出发。多讲老百姓关心的事和想听的话,表明领导机关的态度,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不要着意罗列组合优美华丽的辞藻,也不必推敲斟酌新颖时髦的观点,而是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动真情、讲实话、表实态。千万不要装腔作势,盛气凌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虚假的东西都逃不过他们的目光。

即席讲话不仅要简洁朴实,还要力求有新意,不落俗套,更不能一味重复别人讲话。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善于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心理态势,抓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选准角度和时机切入,使所讲的话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这样才能使讲话有的放矢,让群众感到亲近、实在、可信、可行。如某新任县委书记走马上任,在县里召开的一个会议上,他作了即席讲话,他说:“我的原籍在长沙,且读书、工作多年,那里是我的第一故乡。从昨天到县里起,我就是县里的公民了(听众掌声)。现在,不但我是县里的公民,我爱人、小孩的户籍关系也一同转来了,应该说,他们也是大家中的一员(听众掌声)。我到这里来工作,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家了。是家,只有首先安家,才能当好家,把故乡建设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听众掌声)。我相信,只要我们各级领导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齐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听众热烈掌声)这位县委书记的即席讲话,实在是质朴无华,却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给群众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第一印象,收到了化平淡为新奇的精彩效果。

第六节把握分寸,适时适境

即席说话要讲究策略,注意分寸,看对象、看身份、看场合。

在公共活动中即席说话要讲究策略,注意分寸,表达的内容及方式要适时、适情、适势、适度。否则,表达难达目的。

一个人的话能否被别人所接受,主要取决于他的可信度,而要提高可信度,除了在形象上要做到服饰恰当、举止大方、谈吐自然得体、眼神专注、表情沉稳外,还必须注意观察对方,讲究谈话的场合和对象。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度都是不同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收到最好的说话效果。一般来说,文化修养层次较高的人,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讲话者应多用抽象的推理;文化修养层次较低的人,则对高深的理论不以为然,讲话者应多用典型性的事例;喜欢自夸的人,讲话者就不必表里如一,应多多诱导;生性沉默的人,讲话者应击其要害,令其激动;而对于思想顽固的人,讲话者就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耐心交流;等等。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美准备建交之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弓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大都是挺着胸!这是为什么?”

只见周总理回答道:“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周总理哈哈大笑。周总理的回答,是基于对基辛格这句话准确的判断,基幸格的话虽然不是十分友善,但也没有明显的恶意,说的情况也基本属实,话语本身更带着调侃的色彩。所以,周总理的回答也用了调侃的口吻,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既有反唇相讥的意味,又带着半开玩笑的情趣;既不影响谈话的友好气氛,又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和说话者的身份。

第七节言既尽,回味无穷

戏院中有一句老话:“从上场和下场的精神,就可以知道衙门的本领。”这句话虽然是指演员,然而对领导者讲话也是很适用的。这句话告诉人们要高度重视开头语和结束语。

结束语是即席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妙的结束语能使讲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结尾不应冗长拖沓,更不能画蛇添足,而要在言不必尽或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给听众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结尾时要尽可能达到与听众感情上的交融,引起共鸣。在把握好分寸的前提下,满腔热情地提出希望、要求和建议。充满激情的结尾,有很大的鼓动力,特别是一些动员性的讲话,可以使人振奋,使人激昂。如同看一场足球赛,中场进一球,与临终进一球,球迷的情绪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即席讲话结尾的形式和方法很多,可以用高潮式、总结式和余韵式结尾;也可以用格言式、号召式和呼吁式结尾;还可以用引述式、幽默式和赞颂式结尾等。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方法都应使结尾干净利落,戛然而止。结尾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全部思想内容已经表达清楚,就一定要及时、利索地收场。

美国《星期六晚报》的主编罗粹慕先生说过:“我把文章刊登在最受欢迎的地方,就结束了,而在演说上,当听众达到最愉快的点,你就应该设法早些结束了!”

林肯第二次就任总统的演说结束语历来被称为最妙的、最精彩的结尾。

他说:

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一切人抱宽容态度;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完成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事业,把国家的创伤包扎起来,关怀那些担负起战争重担的人,关怀他们的孤儿寡妇——凡是可以在我们中间、在同所有国家的关系方面带来和保持公正持久的和平的一切事情,我们都要去做。

这个结尾不愧为经典之作。干净利索,凝练有力,极富人情味和鼓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