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书,它试图为读者提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指导思想、一般思路和基本原则,并精选了大量相关的实战案例以加深读者的理解。本书认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源效率问题,它认为提高资源效率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资源效率问题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它试图从资源效率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问题。

根据这种思维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包括效率管理活动和资源管理活动。效率管理活动主要是着眼于企业的各种具体的经营管理业务,它试图通过提高各种业务的效率来提高其中涉及的资源的整体效率。资源管理活动则主要是着眼于企业的各种资源,它试图通过提高某一种或某几种资源的效率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而效率管理活动又可以分别从“管人”和“管事”两种不同的角度来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资源管理活动则可以分别从资源价值分析、资源取得、资源储备、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配置、资源使用等几种不同的角度来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

之所以想起写这样一本书,是因为我发现,现实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人们发现某一种经营管理理论很有用处,就很容易无限拔高这种管理理论的地位,夸大这种管理理论的作用。事实上,无论是科学管理理论、流程重组管理、蓝海战略理论,还是平衡计分卡等各种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它们在处理经营管理的某个局部问题时确实是一个好工具,但绝对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绝对不是有了这种理论就能够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拿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说,它的产生确实是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由它衍生发展而成的工业工程理论也确实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但它只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的效率的方法之一,在本书中,它只是“‘管事’角度的效率管理”一章中的一小部份内容之一,因此不能无限拔高它地位和作用,不能将它凌驾于其它经营管理方法之上,更不能超越它的应用范围而把它当成企业经营管理的全局性工具。毕竟,一棵树木不管它如何高大,终究只是一棵树木,永远不会是一片森林。不同的理论适合于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正是“管理理论丛林”存在的理由。本书则是试图找出一条能够贯穿“管理理论丛林”的线索,力图为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找到它们在这条线索中所处的节点,并力图使得这条线索能够有效地指导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本书的主要服务群体是有些阅读爱好的老板,以及正在辅佐老板服务企业的企业管理者。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这些人大部份讨厌学术研究型的作品,而喜欢一些通俗易懂的作品。因此,与一般学术研究式的作品不同,本书通篇不会出现任何一个函数,也不会出现任何一张图表,也不会装腔作势地引用一些令大部份读者都难以看懂或者看着吃力的英文原文。与一般的学究式写作方法不同,我在写作过程中从来不会作资料考证,不会引经据典地去挖“概念”的祖坟,不会去考证某个概念的产生、演化的历史。在写作过程中,我当然会引用一些优秀作品的内容,但我相信我的读者对象大多数都没有学术研究的习惯,因而除了出于尊重作者的需要说明书名和作者之外,不会再费事地说明引用出自哪一种版本的哪一页的哪一行。我和我的读者们都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人,因此,我甚至不会对书中提出的一些概念作周密的定义,书中某些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有可能是模糊的,某个定义可能在这一章中是这个意思,但在另一章中所指的内容可能会更广或者更狭一些,不过我相信我的读者都能意会到我的真实意思并获得启迪。所以本书可能不适合“概念党”阅读,而只适合“意会党”阅读,所幸的是,我所设定的读者群中大部份属于“意会党”。

如果说一本书的文字是一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也是有限的,因而我们应该将这种有限的资源用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思维启迪,而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如何正确、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如何有高度,这正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客户价值”的具体体现,这正是“老板思维”的直接应用。至于理论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高度,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试图提供的是一种思维,而不是一种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技术,因此希望读者能够将“理念篇”、“诠释篇”、“实务篇”从头到尾地看完。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掌握这种思维。如果只是看“实务篇”,或者只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某些章节来看,那样虽然有可能可以学到一些雕虫小技,但是可能无法掌握本书的精华,这无疑是一种“买椟还珠”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