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据记载,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其始祖是黄帝的孙子——挥。有一次,他仿照天上弧星的模样做成了一支弓矢,帝见之大悦,就赐他姓张。这支源于“挥”的张姓,是张姓家族中最为古老的一支。
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另一支张姓。晋国有一个大夫姓解名张,骁勇善战,因为他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因而受到晋国君主的嘉奖,并被封为张侯。从此,他的子孙就改姓张。
一、张姓迁变
张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最为庞大。
根据历史传说,张氏的得姓始祖挥,生活在青阳(冀州的清水流域)。到了春秋时,晋国成为张姓聚集之地。战国初年,晋国一分为三:韩、赵、魏,张姓人群也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中原地区生根繁衍。据记载,当时张姓有12个望族,分别居于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魏、蜀。
秦汉时,张姓居民遍布全国,发展成人口众多的大姓,并涌现出许多望族。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人口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张姓人群又向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扩展。隋唐以后,张姓在中国大陆的分布更为广泛,甚至连台湾、海南等沿海岛屿也遍布其足迹。
二、郡望堂号
张氏的郡望主要有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等。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县东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张氏堂号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等。
三、人才济济的张姓家族
或许是因为人员众多的缘故,张姓历来人才辈出,很少有别的姓能够与之相比。
战国时,魏国人张仪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周旋于列国之间。汉初,精通兵法的张良以奇谋良策助刘邦打下江山。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终开辟了“丝绸之路”。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人称“医圣”,先后写下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书法家张芝,字体独特,被誉为“今草”。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发动徒众起义。此外,还有大将张飞、张辽,名震一时。
三国时,东吴名臣张昭,先后辅佐孙策、孙权。晋时,出现了文学家张载、学者张翰。十六国时,张轨、张骏、张天锡几代人割据凉州,建立了前凉政权。南朝时,又有画家张僧繇。
唐朝时,有张公艺一家,九代同居共财,为世人所称道。
盛唐时,名相张九龄,献上《千秋金鉴录》,规劝玄宗居安思危。当时,书法家张旭,被人们推为“草圣”。此外,还有诗人张继、张祐、张籍,方士张果,名将张巡。
北宋时,理学家张载开创了理学学派“关学”。宋时,张姓还有名相张浚、诗人张耒。
明朝时,出现了一代改革家张居正,此外还有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名将张煌言。近代以来,出现了名将张学良、民主人士张澜、国画大师张大千、天文学家张经哲等人。
四、张姓多道士
研究张姓,会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张姓的历史上,有许多道士。在东汉时,有五斗米道的开创者张道陵,太平道的创立者和黄巾起义军的领袖张角以及五斗米道的教主张鲁。唐朝时,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道士张果,曾受唐玄宗的邀请,前往洛阳朝见。
北宋时,有著名道士张君房,曾主持编成《大宋天宫金藏》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又有全真道南五祖之一张紫阳。元代时,有著名道士张留孙。明朝时,有一位传奇式的道士张三丰。清代,又有著名道士张清夜。
五、张姓名人
1.凿空西域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西汉王朝和中西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亚洲历史以及东西方交通史上都有深远的意义和巨大影响。
西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西汉王朝的最大威胁。他们不断地南下,掠夺人口、牲畜和财物,侵扰汉朝的北部边境。有一次甚至逼近了长安附近的甘泉宫。汉朝虽想进行军事反击,但由于汉初实力不够,而无法实现,因此,一直以和亲的方式来羁縻匈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朝进入全盛时期,国富兵强,武帝开始筹划反击匈奴。
恰逢匈奴单于杀死游牧民族大月氏人的王,继位者很想报杀父之仇。汉武帝探知这一消息后,决定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派人去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9年,在武帝身边担任郎官的张骞毛遂自荐,带领随从100多人,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此行充满了危险。当时匈奴的势力已经延伸到西域,控制了天山一带和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以及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走廊是通往大月氏的唯一的一条路,张骞一行刚一进入,就遇见匈奴骑兵,结果全部被俘,被扣留了10年之久。但他不忘使命,在公元前129年,抛下妻儿,逃离匈奴,继续西行,终于到达了大月氏。可是西迁的大月氏征服了富饶的大夏以后,已不想再与匈奴交战了。张骞在大夏地区考察了一年多,起程回汉。归途中虽然改走天山南路,但还是再次被匈奴俘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等人才趁着匈奴内乱,带着妻子和儿子,逃了出来,回到汉朝。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使命,却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为进一步发展汉族和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芝麻、石榴、黄瓜、大蒜、胡萝卜、蚕豆等在中原地区生根落户;西方的毛皮、毛织品、玻璃以及名马、骆驼、狮子、鸵鸟等珍禽异兽也都源源东来;中原地区的丝绸、铁器、农产品、铸铁技术、井渠灌溉方法等也相继传到了西域、印度等地。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进步,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公元前122年,张骞在汉武帝的支持下,连续派出了十几批使者试图打通去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继续寻找前往西方的道路。这一举动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却恢复了内地和西南的交通,加强了汉族和西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为后来汉朝经营开发西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汉朝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汉朝和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加强和中亚、西亚各国的联系,孤立、打击匈奴在西域的残存势力,公元前119年,张骞建议武帝联合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再次派他出使西域。由于乌孙的内乱,汉乌联合之事被搁置下来。张骞只好派部属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地访问考察。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第二年就去世了。
后来,汉朝不仅和乌孙结成了同盟,还在西域设置了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管辖。汉朝和西方各国也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张骞是一位卓越的探险家、一位英勇的将军。在抗争匈奴中,他凭借自己对西域的经验,寻找水源和草地,指点行军路线,为汉军的胜利屡立大功,被封为博望侯。
2.道教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是张良的八世孙。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生于临安于潜镇南的生仙山(一说为西天目山)。据说生仙山上有一道观,称为生仙宫,又名集真宫、天师宫,为张道陵故宅。据传,张道陵生得高大魁梧,身高九尺二寸,庞首广额,朱顶绿睛,高鼻方脸,英气逼人。不仅相异,且是聪明绝顶。到了7岁,就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精通《道德经》以及河图洛书等。后来被地方推荐,在明帝永平年间,做了江州县令。但他虽然身在官场,却一心钻研修炼的奥秘。不久,便辞官隐居于天目山。
张天师画像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张道陵到了洛阳的北邙山炼丹。后来,他又到了鄱阳湖,上龙虎山,修炼成了九天神丹,并长期居住于龙虎山,因而龙虎山就成了道教圣地。在这里他创建了正一道,即天师道。天师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为教主,道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手段,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中国道教创始人,他是道教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
张道陵在龙虎山用3年时间炼成九天神丹后,已60余岁,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还童”,像30岁左右的人。接着又在龙虎山东北边的西仙源壁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建立天师草堂,广传弟子,为人治病。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讲课时间长达30余年,这里有他留下的“炼丹池”、“濯鼎池”、“习升台”、“天师草堂”等遗址,壁鲁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几俱存。葛洪在《神仙传》中说:“陵初入龙虎山,合丹斗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可见他那时的道学功底已经相当深厚了。
“中国道教发源地”碑
20世纪90年代立于鹤鸣山。
张道陵第二次携弟子经嵩山入巴蜀已过90高龄。为什么耄耋之年的他还要入蜀,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要继续用符、丹为人治病,佐国佑民。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足迹遍及巴蜀、陕西等地。除游历治病救人外,他还精思炼志,著作道书24篇。他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规定凡入道者须出信米五斗(汉时一斗等于现在二升,五斗即等于现在一斗), “付天仓”以备饥荒和作“义舍”之用,因此,他创立的道教又叫“五斗米教”。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张道陵123岁,是年九月九日,将诸秘录、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长子衡,乃与夫人雍氏登云台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师正一道”创立以后,时人尊张道陵为人天之师,又称天师道。宋元以后,三山符录统归龙虎山,遂统称为正一道,以区别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
3.“帝王师”张良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在韩国做过宰相。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灭,张良对此怀恨在心,决定要刺杀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的一天,张良与一名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结果,大力士抛出了一个60公斤重的铁锤,却误中了副车,行刺未能成功。
张良逃走后,躲到了下邳,下邳城北有一条沂水。有一天,张良从沂水桥上经过,这时,一位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然后命令张良把鞋捡起来。张良强忍怒火,把鞋捡了上来。老人就让张良过五天再来。一连三次,张良来得一次比一次早。最后,张良得到了一部珍贵的《太公兵法》,老人告诉精通此书即可为“帝王师”。于是张良苦读这本书,得以精通兵法。后来,他协助刘邦打下天下,因功被封为留侯。
4.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
公元78年,张衡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熟读儒家经典,十七岁时就开始到外地游学,“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终成一代文化伟人。
张衡一生为官清廉公正,不与权奸同流合污,所以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因上疏建议裁抑宦官权臣,而遭到奸佞联合弹劾,被贬为河间太守。111年,张衡被调回京师担任尚书一职,他因此接触到更多的黑暗与腐败,对社会深感悲愤与失望。于是,他专心致志,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
张衡最杰出的成就是在天文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浑天说,撰写了两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和《浑天仪图注》,在论著中他首次提出宇宙无限的观点,阐述了天地的形成、结构和日月星辰的运动本质,对月亮的盈缺和月食做出了科学的解释。117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制成了世界上最早使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张衡创制的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架能够比较准确地观测天象的浑天仪,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推动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1092年,苏颂和韩公廉在他的启发下,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这是中国古代最雄伟、最复杂的水运仪象台。
地动仪模型
地动仪由青铜铸成,直径8尺,形状像一个酒樽。里面设计精巧,主要有竖立在仪体正中的“都柱”和“都柱”周围同仪体连接的“八道”,它们分别处于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8个方向上。外面相应设置8条口含钢球的龙,下面对应8只张口向上的蟾蜍。一旦发生地震,触动机关,钢珠即落入蟾蜍口中发出声响。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的时间和方位了。
在地震学上,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这是张衡在浑天仪之外的另一个不朽的创造。地动仪全由青铜铸成,像一个大酒坛。周围铸有8条龙,头下尾上,按照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方向排列着。龙头和仪器内部的机关相连,每条龙嘴里都含着一颗铜球。8个龙头下,蹲着8只张着嘴的铜蟾蜍。地动仪内部有一根大铜柱,叫作都柱,都柱上粗下细,能够摇摆。都柱旁有8条通道,通道内安有机关,叫作牙机。一旦发生地震,都柱就会向地震的方向倾斜,触动通道中的牙机,而那个方向的龙头,就会张开嘴巴,吐出铜球,落在下面的蟾蜍嘴中,发出声响。据此,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的时间和方位。138年,张衡利用地动仪准确测出发生在距洛阳千里外甘南地区发生的地震,证实了地动仪的科学性。
张衡的地动仪,在当时是一项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伟大发明,直到1700年后,欧洲才制造出原理基本相似的地震仪器。
在气象领域,张衡还发明了类似国外的风信鸡的气象仪器——候风仪,比西方的风信鸡要早1000多年。
除了天文,在其他很多领域张衡都颇有建树,他发明过指南车、会飞的木雕、水力推动的活动日历等机械仪器;写过一部数学专著《算罔论》,还计算出圆周率是3.4466和3.1625两个近似值,在1800年前,能有这样精密的计算,着实让人惊叹;张衡还研究过地理学,他绘制的地图流传了几百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在文学领域,他创作的《二京赋》把汉大赋推向了一个高峰,被誉为“长编之极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写的抒情小赋《温泉赋》、《归田赋》等也极富文采。张衡的新体七言诗《四愁诗》,也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先生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5.中华“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聪明伶俐,非常好学,尤其爱读《史记》。书中《扁鹊仓公列传》所记神医妙手回春的故事,让他产生了学习医学的兴趣。从此他开始阅读各种医籍,拜访名师,终成良医。
张仲景的父母希望张仲景走仕途之路。他16岁时,父亲带他去拜访一位归隐乡里的名士。通过交谈,名士发现张仲景不但有英俊谦和的气质,还有才思敏捷的灵性,便说:你好好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名医。名士的预测,更坚定了仲景从医的志向。父母也就顺从他的意思,顺其自然了。
东汉时期,医生这个职业是很受人歧视的。然而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张仲景不顾环境的恶劣和世俗的鄙视,刻苦钻研,投身医学。他的几位老师,无不是有感于他专心致志,虚心求教的精神,才将自己家传的秘技、秘方传授予他的。史书记载,当时张仲景在内科医技上已颇负盛名,听说襄阳有位姓王的外科医生,治疗疮痈达背有绝招,人称“王神仙”。于是他立即肩背行囊,跋涉数百里,前往拜师。如此良苦用心,加上恭敬的态度,恳切的言辞,使得“王神仙”终于不再怀疑张仲景的动机,把自己的医学知识都教给了他。
张仲景像
东汉末年,战祸连年,疫病流行。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大规模的瘟疫,许多人因此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张仲景的家本是大族,有200多口人。然而不到10年,有2/3的人因为染上瘟疫而死亡,其中很多人是因为患上了伤寒病死了的。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下定决心要研究出治疗伤寒病的方法,来解救病痛中的人民。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中国又一部光辉的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这部医典当中体现出来的“辨证论治”的重要医学思想,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主宰作用。书中的113个处方,也都是颇具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人称做“经方”,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常有奇效,因此,《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医方之祖”。三国时候的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以后,不禁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张仲景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医学事业,因其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救人无数,被后人奉为“医圣”。历代注释《伤寒杂病论》的著作非常多,在继承发扬张仲景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长盛不衰的“伤寒学派”。不仅如此,他的影响还越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等国医学影响巨大。张仲景是中国医学的骄傲。
6.一代名臣张之洞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他是晚清洋务派的后期首领。1863年,他考中进士。此后,他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声名鹊起。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升任两广总督。对于法军的进攻,他坚决主张抵抗,并在两广积极加强备战。开战之初,清军在中越边境连吃败仗,形势危急。张之洞于是奏请朝廷起用已经告老还乡的老将冯子材,开赴镇南关。1885年2月,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冯子材取得了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一举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他在湖北大力兴办洋务,成就卓著。1891年,经过张之洞的不懈努力,亚洲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炼铁厂破土动工。1898年,他发表了《劝学篇》,力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不愧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