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姓的起源,据史书记载,主要有姬姓魏氏和芈姓魏氏两个来源。

姬姓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周武王灭商后,封毕公高于毕。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被封于魏地,建立了一个姬姓魏国。传至十二世孙魏斯时,他自立为诸侯,是为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使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来,魏被秦始皇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芈姓魏氏起源于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魏冉是芈姓之后裔,初为将军,后长期任秦相。五国合纵破齐国后,加封陶邑,其后代即为芈姓魏氏。

一、魏姓迁变

由于魏姓得姓较早,而且开始时即为名门望族,所以到先秦时期,魏姓已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两汉至唐朝,魏姓家族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唐朝以后,魏姓南迁,进入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和福建。到了明末,台湾也有了魏姓人。

魏姓自古就是一个非凡的姓氏,各朝各代名人颇多。春秋时的魏武子,被晋文公倚为股肱之臣,他的两个儿子魏颗和魏绛,也都大名鼎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到了汉朝,有大臣魏相、教育家魏应、炼丹家魏伯阳;唐朝时有“人镜”魏徵;宋朝时有诗人魏野、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清时有散文家魏禧、昆曲创始人魏良辅和思想家魏源。他们个个名垂青史,是魏姓人的荣耀。

二、郡望堂号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巨鹿郡和任城郡等,以巨鹿郡为最望。

巨鹿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任城郡:夏商周时置国,秦后置县,东汉时分东平国置国,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魏时,置任成郡。

魏姓的堂号主要有“巨鹿”、“敬爱”、“治礼”、“十思”等。

三、魏姓名人

1.百世贤相的表率魏徵

因为父亲去世比较早,魏徵少年时的生活一直很困苦,但是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他虽然身陷窘境,却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颇有名气的文人。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魏徵为了避乱,出家做了道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攻占河南大部分地区后,把魏徵请去,让他主管全军的文书。李密失败后,魏徵也随他一起归顺了唐朝,被李渊任命为秘书丞。在魏徵被派往山东劝服李密旧部归降时,被另一支起义军领袖窦建德俘虏,还被任命为起居舍人。不久,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魏徵再次投降唐朝,不被重用。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徵很有才干,就招他做太子洗马。失意之时得到太子知遇,魏徵感激不尽,从此对李建成忠心耿耿。

当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李建成虽有太子身份,却没有多少功绩,太子之位很不稳固。这时,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起兵反唐,魏徵就建议太子主动请战。622年,魏徵随李建成征讨刘黑闼。李建成采纳魏徵建议,瓦解了刘黑闼的队伍。

在太子与秦王的斗争中,魏徵一直为李建成出谋划策。

玄武门之变后,当上太子的李世民非常赏识他,不计前嫌,任命他为詹事主簿,掌管文书。李世民即位后,又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后来又兼任尚书右丞。唐太宗事事都要向他垂询,有时甚至把他召到卧室里,单独征求他的意见。魏徵非常感激唐太宗的知遇之恩,尽心竭力地辅佐太宗。

魏徵古帖

魏徵此帖字势雄强,布局宽博,用墨厚重,字划粗细安排适中,隐隐间正气凛然,正如古书论所说,字如其人。

魏徵多次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吸取隋亡的教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和《谏太宗十不克终疏》。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列举了知足自戒、谦虚谨慎、虚心纳谏等十个问题,请太宗三思而后行。在《谏太宗十不克终疏》中,他指出太宗不能善始善终的十个方面,提醒太宗警惕,劝他保持贞观初年那种节俭、谨慎、朴实的作风。唐太宗看过后,不但承认自己的过失,还把魏徵的奏疏放在身边,以便随时提醒自己。

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魏徵有胆有识,敢于直言进谏,指责皇帝和朝廷的错误过失。从贞观初年到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病故,魏徵先后进谏200多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皇帝私生活等各个方面,魏徵“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堪称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魏徵的忠贞耿直,使得唐太宗把他当作自己检讨过失的一面镜子。643年,魏徵病逝,唐太宗痛惜不已,他感叹地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持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徵还主持编撰了周、隋、陈、齐诸史,并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推进唐代了史书编修工作。

2.“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本是明朝末年的一个市井无赖,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为了能一朝发迹,他净身入宫当了太监。凭借其阿谀奉承的本领,他不久便做上了司礼秉笔太监,成为明朝唯一的一位文盲司礼秉笔太监。与此同时,他还建立东厂,控制内阁,一时间权倾朝野,号称“九千岁”,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面对魏忠贤的滥权和恶行,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以顾宪成为首,聚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形成一股巨大的势力,被魏忠贤称作“东林党”。东林党人把持朝政后,开始整治朝纲,成为魏忠贤实现其野心的主要障碍。魏忠贤及其党羽开始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剿杀东林党人。他们开出黑名单,将不肯同流合污的官员指为东林党人,然后逐个罗列罪名,打入东厂大狱,使用种种酷刑,将他们折磨至死。许多领袖人物如杨涟、高攀龙等,均惨死在魏忠贤手下。“东林党”在魏忠贤的铁腕重击下,被扼杀了。

金盖托白玉碗 明

魏忠贤的种种恶行,使得明王朝岌岌可危。崇祯皇帝即位后,开始积蓄力量,预备清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在时机成熟之后,他将魏忠贤贬到皇陵当差,而后又派兵追杀。魏忠贤看到自己已经穷途末路,在被贬的路上悬梁自尽。一代巨奸,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