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戚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后人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卫献公喜欢游乐,不理政事。孙林父想内结贵戚,外通晋国,企图趁机操纵卫国朝政。卫献公对此有所耳闻,但又束手无策,两人矛盾日渐加深。孙林父知道卫献公对他心怀猜忌,就联合他人之力赶走了献公,另立新君殇公,殇公把戚邑(今河南濮阳东北)封给了孙林父。后来,孙林父与他人争权失败,逃到晋国。他的子孙很喜欢戚邑这个地方,世居此地,并以戚为姓。后来卫国灭亡,戚姓逃亡东海,成为望族。
一、郡望堂号
戚姓的郡望主要有东海郡等。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城(今山东郯城北一带),东晋时移治海虞县(今江苏常熟)。
戚姓的主要堂号有“享伦”、“三礼”、“景文”等。
二、戚姓名人录
戚姓的历史名人很多,汉代的临辕侯戚鳃,显赫一时,爵位传了七代。南北朝梁江州刺史戚衮、唐人南宫女子戚逍遥、宋代画家戚仲,都是知名人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更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三、戚姓名人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生在将门,从小就有大志和军事天赋。1544年,17岁的戚继光接任了父亲的职务,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48年,戚继光调戍蓟门,后参加山东乡试,得中武举。1553年,他被提拔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等三营及三营所辖25个卫所,全权负责山东全省的抗倭工作。
两年后,他被调往倭患严重的浙江任职。在与倭寇的战斗中,戚继光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初战就取得了胜利。当时的明军严重腐化,不仅战斗力差,而且祸乱百姓,戚继光决定另练新军。1559年,他从浙江义乌的大山当中招募勇敢的农民和身体健壮的矿夫共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一支新型的军队。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成为一支劲旅,人称“戚家军”,该军曾创下了歼敌上千人,而无一人阵亡的辉煌战例。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1C95/52160476031528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53_0001.jpg?sign=1739045676-3xrEXmhP9lenfTO5CYweRypwMnBxjzpI-0-230dcea7cf9a7549b3c5e722c1821256)
戚家祠堂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和倭寇进行了9次交锋,九战九胜,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接着他又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清除了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又南下福建,和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人取得平海卫大捷、仙游大捷,到1566年彻底肃清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戚家军威震中国海疆,保证了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的社会安宁。
1568年,北方边境出现问题,戚继光被调到北方,总理蓟州、昌平、保定军务,防御经常南下侵扰的鞑靼骑兵。他根据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改进了军队的编制,创建了以火绳枪炮为主的步兵营、骑兵营、车营和辎重营,各个营可以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协同作战。同时,在旧长城的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原有的边墙,并在长城沿线建立了空心的敌台,进攻和防御两手抓,从而真正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坚固防线。他镇守北部边疆前后共有16年的时间,不仅使边地出现了太平景象,而且使都城北京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1582年,支持戚继光的张居正去世,他遭到朝中大臣的排挤,调任到广东。1587年,年老体衰、积劳成疾的戚继光又感染了肺病,在家乡去世。
戚继光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爱国名将,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制造专家。他一生在军事上有不少创造发明。为了防止鞑靼和朵颜等的入侵,戚继光53岁时发明了埋在地下、不用人工点燃、让敌人自己踏上就会自动爆炸的新式杀伤武器,叫作“自犯钢轮火”。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雷,比欧洲人发明地雷大约要早300年左右。
戚继光为保卫大明王朝的边疆奋斗了40多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被称为中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