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是黄帝的儿子禹阳的后代。禹阳的后裔先后建立了10个国家,第一个就是谢国。西周后期,周宣王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先派召伯(即召穆公,名虎)攻下谢国,又把自己的舅父申伯徙封到谢地,谢国就灭亡了。谢国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以国为姓,全部改姓为“谢”。这是谢姓的主要来源,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谢国地域,当在今河南南阳附近。谢氏历经播迁,到元代已遍布全国。

谢姓人自西周后期就不断迁移,先秦有一支迁入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他们是六朝时声名显赫的阳夏谢氏的先人。

一、郡望堂号

谢姓的郡望主要有会稽郡、陈留郡、陈郡、下邳郡等。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镇)。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下邳郡:东汉时置国,南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谢姓的堂号有“陈留”、“会稽”、“威怀”等。

二、阳夏谢氏显风流

以阳夏谢姓为主,谢姓在历史上尽显风流。

魏晋南北朝是阳夏谢氏的全盛时期。那时,它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是足以影响社稷的豪门世家。

西晋末年,时任国子祭酒的阳夏人谢衡,因永嘉之乱迁居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他的后代成为谢氏中最重要的东山会稽派。

谢衡之孙谢安,是阳夏谢氏的杰出代表。当时朝廷里谢氏人才济济,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主要将领几乎全部出自谢氏一门。宰相谢安任征讨大都督,负责总指挥;其弟谢石任代理征讨大都督;其侄谢玄为前锋都督,辅助谢石在前线抗击敌人;其子谢琰任辅国将军。淝水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晋政权,并使谢氏晋升为当时士族的最高层。谢家一门,四人封公,声名显赫至极。

东晋灭亡后,谢家簪缨相继,世居清显之职。

六朝时,阳夏谢氏还涌现出了众多文学家,如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和发展者谢朓、以柳絮喻雪的才女谢道韫、著有《雪赋》的谢惠连、著有《月赋》的谢庄等。

阳夏谢氏的辉煌历史,不但是谢氏家族的骄傲,更是六朝史上奇特瑰丽的一笔。此外,谢姓历史上还有许多名人志士,如西汉的彰侯谢殷;东汉的巨鹿太守、文学家谢夷吾,曾极力推荐班固,后班固以《汉书》永垂史册;唐代有谢小娥;宋有爱国诗人谢枋得;明有文学家谢榛;近代有资产阶级革命家、曾发动广州起义的谢瓒,医家谢观及国民党爱国将领谢晋元。

三、谢姓名人

淡泊名利的谢安

谢安(320~385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书法家。

他自幼沉敏洒脱,气宇轩昂,虽有才名,但隐居于家乡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人纵情山水。直到40多岁,他才应征入仕,后官至司徒。

桓温乱政时,欲杀谢安。谢安在宴席上谈笑风生,从容不惊,使得桓温最终不敢加害。后来,淝水一役,捷报频传。他当时正与宾客下棋,看后不动声色,被客人问起,才淡然作答:“孩子们已经大败敌军。”但他起身回内房时,终于按捺不住心头喜悦,连脚上木屐的齿被踢断也不知道。

谢安身居高位,但一直有归隐东山之志,并数次辞官归隐又数次急出为官。因此,后人以“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以“东山再起”比喻再度为官。

据说,谢安有个同乡被罢官,回家没有路费,只有大批蒲葵扇。于是,谢安从中挑了一把,随手拿着,由于世人仰慕谢安,便竞相仿效,蒲葵扇立刻被一抢而空。

东山携妓图 明 郭诩

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故后人多以“东山”称之。此图即描绘谢安东山携妓游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