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维前线:一线运维专家的运维方法、技巧与实践
- 云技术社区
- 1681字
- 2025-04-01 09:15:47
1.4.4 面向服务的自动化能力划分
运维最终是需要对外提供服务的,这些服务能力应该由很多底层的自动化平台来承载,个人对其能力划分如下,其实细分到每一层都将发现自动化无处不在,而服务化的能力其实是自动化平台的核心能力,能力划分具体如图1-6所示。

图1-6 自动化平台
1.运营能力层
运营能力可体现IT运营价值,把IT的运营价值和业务场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场景和之前所谈的运营价值体系(质量、成本、效率和安全)是一致的。在运维发展的不同阶段,IT系统的运营价值体现会有所不同,IT运营的核心方法是要有迭代式的思维。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自动化提升效率是运维的第一个价值突破点;再往后,业务的高可用保证和成本控制,则是下一个价值方向;再之后,精细化运营的业务支撑则是更高的诉求,类似于质量要求(质量的概念非常宽泛)。越往后,越能凸显数据的价值,而非自动化工具的价值。因此我个人觉得在某一个阶段,自动化平台突破之后,主要的瓶颈将不是效率,而是数据化IT运营的能力。该能力在依赖平台的同时,更依赖于运维团队的业务理解能力和经验总结。数据化运营能力是精细化的运营能力,是面向产品的,从底层的基础设施质量、到应用的访问体验、再到产品发布后的用户满意度,等等。
这一层的能力表现为一个具体的产品形式+运营方法,从而可以确保能够很好地闭环起来。举个例子来说:基于资源容量管理的成本优化能力,首先需要一个贴合面向应用的容量分析模型,现实中一般是通过应用所消耗的资源(CPU、内存、I/O、网络等)进行分析运算;其次是需要通过IT运营分析产品来呈现应用的容量水平(当前、历史等);基于可视化的数据呈现,建立相应的容量管理机制。这里又分为如下三点:
(1)建立标准。低负载需要提升资源使用容量、高负载则需要扩容资源(降低资源使用容量)。
(2)明确责任人和职责。确定容量管理的负责人,可以按照应用的粒度进行划分,同时还要明确这部分的管理要求,对于大规模服务来说,可以借用考核的工具来进行驱动。
(3)结果驱动。通过定时的结果可视化来驱动容量管理的持续优化。
2.平台能力层
一个完整的运维平台应具有以下特点:
❑其能力是集成的,而非离散的——平台需要提供很好的集成能力,让系统得到收敛,避免将系统分割成单个的执行单元,用户也会为此痛苦不堪。
❑其能力是场景化的,而非基于功能需求的——场景能够串联工具。
❑其能力是基于角色的,而非基于单一用户的——运维的角色能够清晰地定义场景需求,用户的需求往往是片面而不真实的需求。
❑其能力是基于事务的,而非基于职能的——事务能够跨越职能组,让运维组织的自动化和数据能力流动起来。
平台能力是指基于底层平台构建起来的具有的运维自动化/数据化(监控+分析)/安全的能力,这层能力实现了底层能力的组合与封装,屏蔽了底层各个专业子平台的实现细节,是面向业务运维场景的,比如说应用交付、资源交付、业务交付、持续反馈等。
3.通用能力层
通用能力层是基于基础设施之上封装的公共服务能力,这层架构的能力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面向业务技术架构的,另一部分是面向运维服务架构的。图1-6中所列的服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个也是我经常和交流者强调的能力建设的核心,不能把这个问题留给下面的资源能力层,也不能交给上层的平台能力层。
对于线上技术架构来说,通用能力层将会涉及名字服务、负载均衡服务、分布式缓存、消息队列、分布式关系存储等,运维需要对其技术实现的工作人员要求API直接调用的服务能力。
对于运维服务来说,通用能力层提供了资源服务、作业服务、部署服务、F5管理、GSLB等。这层的平台能力我一直将其理解成是PaaS平台的核心,有了它们其实就可以实现端到端的能力调度。
该层服务能力平台可以很好地对上层平台进行积木式的支撑,同时还可以对底层设施层能力做服务化能力交付,脱离了资源交付的范畴。
4.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资源交付层,对于一个运维系统来说,应该屏蔽底层基础设施的交付能力,无论是IaaS,还是物理层基础设施。尤其是对于一些IaaS云平台来说,更应该屏蔽IaaS底层实现的细节差异,通过API服务向上提供能力。国外早年就有了同类的产品,如RightScale,它很好地实现了多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