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靳义亭
- 5836字
- 2021-03-24 12:24:13
第二节 研究家风文化的意义和方法
一 研究家风文化的意义
(一)研究家风文化,唤醒传统文化基因,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5000年厚重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只有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创造和思想精髓,不忘本元、固本培元才能增强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竭的源泉,是建设现代化大厦的雄厚根基,是不断攀登人类文明高峰的丰厚积淀。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讲话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我们只有系统地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创造出适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在广泛传播中使之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家风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胜枚举的家训家书、传承久远的家族家世、从家庭走出来的忠臣志仕民族英雄……这些都是淘洗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可以这样说,家风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不管是形诸于文字的,还是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都体现了主流的价值判断。绝大多数家庭都不会将蝇营狗苟、舍义取生作为家庭的圭臬,而五常四德、俭朴持家、睦邻友善,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家风传承的核心。讲家风就是讲文化。讲文化强国战略,自然不能脱离家风的内涵。舍弃家风的文化,只能是蹩脚的文化。我们应该熟悉民族的传统文化,研究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往开来,综合创新,才能使中华文明在新的千年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研究家风典范和文化内涵,从优秀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首先,中华民族向来追求“家国一体”的境界,“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家风家教关乎国家兴衰与天下存亡,而“家国情怀”往往浓缩在家书中,体现在一代又一代家风的传承中。家风所系绝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私事,也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大事。家风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折射的是社会、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同样,家教也不仅仅是家庭的教育策略,它是国家教育的起点,是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家风蕴含丰富的家庭德育思想精华,首推就是对子女家国情怀的培养,封建士大夫亲自撰训教家,重视家庭教育,传统家训文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教科书。即使普通家庭,长辈也会以自己的身端影正言传身教,荫泽后代,重视家庭子弟自立精神的培养,培养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自立;重视朴素、内敛、谦和的家风培育,避免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心性的荼毒,不求留万贯家财给子孙,却留下了足以传之后世的良好家风。这些家书、家风、家教,最终形成家道,而家道恰恰是社会之道、国家之道的重要组成内容,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历史上有许多良好家风的范例,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也给我们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孔子倡“礼、仁”,诗书传家远。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魂”传诵千古。“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是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的家风。“勤奋、俭朴、求学、务实”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训家风,曾国藩“孝悌”治家,其后人英才辈出,曾家“学风至上,耕读传家;谨严有度、孝悌兴家;戒骄去奢,勤俭立家”家风的影响至今,培育产生了众多人才,其分布之广,跨度之大,接续之强,在国内罕有其比。包青天是最恨贪官污吏的,他曾留下著名的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一条很严格的家规,古人把死后能否葬于祖坟看作是一件很大的事,如果贪赃枉法,就不能入葬祖坟,这对人的作为会有很大的约束与警醒作用。“做官即不许发财”是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的家风。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1931年病逝于开封,他留给儿子的遗嘱是“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很好地继承了父亲定的这条家规,并把它发扬光大。他在任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时,把这七个字烧制在细瓷饭碗上,分发给全军团以上干部,每日三餐“三省吾身”,与全军将士共志廉洁。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家风》一书,记录了董必武、陈云、李先念、彭真、万里等八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和孝道亲情。“不经商、不赚钱、低调做人、清廉”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家风;“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是刘少奇的家风;“守法,低调”是邓小平的家风……作为高度重视家的族群,家风无疑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中最为朴素的沉淀,也是宝贵的思想财富资源。我们要汲取这些资源,传承正能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
(三)研究家风文化,发挥家风的社会功能
家风家规都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是“国风”、“民风”、“政风”的基础。家庭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治理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把整个国家社会当作一个“家”来治理的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模式,这种以自我完善为基础,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有志之士的理想。个人可以影响家风,家风可以影响国风,国风可以影响天下之风。立家规、明家礼、担家责、树家风,表面上看只是家务事,其实一家之风可能“点燃”周边或更大社会范围的大“家”之家风,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家风有桥梁与纽带作用,它一头连着个人,另一头连着国家和天下。因此,家风不仅是家庭成员一贯的作风,更是牵连整个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家风是“国风”、“民风”的凝缩,是“国风”、“民风”的基础,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因为如此,家风极其重要。良好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微妙平衡器、稳定器。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完整的人,那么家庭就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基本社会生活组织。由此可见,家庭与社会密不可分,家庭的风气好了,社会的风气自然也就好了。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肌体的健康与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更与千千万万个家庭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一个个家庭家风不正、家规颓败,想要形成良好向上的社会风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些颐指气使、目空一切、根本不把别人甚至法律放在眼里、最终锒铛入狱的犯罪分子,很多都有家风不正的背景。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千百年来,无数家庭认同并信守这个朴素的道理。家风醇厚、家教严格,家风的社会教化功能就得以彰显。唯有每个家庭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正能量家风,形成厚德向善的凝聚合力,才能促成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同时,家风和政风也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很多贪污腐败分子的堕落起点,正是始于家庭这道“防火墙”失去效力。家风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为公的情怀;家风不正的社会,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风与民风。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是积极向善的,每个家庭的所有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整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实践证明,文明健康的家风不仅是社会的“减压阀”,而且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研究家风文化就是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家风,让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让它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培育好家风就是重视社会风气建设,就是为社风向好向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家风文化,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家风营造一个人的成长氛围,往往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秉性的人。家庭就像调色板,板上调什么样的颜色,孩子这张白纸就会呈现什么样的风采,调得好,画得出色,孩子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否则就是涂鸦而已,“家风”就是左右这“画”成功与否的“功底”。我国传统家风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伊始,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生老病死,无时无刻都处于一个家庭之中,随时受到家庭、家风的影响,因此,家庭的重要性远超于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受到多重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家庭教育面临传承的危机,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由此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此外,家长工作以及生意的繁忙也导致了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只有良好的家风才能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促进家庭成员人格的健全、思想的端正,相反,如家风不正往往会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家庭成员往往相互埋怨、推责,这种风气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妨碍孩子人格的正常发育。现在不少新的社会问题源头正是出自家庭,离婚率上升、子女叛逆、低龄暴力等,都与家庭教育的某些缺失和不足相关。譬如,有些家长要么溺爱子女,要么漠视打骂子女,而缺乏真正平等看待子女的态度等。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大学生脾气暴戾乖张,无法与室友沟通,甚至发生伤人事件,也与家教的松懈、家风的日渐式微不无关系。实际上,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家长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带头把家里的精神生活弄得充实、高雅、丰富,防止精神污染。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在传统家教中,有的通过仪式化的内容,例如,食不言、寝不语等用餐礼仪,就餐落座时要讲究长幼、主客次序等,让家庭成员感受家庭的重要性。缺失了仪式感的家庭,即使温情满满,也容易缺乏某种庄重感,缺乏对家这个事物本身的尊敬。有的则通过对子女的谆谆教导来传递价值观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从而告诉孩子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怎样面对社会、怎样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化,家长教导后辈,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致力于向子女传播正面的家风,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得到改善,否则,社会很难发展。研究家风文化就是要在反思的基础上推动现代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构建起适应新时期的家风、家规、家训、家教等家庭文明规范和礼仪,并将其作为新时期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石。
(五)研究家风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家风会向民风辐射,民风会向国风延伸。家风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研究家风文化,就是要努力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既承袭着儒家学说的智慧基础,又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需求,是一种涵古纳今、承前启后的价值导向,也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一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研究家风文化,就是要用优秀历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总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当代人的生活,同时也为当代人所传承并在传承中演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其中,“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爱国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品格心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动力。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都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存有割不断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对于匡正社会风气和教化民众有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家风的形成,不论是建立在家训、家规和家教基础之上还是从父母长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一些做人处事的品德要求,都沉淀着优秀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比如,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这些家教故事;诸葛亮的《诫子书》,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游临终前写的遗嘱诗《示儿》,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事实上已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今天要培育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同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民族品格,其精神血脉何其相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