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学无神论”

习五一

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的主题是:纪念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

20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此举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视察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笔者认为,在当前科学无神论的学科建设中,这一思想是我们值得重视的理论基石之一。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创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高瞻远瞩,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早在1977年,尚未复职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语重心长地说:“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有着深刻的内涵:一是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因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因素,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成为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三是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提出,在任何社会,科学都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并入了生产,因而它也就成了“直接的生产力”。这就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已经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强调科技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列宁、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但是,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诸要素中突出出来,提到第一位的,是邓小平。

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科学分析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更加证明邓小平论断的正确性。从“一般的社会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再到“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者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越来越深化。

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在现代生产力中,同其他各构成要素相比,科学技术的比重已上升到第一位,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由科学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简直令人难以想象。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 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中心位置。这一理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替代、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决定这一进程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到了近代,科学技术从生产力的非独立因素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因素,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第二,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

第三,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石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同上书,第41页。他明确提出,将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的战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逐步形成科教兴国的战略思路。1992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233页。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题目,发表演讲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上书,第428页。

同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江泽民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充分估量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合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跨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飞速发展。2008年6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讲话指出:“在1978年召开的那次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发展趋势、战略重点、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著名论断。从那时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科技事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强调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系列推进科技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6月23日),《人民日报》2008年6月24日第2版。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体现为生产力比在其他制度下的更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科技、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起步,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历程达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居上,更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学”,应当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我们要像发展自然科学一样,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三 “科教兴国”战略与“科学无神论”

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从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看,科学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灵魂。科学是新文化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极大地影响着文化的变革。科学改变了人类的价值观,把人类从蒙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

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成为近代无神论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近代欧洲,牛顿力学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决定性的自然科学理论支持,达尔文的学说则使“上帝分别创造万物的粗糙教义被摧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神学的基础,成为科学无神论的支柱之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近代科学改变了西方文化的面貌。正因为如此,18世纪的启蒙作家“把普及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以推进启蒙运动的事业”。百科全书派的核心人物狄德罗指出:“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不信神。”

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神权统治,在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下,近现代西方无神论思潮日益显著。从文艺复兴,经启蒙运动,至青年黑格尔派,达到一个高潮。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义制度和批判神学政治的性质,被称为“战斗无神论”。它在创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时期,起着巨大的解放思想作用,是民主宪政和个人自由的基点;因为它吸取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为武器,对科学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又被称为“科学无神论”。习五一:《无神论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思考的结晶》,《科学与无神论》2011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也属于科学无神论范畴,是科学无神论的高级形式。它继承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唯物主义,继承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等人类优秀成果,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发现而展示出来。从此,“科学无神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和基石,由思想文化领域,进入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习五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是颠倒的社会关系的虚幻反映。宗教的本质只能从它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寻找。解决宗教问题,必须变革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把解决宗教问题列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反对仅仅依靠单纯的思想教育代替实际的社会变革,更反对脱离党的总路线孤立地“与宗教斗争”。马克思主义政党将宣传科学无神论作为动员群众,觉悟群众,解决有神论造成的许多特殊认识问题的重要任务。“放弃无神论,拒绝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是维护愚昧主义,是愚民政策;相反,企图用行政手段,用法令的形式去解决思想信仰问题,则是布郎基主义。”沈漳:《科学无神论与人民幸福》,《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第6期。

在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无不深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包括反对迷信鬼神,宣传无神论,成为中国进入近现代的思想标志之一。在近代中国的学术界,首先使用无神论概念的是著名学者章太炎。他的锋芒直指基督教等一神论。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文化启蒙的历史背景下,五四运动时期的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重要思想家,用西方无神论的思想批判灵学,破除封建迷信等思想枷锁;批判基督教等一神论的有神论,开展抵制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非基督教运动”。习五一:《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科学与无神论》2008年第5期。

科学无神论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思想前提。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李大钊等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将传播科学无神论作为自己重要的使命。波澜壮阔的战争与革命,使旧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科学无神论的普及和宗教有神论的衰微,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将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中。

在当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倡导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无神论思想,抵制愚昧迷信。科学的发展已经迫使宗教失去许多世袭的精神领地,因此,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社会进步,对于科学无神论者来说是头等大事。科学无神论建设属于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部分,局部工作要服从整体大局。但是,应当指出,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本身并不等于哲学领域中的科学无神论。当代宗教神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极力适应科学的新发现,力图将其纳入神学解释的范畴。当代科学无神论就是针对种种新有神论而言的,“它有自己的特殊研究对象、特殊的理论内容,解决许多特殊的认识问题,不是其他学科可以取代的”文丁:《科学无神论必须进入大学校园》,《科学与无神论》2006年第1期。。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是提高民族思想素质的必要环节。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学无神论

跨入21世纪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和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六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13/content_2328881.htm。

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无神论,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要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首先具备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无神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共产党人言论和行为的最基本根据。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更高层次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以普及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自然科学基本常识为重点,以破除愚昧迷信为着眼点,围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的主题来进行。

当前,境外敌对势力打着宗教的旗帜,利用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民族团结和分裂祖国统一。各种愚昧迷信思潮在社会生活中仍有相当影响。在宗教传播事业的大力资助下,学术界各种“文化神学”、“学术神学”也相当活跃。相形之下,批评宗教消极因素的声音十分微弱。一些号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者,绝口不谈无神论,力图把无神论从马克思主义那里阉割出去。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构成了相当威胁。

科学无神论以科学和理性支持其真理性,有神论则以虚幻和非理性反映其荒谬性。我们的时代精神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和现代文明。从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走向“科学与民主”的现代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某些文化人论证说,现代中国的种种社会问题,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是“信仰危机”,能够拯救人心、维护社会秩序的最佳途径就是宗教。当前高调的“宗教救世说”多来自西方的一神教。我们应当大声质疑这种文化传教的声音。

以鬼神存在为基础的世界观不符合客观事实,依据有神论确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损害人的尊严,贬低人的价值,压制人的创造,使信仰者容易受到自命神灵代表者的控制。因此,我们反对宗教信仰向教育领域渗透,是贯彻“政教分离”的国家法律,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不是对宗教信仰者的敌意。信不信教,应当完全成为个人的私事,信仰是公民的权利,应当得到尊重,但是在国家的决策上,没有上帝和神灵的位置。真理只有一个,需要勇敢地捍卫。无神论对有神论的批判,是人类社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自我批判、自我提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无神论的唯物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占有重要的地位。党中央一再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科学无神论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世纪以来,有种舆论力图把科学无神论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剔除,这是危险的,既不符合人类历史和当代的世俗化潮流,也与中国的人本主义传统相悖。

(原载《科学与无神论》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