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 逻辑思路

为了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项目组按照从总结历史经验到反映现实、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考察。首先,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考察马克思主义在对象国传播的历史起点,分析其原因、客观条件和成功的因素,总结马克思主义在对象国(或地区)生根发芽的合理性;其次,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在对象国(或地区)传播、与实际结合的过程,包括理论创新与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道路的探索;最后,在对各国纵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国进行适当的横向比较,归纳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内在必然与发展规律,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在研究的过程中,项目组还将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为什么要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各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为什么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走向终结?为什么越南、古巴、老挝和朝鲜等国的社会主义未跟着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而失败?上述国家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规律?它们的做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等等。

二 基本内容

按照这一逻辑思路,本书研究设定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导论部分:阐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相关背景、基本概念和本项目研究的相关情况。主体部分包括七章,第一章“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与第二章“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两个部分,着重梳理考察的是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曲折过程及其经验与教训。尽管这一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先后由于各种因素而遭遇挫折,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第三章“越南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第四章“古巴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第五章“朝鲜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以及第六章“老挝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是对国外现存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的考察。而第七章“马克主义思视阈下的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着重梳理其源流、历史、理论与实践等,并做基本的评价与展望。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历史特点不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具有本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数不多,因此,研究与对比越南、古巴、朝鲜、老挝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本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及其理论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而21世纪拉美的社会主义,则丰富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认识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本书第八章将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规律、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并提出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启示。

三 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比较研究法和综合研究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本解析与调研相结合。为了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国(或地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剖析其历史经验与启示,针对不同模块,我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分析“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两个部分时,本书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资料和新的研究框架,采取个案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可资借鉴的各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社会主义多样性的经验与启示。研究中将文案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并通过访谈、研讨会等形式,吸收借鉴学界成果,深化研究。

在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进行考察时,充分发挥本项目组研究人员的语言优势,通过收集第一手国别文献资料、召开研讨会、实地调研和访谈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梳理其发展历史,总结其实践经验与教训,并对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理论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其发展前景等。

在“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部分,本书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对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历史渊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本质,研判其未来发展趋势。

在结论部分,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对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纵向总结和横向对比,找出其共性和规律性,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各国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现实命题,其自身存在合理性和现代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提供合理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又在各国或地区的理论创新过程中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现实性,反之也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没有统一模式,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或他国的做法,而应根据本国或地区实际探索一条符合本国或地区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其理论形态和社会主义实践需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创新,因此,“与时空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仍然“在路上”。处于这一进程中的我们,需要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和特点,即借助“时空性”视角,更为全面、更为贴近现实地深刻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空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吸收经验与教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潘西华 潘金娥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