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结构与安排

本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导言部分对权力研究的文献回顾表明,权力具备关系性和过程性本质。而本研究结合“过程论”(processualism)与“生成性”(generative)两个理论框架,提出权力是生成性的,即权力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并以无权者之权力为分析对象,对这一理论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厘定。由于本研究将以香港一个社会运动来证明并阐述这一理论,导言还结合社会运动理论框架拟定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是对研究地点——香港的一个整体性介绍。第一章和第二章按照民族志惯例讲述田野工作地点——作为百年老区的香港湾仔以及利东街,旧区、唐楼、街道为一体的社区网络和本土经济。这些都成为港十五关注组行动理念的来源,以及市民社会所讨论的话题。第三章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权力生长的机遇与限制,有限度开放的政府、非政治的民间组织以及关注的旁观者,如何在社会运动的推动下,为无权者的权力生长创造了机遇,也制造了最终的障碍。

第四章到第七章构成第三部分,从各个角度讲述港十五关注组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组织如何行动、如何生长并增长他们的权力。第四章以“社会戏剧”理论为框架,历时性地叙述了利东街居民积极要求参与城市规划和社区重建运动的各个阶段,大致描述了港十五关注组从运动、社会运动组织到公民教育组织的发展轨迹。第五章是对权力生长的组织机制的一个简要介绍:一个内部运转良好的组织、一个与众不同的组织者以及一批能够自我牺牲的居民,催生了街道中的权力。接下来一章讲述权力生长的外部网络机制。多层次的网络和多元化的行动者,对关注组进行权力的转移和培植,无权者的权力生长才会呈健康状态。权力生长的行动机制构成这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常规的、建设性的、艺术性的公民不服从和公民教育行动,展示出了积极的建设性力量,是无权者之权力得以展现并被重视的原因。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对作为社会过程和公共事件的利东街居民运动所进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第八章将普通人与当权者之间的博弈视为一种有助于城市发展的合作机制,并概括为“对抗性合作”这一共生政治模式。第九章是理论的探讨,以香港的政治生态为范例为内地对“无权者之权力”进行了一些理论化、系统化的初步总结和探讨,作为本书在理论上的创新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