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与反思: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与30年来的中国城镇化实践
- 张江华 沈关宝
- 2990字
- 2020-08-29 03:39:37
四 结语:费孝通小城镇研究的超时代意义
上文介绍了鸟越皓之对鹤见和子内发型发展论的认识:与其说内发型发展论纯粹是研究者勾画的模式,不如说是鹤见和子等把在各国各地都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理论的梳理并确定了方向。在中国,就是她把费孝通等对小城镇研究的思考进行了理论的梳理,进而在理论化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普遍化以及本土化。宇野重昭对鹤见和子与费孝通的思想碰撞过程是这样描述的:“鹤见和子曾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众所周知,她掌握了欧美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她把这种方法结合自己的思想,变成独具一格的逻辑,这种逻辑又通过把费孝通的思想进行普遍性的表达而再现出来。”(宇野重昭、朱通华,1991: 7)
这里的关键是“普遍性”,反映了内发型发展论的原型理论来自费孝通,也就是说,鹤见和子把费孝通小城镇研究的实践以及由此形成的“因地制宜,不同模式”的主张进行了具普遍性意义的深化或者升华。佐佐木卫在《费孝通——民族自省的社会学》中指出,“鹤见和子的内发型发展论把费孝通的观点进一步详尽深化,明确地表现了对现代性的高度经济增长以及国家中心的政治提出异议的性质”,并指出1994年费孝通在《内发的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其实曾经“提醒过不宜过度强调‘内发性’”,所以,作者认为在这一点上,费孝通与向现代化提出批判并强调另一种发展的理想主义者鹤见和子存在微妙的不同,对农村贫困的关注显示了作为现实主义者的费孝通的另一个侧面(佐佐木卫,2003: 94、97)。
当时的人们对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有很多期待,认为它们可以避免西欧先发国家现代化带来的弊端,如人口涌向城市、农村衰退消失、产业化过剩等。但是,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超越了当时费孝通所能及的对将来的展望,又因为一些政治因素,小城镇研究作为时事性课题失去了时效性,之后,“费孝通的小城镇研究就被作为过去的事物了”(佐佐木卫,2003: 110~111)。但是对此,我们是否能从以上所介绍的鹤见和子构建内发型发展论的过程以及在她之后日本学术界的批评与发展的现象中得到一点启示呢?对于费孝通的小城镇研究,我们如果仅仅局限于沿海农村发展模式来进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也许从反思西方现代化中寻找另外一种发展方式的角度来认识会给我们带来更宽广的视野。其实费孝通之后对边区与少数民族发展的研究也已经证实了这种认识角度的有效性,并且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小城镇的内容中也可预见一种方向性。所以小城镇研究提供给我们的方法论并不会因为小城镇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而失去其思想的光辉。
在小城镇研究中,费孝通对“模式”这个概念从“样板”到“类型”的认识更新(费孝通,1991: 4)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在其后对边区的研究中他也有一个想法更新的过程。据李友梅介绍,费孝通刚到甘肃的时候也曾想把江苏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搬过来,但后来发现并不简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李友梅,2005: 96~97)。在学术的世界里,无论大理论还是小观点,都是这样不断地被自己或别人更新和超越。
最后,借用佐佐木卫在《费孝通——民族自省的社会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如果想得到合时的论点和概念,而去重读费孝通的论著,并感到失望的话,那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的知性的懈怠,丧失了继续生成具有生命的概念的努力。”(佐佐木卫,2003: 115)
参考文献
陈其斌、曹建化,2004,《内发发展理论与东乡农村发展》,《甘肃民族研究》第4期。
川胜平太,2006,《解说:内发型发展论的可能性(内发的发展论可能性)》,鹤见和子《曼荼罗IX环之卷——源自内发型发展论的范式转换(内发的发展论转换)》,藤原书店。
川胜平太、鹤见和子,2008,《何谓“内发型发展”——面向新的学问》,《“内发的发展”何——新学问向》,藤原书店。
费孝通,1991,《对中国城乡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四年思路回顾》,载朱通华、宇野重昭主编《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中日学者共同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 1994,《内发的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回顾与展望》,《内发的发展与外向型发展——现代中国交错》,东京大学出版会。
福田亚细男等编,1999,《日本民俗学大辞典上》,吉川弘文馆。
冈本真佐子,1997,《开发内发(开发与内发)》,载青木保等编《异文化共存:文化人类学第8卷》,岩波书店。
鹤见和子,1980,《面向内发型发展论(内发的发展)》,载川田侃、三轮公忠编《现代国际关系论》,东京大学出版社。
——, 1989a,《内发型发展论的系谱(内发的发展论系谱)》,载鹤见和子、川田侃编《内发型的发展论》,东京大学出版社。
——, 1989b,《“内发型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胡天民译,《江苏社联通讯》第3期。
——, 1991a,《关于内发型发展的理论(内发的发展理论)》,《社会·经济》10。
——, 1991b,《内发型发展论的原型——费孝通与柳田国男的比较(内发的发展论原型——费孝通柳田国男比较)》,载宇野重昭、朱通华主编《农村地域的现代化和内发型发展论——日中“小城镇”共同研究(农村地域近代化内发的发展论——日中「小城镇」共同研究)》,国际书院。
——, 1991c,《柳田国男的都鄙连续论——与费孝通、雷德斐尔德的比较(柳田国男都鄙连续论——费孝通、比较)》,《民俗学研究纪要(成城大学)15。
——, 1996,《内发型发展论的展开(内发的发展论展开)》,筑摩书房。
——, 2006a,《内发型发展的三个事例(内发的发展论三事例)》,鹤见和子《曼荼罗Ⅸ环卷——内发的发展论转换》,藤原书店。
——, 2006b,《从中国农民企业家来看关键人物(中国农民企业家)》,鹤见和子,《曼荼罗Ⅸ环卷——内发的发展论转换》,藤原书店。
——, 2006c,《内发型发展与模式论(内发型发展模式论)》,鹤见和子《曼荼罗Ⅸ环卷——内发的发展论转换》,藤原书店。
——, 2006d,《序说:南方曼陀罗——面向未来的范式转换(序说:南方曼陀罗——未来转换向)》,鹤见和子《曼荼罗Ⅸ环卷——内发的发展论转换》,藤原书店。
赖杨恩,2009,《坚持走内发型发展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学习与实践》第10期。
李友梅,2005,《费孝通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上海大学出版社。
陆学艺主编,2001,《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麻国庆,2010,《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点》,《南方日报》2月2日第2版。
鸟越皓之,2006a,《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环境社会学——生活者立場考)》,东京大学出版会。
——, 2006b,《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宋金文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三石善吉,1998,《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余项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沈立人,1992,《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评价》,《苏州大学学报》第1期。
石田浩,1995,《书评:宇野重昭·鹤见和子编〈内发性发展与外向性发展——现代中国的交错〉》(书评:宇野重昭·鹤见和子编“内发的发展外向的发展——现代中国交错”),《》第12月号。
闫琳,2007,《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规划方法探讨》,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宇野重昭、朱通华主编,1991,《农村地域的现代化和内发型发展论——日中“小城镇”共同研究》(农村地域近代化内发的发展论——日中「小城镇」共同研究),国际书院。
张淑琴、严伍虎,2008,《西部农村的内发型发展与经济主体变革》,《理论导刊》第9期。
朱通华、宇野重昭主编,1991,《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中日学者共同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佐佐木卫,2003,《费孝通——民族自省的社会学(费孝通——民族自省社会学)》,东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