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扶贫基金会改革发展简史(1989~2015)(全3册)
- 何道峰主编 王行最 刘文奎 杨青海 副主编
- 5141字
- 2024-11-01 08:48:26
第三节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早期建设
一 机构发展战略思想
1.遵循李先念名誉会长提出的“四不”方针
李先念同志在基金会成立时提出的四点意见,基本精神是:不要卑躬屈膝;不要低三下四到处“化缘”;所募资金不得挪作他用;财政该拨的钱不能少拨(见图1-2、图1-3)。这在基金会被概括为“四不”工作方针,是基金会成立早期在工作中一直遵循的指导思想。
图1-2 李先念名誉会长致基金会领导人的信(1)
图1-3 李先念名誉会长致基金会领导人的信(2)
2.项南亲拟扶贫“三字经”
根据李先念同志的指示精神,项南会长亲自拟订《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三字方针》:只服务,不营利;只帮助,不代替;多造血,少输液;多开发,少救济;要脱贫,靠自己;要致富,靠科技。还在原稿中为扶贫三字经加了注解:“我国贫困地区大都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共有六百多个县,低收入人口约一亿左右。根据基金会名誉会长李先念的三项指示,特拟定通俗化的三字方针,使贫困地区广大群众了解基金会的工作方针和方法。”
3.提出推动中外民间力量
以推动中外民间力量开辟扶贫资金来源第二渠道为重点工作目标,并提出,所募资金,实行有偿使用,到期收回,循环投资,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积累,形成支持贫困地区长期发展的稳定基金。为此,提出筹建扶贫开发银行、筹建扶贫信托投资银行、发行扶贫彩票等资金筹集思路。
图1-4 项南会长拟订扶贫三字方针
4.提出资助救治县办、乡办中小企业的工作思路
在扶贫方式上,会长办公会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特点,提出资助救治县办、乡办中小企业的工作思路,并且决定以冀西太行山区为扶贫工作重点;主要扶贫方式是把筹集到的不多的资金用在了扶持、救活县办、乡办中小企业上。1992年,项南会长基于基金会在实际做法上仍然有铺摊子的倾向,再次提出,基金会要防止把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过长。要把工作放在抓好三四个贫困县上。自此,基金会确定了三个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即以河北阜平县为中心,包括平山县、灵寿县;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中心的商洛地区和陕北的榆林地区;云南省昭通地区的镇雄县。在实际做法上,还是走的扶持救活县乡中小企业的路。
5.项南提出民间扶贫十项主张
牵线搭桥,外引内联,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民间扶贫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在1994年1月13日召开的联络委员会工作会议上,项南会长归纳了会上各位委员谈到的问题,提出民间扶贫要搞十个“扶贫工程”。项南指出,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扶贫攻坚的民兵和游击队,配合主力军扶贫攻坚,有十个方面的工作可做。为了便于记忆,每个方面都以四个字来概括,叫作基金会的“十四工程”,即(1)广交朋友;(2)加强研究;(3)干部交流;(4)外引内联;(5)兴办实体;(6)培训人才;(7)劳力转移;(8)融通资金;(9)发行彩票;(10)发展科教。
项南会长着重谈了广交朋友的问题。基金会的工作主要依靠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广交朋友就成为基金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朋友越多,办法越多,资金越多。这当然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工作过程。
项南还说,基金会大事干不了,至少不要给中央捅乱子,不要给中央制造麻烦。他建议大家不要有压力,要舍得花时间,要善于等待,要广交朋友,细水长流。感情深了,事情就好办了。
6.项南提出扶贫到户
1990年9月,项南会长在常务会议上提出,扶贫的成功经验是将扶贫款落实到户,而不是到县。
1995年7月和1996年2月,项南会长两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到户的问题。提出,扶贫到户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今后的中心工作。基金会过去支援贫困地区的款项绝大多数用在工业和乡镇企业上,用在种、养、加项目的很少。老百姓很少亲自拿到援助的现款。而资助县乡工业项目,多数是不成功的,投下去的钱多数收不回来;亏了的不还,赚了的也不想还。扶贫的办法很多,比较起来,最受欢迎的是扶贫到户。今后基金会要尽可能把钱落实到贫困户,使贫困户手里有启动资金,有力量开发种植业、养殖业和小手工业,自力更生解决温饱问题。
二 组织建设
(一)基金会的名称及变更
创会时的名称: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
经1990年2月1日常务理事会决定,更名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并于1990年2月20日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交更名请示文件,获批准后又向中国人民银行及民政部提交更名请示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同意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更名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批复(银复〔1990〕 77号)时间为1990年3月24日;民政部关于同意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更名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批复(民社批〔1990〕 52号)时间是1990年6月7日。
中文名称:中国扶贫基金会
英文名称:FOUNDATION FOR UNDER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二)批准、登记机关,上级主管、领导机构
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经中国人民银行于1989年2月11日批准成立,于1989年3月8日获民政部批准注册。
主管部门是农业部和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
(三)编制
1989年7月17日,人事部致农业部、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等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核定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事业编制20人,经费自理。
(四)组织架构
1.建会时的机构设置
建会时,基金会共设综合部、联络部、开发部等三个部门。其中:综合部负责行政、财务、文档、人事、宣传;联络部负责国内外资金筹集、实物募集及国内外有关联络事宜;开发部负责有关开发项目的设计、评估、实施,基金的管理、监督、审计等。
2.1990年10月的机构调整
(1)办事机构称作秘书处。孔灿东不再担任秘书长;秘书长暂缺。副秘书长由巩万铭、王宝琛、高齐思、杨燧安(从未到岗)、许小群、陈健(不在岗)担任;巩万铭同志主持秘书处日常工作。
秘书处下设开发部、综合部、联络部、研究部等四个部门。开发部主任由巩万铭兼任;综合部主任由王宝琛兼任;联络部主任由许小群兼任;研究部主任由杨燧安兼任。
1991年11月,基金会领导批准了主持常务工作的副秘书长巩万铭的调离申请,明确由副秘书长王宝琛主持秘书处日常工作。
(2)按工作需要设置委员会。成立财经咨询委员会、经济开发委员会、外事联络委员会、宣传教育委员会和社会福利委员会。
1990年11月8~29日,五个委员会分别召开筹建会议,初步确定了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人选、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近期工作要点。财经咨询委员会(后称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金熙英,副主任委员为姜习、季龙、尚明、陈如龙、孟庆丰;对外联络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沈图,副主任委员为杨拯民、黄静波、宋耀南;开发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李敬,副主任委员为梁凯轩、彭腾云、马尔赤、刘光祖、李宗周;宣传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孔灿东,副主任委员为谷峰、赵学良;社会福利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黄甘英,副主任委员为伍蓓秋。
(3)各委员会的职能定位及与秘书处的关系。委员会作为基金会的参谋、咨询、决策机构,相对于秘书处来说更为超脱。其工作重点是当前尚未开拓的领域,在更高层面上开拓新的渠道,拓宽新的途径;工作方法可以灵活多样,百花齐放,因人制宜,因条件制宜,不强求一致;能做几件事就做几件事,不规定任务指标。
秘书处是基金会的常设办事机构,是个实体,所属各部是秘书处的职能部门,负责处理基金会的日常工作和完成常务理事会交办的各项任务;必须有严格的工作计划,形成严密的运转机制。
秘书处不是委员会的职能部门,二者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明确分工,各有侧重,互相配合,协同动作,既有合作,又有制约,共同对常务理事会负责。委员会由二三名委员组成日常工作班子,协调与对应部门之间的关系。
1991年1月起,社会福利委员会、宣传教育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开发委员会陆续组建并开展工作。
3.1991年的机构和人员管理改革方案
1991年12月22日常务理事会提出机构和人员管理改革方案:撤销秘书处,设五委一室,即办公室、开发委、联络委、宣教委和社福委;实行全员聘用制。
此机构和人员调整方案从1992年1月1日起实行。各委室坐班负责人是:办公室由副秘书长王宝琛兼主任,张夏云为副主任;开发委由李宗周为副主任;联络委由宋耀南为副主任;宣教委由赵学良为副主任;社福委由李永凯为副主任;经济委由孟庆丰为副主任。
4.1992年机构设置及人员情况
1992年3月14日,我会向农业部人事司报送了《关于中国扶贫基金会内部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情况的报告》,明确了机构设置及人员情况。
1992年的机构设置及人员情况
(1)设五委一室,即经济委员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开发委员会、宣传委员会、社会福利委员会和办公室。
日常工作由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组织领导。
人事劳资工作,对外设人事劳资处,对内在主管人事的常务副会长领导下,由2名工作人员兼管。
(2)各委员会成员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坐班专职工作人员,一部分为兼职的委员。委员会内设主任1人,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基金会坐班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定编限额为30~42人。其中:
办公室 8~10人(含驾驶员3人);
经济委员会 4~6人
对外联络委员会 5~7人
开发委员会 5~7人
宣传教育委员会 4~6人
社会福利委员会 4~6人
聘任的人员可以是在职中青年干部,也可以是离退休干部;中青年聘用总数不超过核定的事业编制20人。
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坐班的副主任组织实施。
办公室由主任、副主任领导,主任由副秘书长兼任;其他工作人员按工作性质,定为专员、联络员、会计、出纳、办事员等。
中青年工作人员的职务、级别及工资待遇划分,相当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局级、副局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办事员等七个档次。拟设正局级干部待遇1人,副局级待遇1人;正副处级待遇各5人,其余为正、副科级、办事员待遇。
现(报告时)基金会坐班工作人员共29人,其中:
离退休干部15人(局级10人,处级5人);
中青年在职干部、工人14人。
5.1994年7月28日,基金会财务部正式成立
其任务是:
(1)管好用好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管理财产和账目;
(3)分析财务会计资料信息,为领导决策作参考;
(4)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5)检查指导下属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
人员暂定4人,叶荫松主持全面工作。
6.1994年11月18日编制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机构状况》
1994年下半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机构设置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坐班机构,有五委一部一室,即经济委员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开发委员会、宣教委员会、社会福利委员会、财务部、办公室。
第二部分是非坐班机构,有:职业培训中心、中国扶贫咨询服务中心、创新基金、深圳联络处、科技富友杂志社(与珠海特区报合办)、中国贫困地区杂志社、国际医药委员会。
第三部分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于1993年6月9日成立,有专节记述)。协会下设一处四部一中心和14个公司。一个处即秘书处,下设公共关系部、经济开发部、咨询部、财务部等4个部;一中心即中国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原新同达研究中心);14个公司包括:北京中富达科技开发公司、中富达(无锡)经济扶贫开发公司、厦门中富达实业公司、深圳中富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农公司、新同达发展有限公司等6个直属企业;广州国粤实业公司、江苏苏秦实业有限公司、江苏飞龙实业有限公司、深圳亿豪有限公司、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公司等5个基金会参股的股份制企业;以及基金会没有出资而是自筹资金挂靠在基金会的北京中彩服装公司、海南利农实业开发公司、深圳南亚实业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
(五)办公地址
基金会筹备期间,在府右街三号办公;
1989年3月,迁至西直门南小街98号(官园);
1990年11月15日,迁至西直门北大街木材大厦15层;
2000年7月1日,迁至海淀区北三环西路48号北京科技会展中心2号楼5层A座和D座;
2002年3月1日,迁至海淀区双榆树西里36号南楼。
三 制度建设
基金会成立以后一直到1999年,基本是沿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涉及行政、人事、财务和基金管理等方面。在这期间,就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过一些工作,但从总体来说,不系统,不完整,对于规范一个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有序发展尚有许多空白和缺失。
1989年,制定并试行的制度有:《基金管理暂行规定》《筹集资金的初步设想和暂行办法》《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对捐赠者的表彰办法(草案)》《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关于基金筹集、使用、管理的暂行规定(草案)》《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关于设置分支机构及与外部合作的暂行规定》《会议制度》。
1990年,制定并执行的制度有:《关于建立和健全文书处理工作的若干规定》《文书处理细则》《关于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几点要求》《支票管理办法》。
1991年4月,开始试行宴请、用车、传真、复印和长途电话等管理办法。
1993年,拟订《财务制度(讨论稿)》,分为总则、财务收入、投资管理、经费管理、贷款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财务分析、附则等9章。
1994年12月16日,拟订并提出《中国扶贫基金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
1995年,财务部拟订了《关于财务支出审批权限和程序的补充规定》,规范了费用报销手续的审批权限,经会领导审批签发,自3月1日起正式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