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仓储的制度困境与救灾实践(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 吴四伍
- 2149字
- 2020-08-29 08:01:46
仓储研究的新视角
仓储研究在完成内部机制的细致考察后,仍需要积极探索仓储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本身是建立在一种特定的救灾逻辑之中。换句话说,仓储是灾害中的仓储,灾害是日常生活中间或发生的灾害。重新思考仓储的内外关系,特别是深度阐述仓储制度的内在演进与社会实践的复杂关系需要把握灾荒史视角下仓储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
1.日常与灾害
灾害视角是一种摆脱过去以人、日常生活、管理为中心的全新视角,不再认为灾害只是特定时期的特点,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进行曲的插曲与片段,而是一种日常生活与灾害危机的节奏变化,是一个灾害与日常交替进行的系统行为。
以往灾害研究基本局限于灾害发生的本身,往往按照灾前、灾中和灾后三个阶段分析灾害,或者按照灾情、赈灾与灾后重建等事件逻辑分析,缺乏一种长时段的整体视角,特别是将日常的备灾工作与赈灾工作相整合。
将灾害与重大社会事件研究结合起来,能取得不俗的成绩,其突出的代表是李文海先生的系列研究。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在宏大的社会进程中,灾害怎样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呈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怎样交融,促成整个社会发展轨迹的特定线路。这种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拓展空间是,灾害怎样在日常生活或小事件中得以呈现?
救荒性仓储的研究正是实现这一研究转向的较佳载体。救荒性仓储的核心逻辑就是以日常时期的粮食积累应对危机时期的灾害。仓储研究需要天然连接日常时期和灾害时期的救灾管理。平时储备的粮食怎样在灾害时期用以赈济,灾害事件又给平时的仓储准备提出何种要求,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非单一的独立个体。更重要的是,从事日常仓储管理工作的人们必须自然具备一种灾害的视野,需要以灾害时期的粮食安全为奋斗目标,认清救荒工作与日常工作的不同之处。
2.成本与安全
救荒性仓储本质是一种粮食储备工作。粮食的储备意味着一种特定的粮食消耗。仓储怎样寻求自身的运营成本与管理成本的节省,实现自身的救荒战略安全目标,是其内在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
寻求稳定的资金来源是仓储工作的重要前提。从常平仓的粮价获利,再到社仓的借贷获利,最后到积谷仓的另类获利。从以仓养仓到仓外养仓,仓储制度走过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
寻求妥善的管理方式同样是仓储发展的又一前提。从常平仓的以官为主,到社仓的以绅为主,再到积谷仓的官绅合办。从官绅分办到官绅合办,仓储制度的管理方式也经历一个坎坷的过程。
救荒性仓储的最终发展是建立在职能简单化、管理精细化的基础上。救荒性仓储越来越只是一个仓库,而非一个粮店,更非银行。这种发展在维护粮食的救灾战略安全方面却越来越集中,越来越高效。本质上,仓储的经营成本的另类化和管理成本的整合都是战略安全的内在需求。正是救荒的战略需要,在日渐发达的社会中仓储的功能越来越缩小,成本越来越减少,但是目的更加明确,效率更高。
经济成本与政治安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对立。清朝政府要实现政治救灾、皇恩浩荡等政治安全或合法性的获取,必须付出大量的经济资源。相反,对经济成本的过分强调,如平粜价格的限制,固然在限制官员不法行为、缩小救灾成本方面有所斩获,但是最终对于民众救灾的效果也多有影响。最为关键的是,作为清朝政府的管理人员不能简单将仓储设定为一个救灾工具,同时还有自身的盈利可能。这种苛求往往成为仓储持续健康管理的最大敌人。政治上的安全与经济上的付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正比的。清朝政府管理者不能要求仓储如养牛一样,即牛不吃草,还能跑。
3.技术与制度
救荒性仓储制度的发展得益于局部技术的不断演进。从广义上讲,每一仓类的出现都是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常平仓的出现就是一种试图从粮价波动中获利支持救荒的技术的产生。义仓的出现是管理主体的变革,绅士和富民可以参与仓储的建设。朱子社仓的出现更是推进各项技术的改变。一是管理主体的变化,绅士为主,官员监督;二是经营方式的变化,借贷为主。积谷仓的变化,同样是技术的变革结果。一是经营方式的变化,只积不换,仓外养仓;二是管理主体的变化,从官督绅办到官绅合办。最终仓储制度完成自身的变革,每一项变革同时也浸润着更为微小的技术变革,如储粮技术的变革直接推动积谷仓的扩张。征信册等技术的发生使得官绅合办的合法性得到大大加强。
新技术的诞生往往源于基层的仓储实践,无论是征信册的引进,还是储藏技术的改革,都是地方仓储实践的成果。技术成果何以传播,以何种形式上升为国家政策,成为更为宏观和久远的制度,有赖于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良性互动。历史的经验是,国家对无能为力的突出问题会暂时放任地方发展,会短暂地汲取民间的经验,而最终的制度改革往往在整个王朝变革,或者在更大的事件中完成。仓储背后的国家与社会,制度背后的基层源泉与大的社会环境都是其演变的重要因素。同光时期的积谷仓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很好地体现这一逻辑。
技术的进步本质上会改变制度的内在逻辑。本书观察到同光时期积谷仓运营方式的转变,从原有的以仓养仓到后来的仓外养仓,运营技术的改变使得仓储的盈利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依赖不动产的利润远远高于仓储自身参与粮食流通所获的利润。仓储更多扮演一个投资者,而非生产者的角色。不过,仓储力图实现常平仓等具有价格杠杆的社会功能,也伴随仓储退出流通领域而失去。仓储技术的改变最终结果是制度属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导致仓储的最终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