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业化和技术创新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技术创新的动力

一、工业化中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从西欧各国工业化的历史来看,工业化中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技术创新有大、中、小之分,但技术创新是不会停止的。重大的技术创新一般要隔一段时间才会出现一次,但中小技术创新却不会间断。

在英国工业化初期,技术创新者主要是手工业者、小业主和技术工人。“早期木制纺织机器是由使用人自行制造的,或由织机制造匠、钟表匠、木匠、工具制造匠,以及兼有机器特长的各种各样工匠直接为他们订制的。”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99页。这表明最初的工业技术创新由小工匠们来实现。“那个时代的‘工程师’主要是唧筒制造匠。”同上。然而,这些最早制造机器的工匠们不会永远停止在制造机器之上,“学会制造机器之后,这些制造匠往往就兼营纺纱,所以这两方面是互相跨业的”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99页。。工匠—技术创新者—小工业企业主,三者在工业化初期就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技术创新同制成品的标准化有关。这可能是工业化开始时西欧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要知道,除了当时熟练劳动力不足,从而需要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变革而外,“技术的原始特性和工业布局分散化的特征,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制成品缺乏标准化。生产场所超出了企业家所能照看的范围,非熟练劳动力只在原始的机械协助下工作,商人从来不能确定他的商品是否能满足某个市场的需求”里奇和威尔逊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5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66页。。这样,西欧各国当时的工业企业面临着两种市场风险:一是制成品不一定有市场,很可能销不出去;另一是,由于制成品缺乏标准化,“就算有市场,它也会拒绝商人所惟一能提供的那种商品”同上。,因为他们提供的制成品不标准。这个问题只能依靠技术进步来解决。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企业不能保证其产品标准化的主要原因不是缓慢的信息传递,而是原始的技术工序”同上书,第388页。。为了减少市场风险,形势迫使工业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早日实现制成品的标准化。

技术创新也同技术推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项技术创新实现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技术推广过程。技术创新不间断,意味着技术推广也不间断。技术推广的结果,实际上把技术创新的范围扩大了。而且,技术推广既可能是单纯的技术传递,也可能是技术的再创新,或在原有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提升。这同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技术创新一旦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事实,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它也是不间断的。事实表明,“任何人要有把握地来预测这种连锁影响,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今天回顾起来,历史充满着对某个一定创新的效果的荒谬可笑的预测”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74页。。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当工业化中期出现了汽车这种新产品并在社会上推广以后,谁能在那个时候就预测到这一事件的深远影响?谁又能预料到汽车进入普通家庭后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在汽车刚出现时,对此,当时任何人的知识都是不足的。这种知识,甚至今天也可能是不足的。”同上。不管怎样,技术创新仍不断地涌现,创新的技术仍不断地推广,社会经济的适应性变化或连锁反应也就从未间断过。

二、为缓解资源和动力问题而引起的技术创新

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不断出现技术创新?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为了缓解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和为了实现制成品标准化而外,还应当指出,不断出现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缓解工业化过程中经常面临的资源紧张和动力不足问题。

英国工业化一开始就遇到木材供应严重短缺问题。木材是工业化以前的主要燃料,工业化刚开始时也如此。“那时,人们知道用来冶炼矿石的唯一燃料就是木炭。正因为这样,所以高炉设在英国南部的林木地区中;所以某些离森林太远的矿床都被完全放弃。要供给一个炼铁厂的燃料,必须有大量的木柴。每一冶炼厂的四周都对树木进行过真正的大砍伐。”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24页。虽然英国人很早就已知道用煤作为燃料,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当时仅限于采掘浅层的煤,以至于浅层的煤几乎都被挖完了。深层的煤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采掘,于是只能继续大量砍伐树木作为燃料,供炼铁所需,也供家庭做饭、取暖所需。英国许多地方的森林被砍伐殆尽。为了造船,英国不得不到北欧去购买木材。燃料短缺,严重威胁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据记载,有一个朗斯顿的工匠曾对别人说,“一般老百姓都不能举火,他自己在别人的火上把一只羊腿烧熟就付了三个便士”转引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页。。交通运输的困难加剧了燃料供应的不足。由于燃料无法及时运到那些缺少燃料的地区,以致英国南部的农业工人抱怨不已,因为他们只好依靠“那种面包干酪的单调饮食”同上书,第110页。为生。

于是必须设法缓解燃料和动力问题。以采煤来说,人们试图采掘深层的煤,但必须先解决矿井排水的困难。风力和畜力都不足以把矿井中的积水排出来。这样,蒸汽机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出现了,并很快被推广了。靠蒸汽机排水,矿井可以打得更深,深层的煤(还有铜、铅、锌矿)被采掘出来了。参看哈巴库克和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这是英国工业化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它是由资源供给紧张和动力不足逼出来的。因此可以说,“使用煤的创新性不亚于铁的大量生产。要不是煤燃料的广泛应用,重工业的扩展或许根本无从谈起”波斯坦和米勒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78页。

在工业化开始后,为了节约资源的使用,人们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节约资源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证据之一就是炼铁时木炭消耗率的下降。据记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英国,“使用传统技术生产每吨生铁需要消耗2.5~3吨木炭。混合燃料的使用(部分是焦炭,部分是木炭)使这一燃料—产出比下降到2∶1。稍后引进的搅拌炼铁法又使这一燃料—产出比进一步下降到1.5∶1”哈巴库克和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技术继续改进后,燃料—产出比又下降了,“到19世纪中叶甚至达到了0.75∶1的高水平”同上书,第305页。

而为了便于大量煤炭和各种矿石的外运,以及为了解决用机器生产出来的众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运销问题,铁路建设进入了高峰阶段。这同样是被逼出来的。以后,在西欧工业化过程中,内燃机的使用、电力的使用、发电厂的建设,都出于类似的目的。

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也可以举一个例子,这就是甜菜在法国的种植和推广,以及甜菜糖生产的发展。种植甜菜和炼糖的技术可能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参看克拉潘:《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39页。但直到19世纪初才因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而推广。原因在于:英国对法国实行海上封锁,使法国得不到从西印度群岛输入的蔗糖,法国食糖短缺,影响到法国居民的生活。法国当时是拿破仑统治,政府便鼓励农民种植甜菜,并建立甜菜糖厂,以缓解食糖供应的紧张问题。据记载,当时“英国曾经嘲笑这种食糖代用品,它的漫画家作了这样的图画:拿破仑的婴儿继承人不幸在口里衔着一块甜菜根,护士们说:‘嚼吧,亲爱的,嚼吧,你的父亲说,这就是糖。’”同上。讽刺归讽刺,事实归事实,在食糖供应形势的逼迫下,法国的甜菜种植和甜菜糖制造业终于发展起来了。

三、为扩大市场和占领新市场而引起的技术创新

在西欧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可以看到,引起和推动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工业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和占领新市场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在工业化刚开始时,一般公众之所以对机器生产没有好感,有各种原因,“除了同失业和童工有牵连之外,当时还同产品的质量低劣有关系”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57页。,即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往往敌不过工匠们靠手工制作出来的产品。加之,工厂刚建立时,产品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因此有些产品不一定具有价格优势。这样,工厂必须改进技术,改进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否则就会失去顾客,丢掉市场。

总的趋势是:市场在扩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刺激了生产,而顾客对产品的选择则引发了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厂家之间的竞争。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之间的竞争,比这些工厂同手工工匠之间的竞争更引起工厂主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市场扩大的过程中,手工作坊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毕竟是有限的,更大的竞争在于谁能在扩大了的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生产成本确实在降低,谁家的产品质量更好才是关键之所在。参看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58—459页。工厂主们在实践中懂得,只有改进技术,添置新设备,才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赢得顾客,击败竞争对手。生活用品如此,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同样如此。厂家之间的竞争不停,技术创新也不会停止。

在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同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个过程可以简要地归结如下: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工业企业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生产过程的组织相应地进行了调整,企业管理方式也随之有所变化,于是产品进一步增加,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得到了保证。因此,“首要的组织创新是对协调和控制大量生产的需要作出的反应”钱德勒:《看得见的手》,坎布里奇,马萨诸塞,1977年,第281页。。这种变化并不是首先发生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是发生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这既因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一般投资多、规模大,还因为在这些行业中,“企业已不仅变成了多元的,而且变成了多功能的。它们已经走向成品销售和原料、半成品购买和经常性的生产”钱德勒:《看得见的手》,坎布里奇,马萨诸塞,1977年,第283页。。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往往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但一旦实现了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成本会再降低,市场会再加大,同时也会为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作好准备。

工业化过程中汽车制造业的兴起是一个例证。汽车制造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在20世纪西欧各国的市场上,陈列着多种类型和款式的汽车,有西欧国家自己生产的,有从美国进口的,也有美国公司在西欧设厂制造的,后来还有从美国和西欧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每一种受到一定客户欢迎的汽车,必定在技术上、价格上或营销方式上有自己的特色。这正说明在汽车制造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各家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甚至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不仅汽车制造业是这种情况,其他行业的情况也与此相似。

技术创新对工业企业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工业企业目前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但为了不至于被国内外后起的工业企业赶上和超过,它仍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继续努力。一种产品,尽管目前很畅销,难道不会有质量更好的、新的同类产品问世?难道不会有代用品出现?新的原材料代替旧的原材料,新的工艺代替旧的工艺,新的设备代替旧的设备,这些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不是罕见的。这就迫使任何一个工业企业都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必须在技术上不断有所突破,继续保持前列地位。

四、技术创新对小企业的双重影响

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市场的扩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那么,不断的技术创新对小企业有什么影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小企业是不是必然会被淘汰或者关闭破产?从西欧各国经济史上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技术创新对广大小企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不利于小企业的影响,又有有利于小企业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小企业的不利影响是明显的,因为技术进步了,新产品涌现了,小企业纷纷受到打击,它们适应不了新的市场竞争条件,有些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出局。其实,又何止小企业才受到这种不利影响?竞争力下降的大企业不也同样受到本行业技术先进企业的冲击吗?被淘汰的大企业难道还少吗?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对小企业也有有利的影响。不妨以西欧工业化过程中对电力的使用为例。电力有两个特点:一是电力的可输送性,二是电力使用的灵活性。电力的可输送性是指:“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内输送能量而不会有大的损失”哈巴库克和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84页。;电力使用的灵活性是指:“可以容易而高效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热、光或者运动”同上。。正因为电力具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一方面,电力使机器和工具从地点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另一方面,它使动力无处不在而且人人可以加以利用”同上。。电力的推广应用,在19世纪后期不仅解决了许多企业的动力问题,还解决了企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通信问题和照明问题,甚至大大推动了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有了电,无论大小企业的成本都降低了,厂址容易选择了,对外联系方便多了,信息量也多了,从而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提高了。从此,大企业有了进一步扩展的可能,小企业也减少了被淘汰的危险,电力的使用救活了一批本来要破产倒闭的小企业,包括家庭作坊在内。这是因为,相对来说电力的价格是较低的,廉价的电力“为分散的家庭与零售业提供了新的生活与工作范围,改变了生产模式”哈巴库克和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90页。。除此而外,使用电力之后,“使大小生产单位之间的新型劳动分工成为可能……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中的现代分包结构是以小型机器生产企业的技术有效性为基础的”同上。。这表明,只要小企业能利用技术创新的成果,并能抓住技术创新后所开创的新形势和新机会,不仅能够同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还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西欧经济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法国历来是一个有众多小企业的国家,然而,“电力马达和煤气引擎的使用,从最坏的一方面看是延缓了死刑,从最好的一方面看是赋予了永久的活力”克拉潘:《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295页。。可见,技术创新对法国的小企业是起了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作用的。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德国,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技术进步了,小企业却因得到了价格比过去便宜的机器设备,反而生命力更强了。例如,缝纫机的发明和推广使用,使得德国的许多小成衣店、纺织业作坊存活下来;制靴机的发明和推广使用,也使得德国的许多小制靴厂存活下来。参看克拉潘:《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338—339页。

类似的例子还不少。比如说,有了洗衣机,小洗衣店的生意好了;有了电话、电报,小企业的信息成本降低了;有了汽车,小型的汽车修理厂到处设立,等等。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抓住机会的小企业不仅能够存活下来,而且还能发展壮大。在原有的小企业关闭破产的同时,不断有新的小企业开业,还有一些小企业从小到大,成长起来。重要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有没有企业家,有没有推出新技术和利用新技术的人才。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不管企业大小,都要善于留住人才,引进人才,这样工资待遇就应持续提高。而“要使得工资率持续上升,从长期来看,人均产量就应增加。而人均产量的增加,则要求人均生产率的提高,这就反过来要求从低层次的技术向高层次的技术转移”莱宾斯坦:“技术进步、生产函数与发展”,载罗斯托主编:《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伦敦,1963年,第189页。。小企业在有条件时,也有必要从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工作,这是它们成长为大企业的一条既稳妥可靠、又能出奇制胜的道路。至于企业能否做到这一点,则又“取决于企业家对变化中的经济状况的敏感性”莱宾斯坦:“技术进步、生产函数与发展”,载罗斯托主编:《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伦敦,1963年,第189页。。成功的小企业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史时,一定能总结出领军人物的杰出作用。参看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五、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

在西欧国家,工业化开始以前和工业化过程中,一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先用在军事方面,然后才从军用技术转向民用技术。各种武器的制造,实际上是聚集了当时各种新技术的后果而实现的。原因很简单,民用的新技术在使用时必须考虑它们的商业价值,即是否收益大于成本,但军用方面则主要考虑它是否有效,是否优于现有的技术,而不考虑它们的商业价值。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用在民用方面赢利有保证,那么也会从民用技术应用开始,以后再向军用技术方面转移。

从西欧各国工业化的历史来看,技术创新先由军用技术开始,以后再转向民用技术的状况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在英国,19世纪中期,木材是造船的基本材料。但英国海军部门为了建造大型军舰,为了寻找足够大的木材,费了很大努力也难以如愿,海军部门为此“伤透脑筋”。参看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6页。后来便采用铁板作为材料,铁壳军舰便成为木质军舰的替代物,因为这样成本既低廉,又更为有效,此外,军舰着火的危险也小得多。参看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6—97页。于是就开始了铁壳挂帆军舰的阶段。稍后,铁壳挂帆商船也就相继被采用。又如,在英国,压缩钢原先是为大炮制造而设计的,以后才在民用方面找到用途。参看同上书,第110页。

毫无疑问,新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方面同当时的国际形势直接有关。迫于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经常存在的战争威胁,西欧国家的历届政府都希望增加军事装备,使武器先进化,因此在研发、订购军事装备和武器方面不惜政府支出。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认为技术创新首先用于军事方面是合算的,因为研究开发费用由政府承担,新产品由政府订购,利润率有保证。何况,任何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果,在产品投入市场时,利润率是未知的。这样,企业就将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转给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