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利率: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众所周知,马克思写过一部《资本论》,那本书比砖头还厚。如果要学术地解释“利率”这个概念,至少不能写得比瓦片薄。

大意地说,通俗地讲,还是古人的说法简洁而生动:利息是“子金”。这“子”是儿子的子,子金就是指借出去那钱生回来的钱。

利率是一国经济的杠杆。根据经济形势发展需要,银行可能降息,也可能加息。不论降息还是加息,都是正常的,就像月有阴晴圆缺。

银行为什么要给存款者支付利息?因为有人需要这些货币。当然,他们得为使用这些货币付出代价。谁需要这些货币?即投资者。他们需要把这些货币转化为资本。什么叫资本?简单地说,当用钱来赚更多钱时,这个“钱”就从普通货币转化为资本。从理论上说,投资者是否从银行借钱有个条件,就是投资回报率必须高于利息率。如果由于“通缩”,在投资过程中,1元钱货币资产转化为实物资产后只值0.97元;如果这1元钱是银行的贷款,那么投资者还得再向银行支付0.02元的利息,这时投资者的“真实利率”就是5%,他得为使用这1元钱投资支付0.05元的实际利息代价。在“通缩”背景下,如果社会各产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低于这个真实利率,投资者的理性选择当然是不借钱投资。不仅不借,他还会把自有资本部分也送进银行存起来,因为实际利率比冒风险投资要划算得多。要是谁都不投资,社会经济就会衰退。所以,加息或是减息,实际上是政府针对当时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决策。现阶段,财政政策仍是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杠杆。当积极财政政策初见成效时,主要通过投资拉动,刺激了国内需求,从而提高了GDP的增长,降息风便成为可能。否则就得加息。

利率一变,整个经济随之波动,反应非常灵敏。届时,不仅人民币储蓄、外汇市场、证券市场,连小小邮市都会忙乱起来,该存的赶紧存,该取的赶紧取,该买的赶紧买,该卖的赶紧卖,争先恐后,分秒必争。置身于那时,你才会深切地认识到什么叫“现代经济”。

2012年6月8日,央行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3年半来首度降息。不到一个月,7月5日,又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此外,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从存款来看,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下调了25个基点,同以往没有区别,而二年、三年和五年的定期存款则分别下调了35、40和35个基点,可以看出,期限长的存款下调幅度显然更大,可以反映出鼓励消费的政策意图。而从贷款来看,除了一年期之外,其他各期限均等额下调了25个基点,也同以往没有区别。而央行之所以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幅度略大,主要因为调完之后刚好是6%,应是出于整饬数字、便于计算的考虑,而没有更强的对贷款优惠的意味。这次直接进行了名义上的非对称降息,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从短短一个月内连续两次降息来看,反映出当前经济形势异常严竣。

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息之后的一个小时,欧洲央行也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0.75%。这是德拉吉出任欧洲央行行长之后的第三次降息,而0.75%的利率也是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欧洲央行对于中国人民银行降息的回应,反映出当前的经济放缓已经是全球性趋势,将来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宽松阵营中来。

2010年10月,央行第一次加息,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通货紧缩。从经济形态上看,进入通货紧缩的第一年,是通货膨胀的高峰,什么商品都涨;第二年第三年是滞胀,也就是经济增长已经减速而通胀没有消除;第四年通胀得到消除,经济进入调整和衰退。按照规律,货币紧缩效应传导到市场上的效应是一至两年。

人民币正处在国际化的关键时期。2012年,实行利率自由浮动波幅加大到0.5%, 2013年,有可能扩大到1%,2014年,将要实行利率自由浮动与国际化接轨。在2016年之前,人民币将要实行自由兑换。那时,我们中小投资人才可以真正投资全球。现在中国经济是否能真正走向全球,取决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速度。换一句话来说,2016年前,货币不可能宽松。

在当今这个风起云涌变幻无穷的时代,我们不能“埋头苦干”,不能不每天看看“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