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国大运河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是什么?

国家文物局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对中国大运河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是这样描述的: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大运河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动态性工程,是一条不断发展演进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的开凿肇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隋代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形成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北方的大运河。元代由于中国政治中心的迁移,将大运河改线为直接沟通北京与南方地区,形成元明清时期的第二次大沟通。中国大运河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第一章》,国家文物局,2013年3月。

中国大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跨越3200多千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中国大运河在自隋代贯通后长达1400余年的时间里,针对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变迁,作出了有效的应对,开创了很多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先河,形成了在农业文明时代特有的运河工程范例。中国大运河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展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工运河发展的悠久历史阶段,代表了工业革命前运河工程的杰出成就。依托大运河持续运行的漕运这一独特的制度和体系,跨越多个朝代,运行了一千多年,是维系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体现了以农业立国的集权国家独有的漕运文化传统,显示了水路运输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强大影响力,见证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历程,在历史时空上刻下了深深的文明印记。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春秋战国以来“大一统”政治理想的印证,更加强了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聚落的形成与繁荣,与重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并塑造了沿岸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直至今天成为沿线人民心目中的“母亲河”。中国大运河由于其广阔的时空跨度、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而成为文明的摇篮。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

中国大运河因其独有的技术特征、文化传统而与其他重要的人工水道,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法国米迪运河、比利时中央运河、阿曼的阿夫拉贾灌溉体系、加拿大的里多运河、英国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伊朗的舒希达历史水利系统、荷兰阿姆斯特丹的17世纪运河等,以及《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运河遗产有着较大的差异,具备不可取代的特征和成就。

中国大运河邵伯三线船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