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改革研究基金课题成果精华(2014)
-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部
- 1366字
- 2021-03-27 21:37:09
五、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能承接好中央简政放权和社会管理的职责吗
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考验着中央政府的智慧,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能力。其中最大的担忧就在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地方公职人员究竟有没有能力承接好中央简政放权后的职责,对经济社会实施有效的治理。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公务人员适应转变治理方式后的能力,二是对地方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成效。
在回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对地方特别是基层公务人员的要求更高了,市场监管要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他们有能力实现这种转变吗”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基本可以,大部分基层公务员的素质是高的,加上各种培训与学习,很快就能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共273人,占58.7%;排在第二位的是“基本不行,很多基层公务员整体素质欠缺,学习机会少,工作方式落后,无法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需求”,共73人,占15.7%;排在第三位的是“不抱希望,长期养成的怠政行为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改变,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差是通病”,共65人,占14%;排在第四位的是“可以,现在基层公务员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能够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共52人,占11.2%。这个调查结果,使我们看到对待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及其精神状况判断上的明显分歧:一方面,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基层公务员的基本素质持肯定的态度,比如认为“可以”和“基本可以”的人总共达到325人,占接近70%;但另一方面,也有138人选择“基本不行”和“不抱希望”,占30%。上述认识上的分歧和反差,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基层公务员这个群体行为的复杂性和形象的不稳定性。如何提升基层公务员的执行力,特别是规范其执法行为,仍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在回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直是地方政府的短板,政府职能转变后,有望在这两方面有明显改善”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是“要修正观念,社会管理只能追求相对稳定,而不能追求绝对稳定,更不能靠高压手段换稳定”,共163人,占35.1%;排在第二位的是“管理手段落后于现实情况,再好的社会管理手段也无法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能减少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最大的进步”,共155人,占33.3%;排在第三位的是“很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都说明,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上的观念陈旧、手段落后,成为社会问题爆发的导火索”,共106人,占22.8%;排在第四位的是“能,现在地方政府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共65人,占14%;排在第五位的是“政府职能转变只是个执政旗号、口号,很难得到上下一心的落实,即使能也不会有结果,每一届政府都有一个执政口号和期望,但从未成功过,所以本次也不例外”,共8人,占1.7%。这个调查结果,似乎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之外。因为,在问题的选项上,既有社会管理,更有公共服务,但是被调查者更关注的是社会管理。从回答的结果看,不管是党政公务员还是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基层社区人员,对目前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做法并不认可,比如认为观念落后、管理手段落后的人竟然达到31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8.4%,如果加上几乎心理绝望的8人,共有326人。这说明,我们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手段乃至思维,确实需要反思和改进,因为当绝大多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的地方政府党政公务人员以及基层人员,都认可这样的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时候,真的说明这方面的问题是何等的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