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霍米·巴巴的学术成长与发展

霍米·巴巴于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印度祆教徒家庭。1970年于孟买大学的埃尔费斯通学院(Elphinstone College)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之后凭借良好的家境得以赴英国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留学,并先后获得双硕士学位(M.Phil.,1974; MA,1977);继而于19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D.Phil.)。巴巴的父亲是孟买的一位资深律师,但对巴巴的学术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位家人都是女性。一位是巴巴的母亲,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是一个虔诚的祆教徒,十分热衷于慈善事业,非常喜欢法国文化。她在巴巴的一生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巴巴曾说过他选择英文作为自己的专业几乎完全是受其母亲的影响。Homi Bhabha, “Between Identities”, interviewed by Paul Thompson, in Rina Benmayor and Andor Skotnes, eds., Migration and Identity,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Oral History and Life Stories, Vol.III,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p.187.她一生喜欢艺术、文化和语言,尤其是诗歌,常常给小孩子们朗诵诗歌,也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家中书报甚丰,订有《巴黎评论》、《伦敦》杂志、《纽约评论》、《纽约时报书评》、《听众》和《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等。她对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热爱影响了巴巴的一生。另一位对巴巴产生重要影响的女性则是他夫人。到英国的著名学府留学或者到英国定居一直是印度中产阶级的梦想。巴巴在孟买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便来到牛津大学继续深造,在那里认识了后来的妻子杰奎琳(Jacqueline),而她也出身于一个印度的移民家庭。她的父母是二战期间逃到孟买的德国犹太难民,是典型的散居外国的犹太人(Diaspora)家庭;后来他们于1960年代初期定居米兰。杰奎琳与巴巴相识于英国,她受过专业的律师训练,专业是移民法和难民法。巴巴通过她在学术上获得了一种新视角,对其文化批评事业颇有助益。我们在阅读巴巴那些探讨移民、流散者、难民等所谓“少数族”的公民权、叙述权与世界主义概念等的著作时,不难想到他夫人对他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