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营销
  • 刘春雄
  • 9字
  • 2020-08-26 15:18:13

第一章 新营销的逻辑

1 新营销的逻辑

传统营销的基本特征是线上传播与线下渠道分离。线上传播形成品牌,线下渠道形成交易。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可以并行。

基于互联网的新营销则不同,线上与线下融合。线上可以传播,也可以交易;线下可以交易,也可以传播。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

线上线下融合,三位一体,决定了流量是新营销最重要的要素。谁拥有流量,谁就决定了交易的结果。

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分为独立流量和平台流量。自B2C (商对客,全称为BusinesstoCustomer)平台崛起以来,品牌商和渠道商的困境是:平台流量拥有话语权,品牌商和渠道商边缘化

新营销,就是让品牌商和渠道商掌握获得独立流量的能力,从而能够与平台商博弈。

新营销,互联网语境的营销

新营销是互联网背景下的营销。要理解新营销,就必须理解互联网。

很多人说,互联网是工具。这话没错。互联网当然是工具,但不是普通的工具。历史上有很多工具是改变世界的工具。

蒸汽机就不是普通的工具(技术)。因为它,世界从农业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英国因此崛起。

内燃机和电力也不是普通的工具(技术)。因为它们,世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因此崛起。

互联网技术出现很早,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中美率先进入了信息文明时代。

移动互联,不是普通的技术和工具,而是改变世界的技术和工具,是奠定新文明时代的技术和工具。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文明的递进,就是因为出现了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工具。

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工具,不仅是代表新生产力的工具,也是改变生产关系的工具。蒸汽机、内燃机、电力,形成的不是机器时代,而是工业化大生产。

截至目前,关于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包括管理、战略、营销等,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

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顶峰。当移动互联网普及,并且进入信息文明,传统战略、管理、营销理论受到实践挑战。

新营销,就是上述背景下的营销探索和总结。

新营销与传统营销

传统营销的4P战术框架,在发达国家演变成1P营销,即产品(品牌)为主导的营销体系。因为渠道的第三方化,品牌商能够运用的资源主要是研发体系和传播体系。4P营销体系,品牌商有主导权的是1P(产品、品牌)。

在中国市场,由于渠道的碎片化,品牌商不得不建立庞大的销售队伍来掌控渠道。所以,4P的框架体系,在实践中演变成两条路径: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

相比于跨国公司的百年品牌,中国的品牌驱动更接近于“品牌传播速成”,所以,“大喇叭使劲喊”成为基本模式,因而央视成为品牌传播的主战场。

因为渠道碎片化,渠道成为重要壁垒,即使有品牌力,在低线市场也难有穿透力。所以,在中国做得好的跨国品牌,如宝洁、可口可乐,都适应中国市场建立了渠道驱动力。渠道驱动,在2003年之后主要表现为深度分销。

可以说,中国式营销中,可以缺乏品牌力,不能缺乏渠道力。2004年,营销管理专家陈春花老师提出中国市场“渠道驱动优先品牌驱动”,形成了营销界的最大公约数。

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一个空中传播,一个地面渗透。两者有配合,但也相对独立。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就是线上线下融合。早期的融合表现在B2C平台,后来是O2O,现在一切领域均表现出融合的趋势。

线上线下融合,改变了营销的操作逻辑和战术体系。

理解线上线下融合,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不再是线上传播改变认知,线下交易形成关系。

二是线下、社群、网络“三度空间”,形成全网传播、全网营销。

基于“三位一体”“三度空间”营销逻辑的新营销体系,就是新营销。

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

移动互联背景下,原来相互分离的营销环节融合了,典型的就是施炜老师提出的“三位一体”——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

营销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从而利用信息不对称建立有利的认知。交易和关系发生是认知的产物。

传统营销时代,三者是分离的,传播以媒体为主,交易和关系以线下为主,现在融为一体了。

认知从何而来?认知来源于传播。

农业文明时代,传播靠口碑和面对面交流。

工业文明时代,增加了一项主要传播方式,即大众传播,大众媒体的传播,如电视、报纸、电台、杂志。

信息文明时代,增加了一项无处不在的媒体——互联网。如果说,在商业传播中,传统大众媒体是基本可控的话(付费传播),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传播引爆经常失控。

工业文明时代,传统媒体只负责传播,交易是另外一个系统完成的,比如渠道、终端(零售),即认知、交易、关系总体上是分离的。

现在是三位一体,三者整合。比如,在淘宝、天猫上,三者是同时完成的。淘宝、天猫既负责引流(建立认知),同时又下单(交易),交易完成后还能够建立更直接的关系。

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这是互联网环境的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之处。

新营销,掌控独立流量

在上述逻辑中,传播、认知是决定性的,传播和认知产生的结果,称为流量。交易和关系是流量的衍生物。

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分为平台流量和独立流量。

阿里“双11”的交易量那么大,因为阿里的平台流量足够大。这个道理与传统KA是一样的。过去,沃尔玛的流量也是平台流量,但即使是世界500强之一,沃尔玛的流量与互联网平台相比也很小。

信息文明时代,既是去中心化的时代,如传统媒体、传统KA就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心;也是超级中心化的时代,如三大流量平台BAT,腾讯拥有社交流量,百度拥有搜索流量,阿里拥有电商流量。

平台时代的格局是721,即龙头平台占有70%的流量,追随平台占有20%的流量,其他平台占有10%的流量,流量集中度更高了。

一旦平台拥有了绝对流量,就会成为流量分配者。尽管马云有“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梦想,尽管淘宝在初期是免费的,尽管淘宝曾经在初期给“淘品牌”大量引流,但阿里不可能对所有商户如此,更不会永远如此。它最终一定会变成流量分配者,谁出价高,流量就会导向谁。

如果没有赋能,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流量竞价,必然导致所有参与者的利润之和为0。

这与商业理想无关。这是平台商业的必然格局。

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还需要另外一种流量,我称之为独立流量。

依赖平台流量,只会成为平台的附庸。

在B2C平台上,传统品牌的悲哀,就在于空有品牌,没有独立流量。这正是阿里、京东等平台上商户的尴尬,也是传统营销在互联网时代的尴尬。

IP是流量指数

在传统营销中,品牌是品牌商与渠道商和供应链博弈的筹码。

进入互联网时代,品牌会直接转化成流量吗?

营销专家苗庆显说:“IP一定是品牌,但品牌不一定是IP。”这里,IP可以视为流量的同义词。

互联网时代,厂家博弈平台的筹码是什么?是独立流量。

什么是独立流量?就是厂商可以操控的流量。

江小白2016年8月在某电商平台上架,当天交易额居同品类第一。其他电商平台立即关注,江小白没有采用电商惯用的导流手段,没有降价、促销,那么,是什么保证了江小白的交易额呢?是它掌控了独立流量。

对厂商来说,没有独立流量就如同传统时代没有品牌一样。

所以,对独立流量的重视,要与传统时代重视品牌一样,甚至还要过之。因为传统时代,渠道还能够自带流量,渠道驱动在某些时候还能让品牌驱动失效。

互联网时代,渠道驱动力大大下降,剩下的只有流量驱动力了。

独立流量源于传播

没有独立流量,就只能依附于平台,依赖平台流量花钱从平台购买流量,而且必须参与竞价。

有了独立流量,即使入住平台,也能为平台贡献流量,是能够与平台博弈的。

因此,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掌控独立流量,即企业自身能够引导的流量。

那么,独立流量从何而来?从传播中来。

当然不是从传统媒体的传播中来,而是从互联网传播中来。因此,传播是新营销的核心。

我提出了“4P皆传播”的概念。“4P皆传播”,就是营销的主要要素都有传播属性,营销的所有活动都有传播性。

怎么才能让营销的主要要素都有传播性呢?我又提出了新营销的四个关键词:场景、IP、社群、传播。前三个关键词,都是为传播创造条件。

上述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创造独立流量。

三度空间,全网传播

施炜老师提出互联网时代的三个空间维度,即线下、社群、网络空间,三度空间。

三度空间,均有传播属性,即使到线下,仍然自带流量,仍然可以是传播的发起者。

传统的线上线下是分离的,主要是没有连接的“路由器”。在三度空间里,社群就是连接的路由器

社群可以连接线下,社群也可以进入网络空间。通过社群,线下可以有组织地进入网络空间。小众平台,也可以通过社群聚集、发酵,从而引爆。

从线下到社群,扩大了社交半径,提升了传播效率;从社群进入网络空间,可以再次提升传播效率。经过两次传播放大,传播效率会更高。所以,社群既是三度空间的路由器,也是有组织传播的放大器

前面阐述过,认知源于传播,传播产生独立流量,而有组织、受控的传播,就是通过三度空间进行全网传播。

打通三度空间,意味着传统的销售部门(陆军,地面部队),可以同时承担市场部(空军,传播部门)的职能,这是营销组织上的线上线下融合。

社交流量,流量之源

网络空间的传播是非受控传播,即使有大量商业引爆的传播,仍然难以找到复制的模式。

新营销,需要有组织先后进入传播,源于社交流量的传播,可以是有组织的

社群是互联网重要的发明,如前所述,它是三度空间的路由器,同时,也是流量之源。

社群把线下社交结构整体迁移到线上,而且社交半径比线下扩大了,而社交是人类的天性。

社群有三大职能,即社交、传播、交易。社交衍生传播,传播衍生交易。当然,交易并不必然发生在社交平台,只要传播产生独立流量,交易可以在任何平台发生。

碎片化的渠道是中国的特色,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中国特色。应对渠道碎片化,中国企业建立了庞大的营销队伍。营销岗位是中国仅次于农民、服务人员、产业工人、白领,就业数量居第五位的职业。

中国人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在世界排名前列,这个中国特色决定了社群在全网传播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建立社交传播矩阵,也将是营销部门的基础工作。

新营销框架:场景、IP、社群、传播

本书中,我有时沿用传统营销的框架,比如“4P皆传播”,同时也提出了新营销的新框架(场景、IP、社群、传播),并且新框架还得到很多人认同。

这是我内心的矛盾之处。不提出新框架,无法与传统营销区隔;不用4P框架,很多人看不懂。最后采取了折中办法。

好在我在4P框架与新框架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

场景是产品逻辑,IP是品牌逻辑,社群是连接逻辑,传播是营销逻辑。

为什么要提出新的概念,而不是老词新解?因为要赋予所有营销新要素以传播元素。

在场景中不仅要发现需求,也要发现可供传播的情绪。

IP不仅是品牌逻辑,也是人格化的自主传播势能。

社群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传播的连接武器。

新营销的逻辑

新营销就是下列一组词的逻辑关系递进:传播要素(场景、IP、社群、传播)→三度空间→传播→认知→流量→交易→关系。

互联网时代,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认知产生流量,流量产生交易,交易衍生关系。

认知怎么产生?认知靠传播。传播的结果是:认知大于事实

传播和认知产生的结果,就是流量。流量分为平台流量和独立流量,要么购买平台流量,成为平台的附庸;要么创造独立流量,自主引流。

要自主引流,就必须做好传播。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是全网传播,线下、社群、网络空间,三度空间的全网传播。其中,社群是三度空间的路由器、传播的放大器。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付费传播不再是主体,而是自主传播。要让自主传播发生,就要在所有营销环节、营销要素上赋予传播属性。

新营销的基本框架,场景、IP、社群、传播,都要赋予自主传播属性。

在新营销的逻辑框架中,传播是核心。新营销词汇,都与传播有关。

营销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恰恰源于传播。

互联网作为工具是干什么的?就是传播信息和符号的。所以,互联网是新营销的天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