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 鸪 天

无名氏

忆得当年全盛时[1],人情物态自熙熙[2]。家家帘幕人归晚,处处楼台月上迟。        花市里,使人迷,州东无暇看州西。都人只到收灯夜[3],已向尊前约上池。

【注释】

[1]当年全盛时:指北宋徽宗时期的歌舞升平之世。实际上徽宗朝难称“全盛时”,但这里是出自南渡人的回忆口吻,自不免夸饰色彩。[2]熙熙:和乐的样子。[3]收灯夜: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每年灯节从正月十四至十八日放灯,至十九日收灯。

品读】

这首词追忆当年汴京的升平盛世和繁华景象,写于南渡之后。虽失作者姓名,但从内容及艺术表现来看,应出自于文人之手。词人以怀旧的心情,叙写当年在故都的亲身见闻,把“当年全盛时”京都的“人情物态”描绘得极其生动鲜明,表达了身经战乱漂寓异乡的人们对承平岁月的元限追忆之情。词的上片概述京都全盛时恬安熙乐的“人情物态”,下片专写元宵繁华景象,而“都人只到收灯夜,已向尊前约上池”二句,尤其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京都士民耽于游乐的风气。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收灯毕,都人争先出城探春。……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莺啼芳树,燕舞晴空;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踘疏狂;寻芳选胜,花絮时坠金尊,折翠簪红,蜂蝶暗随归骑。于是相继清明矣。”把无名氏的这首《鹧鸪天》词对照《东京梦华录》的这段记载来读,我们便能看出它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堪称是一篇高度浓缩的形象化的“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