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读的6部中华古典智慧全集
- 张俊杰编著
- 2090字
- 2022-08-01 17:34:38
革(卦四十九)
〔卦画〕离下兑上
〔经文〕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辞解〕《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译释〕本卦象征变革,到了可以变革的日子就会得到信任。大为通顺,守正有利,不会有悔恨。
《象传》说:湖泽里有火,象征变革。依照卦意,君子编制历法明确时令。
〔义悟〕事物的发展,总是通过不断的变革向前推进。而每一次变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完成的。所以,一方面,要坚持变革以推动发展,另一方面,要审时度势,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采取适当的行动,才可能顺利实现变革,达到预期目的。
北宋自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改变了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原大地,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稳定、和平的基础。经过太祖、太宗两朝的经营,北宋国力有了丰厚的积累,“天下皆足,百姓盈实”。然而在真宗时期,先后发生的“澶渊之盟”、“封山祭祀”等变故,劳民伤财,几乎使国库为之一空,极大地损害了北宋的国力。这时,由于升平日久,腐败渐生,滚雪球一般膨胀的冗官冗兵不仅耗费绝大多数的国库开支,还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力孱弱。另外,由于北宋不立田制,不制止兼并,大官富族占地无数,贫苦农民却无所依靠。不仅如此,掌握了大量土地的官绅还凭借特权逃避税役,到了宋仁宗时期,全国土地“赋租不加者,十居其七”。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北宋神宗年间时,已经是积重难返了。根据史载,神宗继位之后得到的第一份国情报告就是“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立国百年以来的积累,到现在只剩下一本空簿子了。这样的一个烂摊子,对登基时年方20岁、血气方刚又雄心勃勃宋神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挑战。为此宋神宗先后求教于前宰相富弼和一代名士司马光,然而富弼的回答却是“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安内为先”,司马光的回答也仅仅是“官人、信赏、必罚”六字。对这样空泛的言词,神宗大为失望,对朝廷旧臣也失去了信心。其实,自宋仁宗庆历、嘉祐年间以来,许多当世名士都抱有“常患法之不变”的变革思想,如文彦博、韩琦、苏轼以及王安石等有识之士,他们要求变革的呼声从未间断过。这些要求变革的名士中,王安石是一个主要代表。早在嘉祐年间,王安石还任度支判官时,他就是曾试探性地向仁宗上过一次“万言书”,在万言书当中王安石所构想的一些变法思想已经初露端倪,只可惜最终万言书没有受到仁宗皇帝的青睐,但这已经奠定了王安石作为变革派领袖人物的地位。到神宗即位时,王安石已经名满天下30年,而舆论都认为“介甫(王安石的字)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至”。神宗皇帝早就知道王安石的名望,所以即位之初就召他进京,出任翰林学士。神宗对王安石青睐有加,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声望,还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与神宗自身对变革的需求不谋而合。北宋神宗熙宁二年,朝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由当时的宰相陈升之和王安石共主其事,策划和制订新的法规和政策,这就正式揭开了熙宁变法的大幕。熙宁变法主要划分为理财、强兵、育才三个方面,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客观地说,熙宁变法虽是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改革主要局限在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丝毫没有触及政治领域那些根深蒂固的弊病。变法的着重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因而其最大的成就也就是国家财政状况的明显好转,但对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普通贫苦百姓来说,这次变法反而加深了他们的苦难。
变法确实使国用丰饶,但变法中主要的财政收入增长并不是依靠发展生产取得的,而是通过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变法不仅没能切实地减轻民众负担、让他们休养生息,反而变本加厉地“加赋”,其实无异于杀鸡取卵。最后连神宗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至此”。
从王安石的个人表现来说,虽然其用心是出于忧国忧民,但在变法的实行过程中操之过急。目标虽然没有错误,但王安石试图在短短几年间将十余项新法全面铺开,同时,他过于拘泥于条文,不知顺势应时,用人方面也多有不当,这就使变法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更重要的是,王安石轻率地以变法派和非变法派的硬性区分引发朝野朋党之争,为自己树立了众多的敌人,甚至将许多原本对变法抱有同情心的朝臣都逼向了反对变法的一派。
熙宁变法对北宋国势的影响是深远的,虽然此次变法暂时改变了真宗年间的国家财政空虚的局面,但它却是通过杀鸡取卵的方式获得的,动摇了北宋国家的根基。而熙宁变法时的两派对立演变成了后世的朋党之争,对北宋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神宗去世后,王安石很快就被罢黜,变法的举措被悉数废止。但是,损害已经造成,北宋的国势从此积弱。最终在熙宁变法后58年,北宋国运止于“靖康之变”。
正确的目标、不正确的行动方式却导致了始料未及、适得其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