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仕隐观的社会正义原则及其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王立

《周易·系辞下》有“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出者,仕进;处者,隐退,这是社会中人面临的君与臣、人与社会主客关系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诗经》时代主体独立人格意识尚未形成,有关出处的意念不明显,但人们已有对涉足政事的忧虑。《邶风·北门》咏:“王事适(扔给)我,政事一埤益(加)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责备)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吐露从政苦恼。《小雅·小明》言:“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岂不怀归?畏此反覆(统治者变化无常)”。朦胧感受到当政执事的烦恼威胁,思索避开自保。《卫风·考槃》咏离群索居自得其乐:“独寐寤歌,永矢弗过。”后人称此诗可为隐逸诗之祖。《小雅·雨无正》也有:“维曰于仕(做官),孔棘且殆(急迫危险);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显示了中国文学早期抒情主体的进退不知所措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