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相遇战场展示威仪风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日常生活保持威仪还相对容易,难的是在拼命厮杀的战场上也要讲究威仪,不仅体现的是个人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国家的形象。钱穆先生曾总结说:“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一披读当时诸大战役之记载,随处可见)。道义礼信,在当时的地位,显见超出于富强攻取之上(此乃春秋史与战国史绝然不同处)。”[6]在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对峙中,春秋士人依然保持着威仪,互致问候,恭敬有礼。宣公十二年(前597),楚晋邲之战,楚将的驭手许伯、车左乐伯、车右摄叔奉命驾车向晋军致师挑战,三人对于“致师”有不同理解。许伯着重于冲击敌营,震慑敌人然后全身而退;摄叔着眼于活捉一名敌人。乐伯的想法更能展现一种从容不迫的致师姿态,即车左要射出好箭压制住敌人,又有闲暇代御者执辔,御者还有心情下车让四匹马排列整齐,并能细心地调整马脖子上的皮带。三个人按照各自的标准完成了既定任务。在撤退时遇到了意外,晋军鲍癸率兵紧追不舍,乐伯左右开弓,压制了追兵,但仅剩一支弓箭,紧急中碰巧有一只惊吓的麋鹿跳跃跑出,乐伯一箭稳稳射中这只麋鹿背部凸起处(古代田猎以射中动物背部为好箭法),摄叔从容下车,然后把麋鹿献给鲍癸并说,时令不对,应该打猎的动物没遇到,这只麋鹿就送给随从吧。鲍癸让士兵停止追逐,因为“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这个小插曲比挑战更能体现了车左娴熟的箭法,车右机智的辞令,楚将轻松淡定的心态。后来晋国魏锜也到楚军阵营挑战,在撤退的途中遇到六只麋鹿,射中一只献给了追赶的楚将潘党,潘党同样放归了魏锜。挑战不仅是耀武扬威,也有惺惺相惜,互相敬重,彬彬有礼,尊重君子,这才是战场上君子威仪的要义。

此后,战场上的君子风度受到推崇,射君子非礼成为当时战场上的一个独特景观。成公二年(前589),齐晋鞌之战。春秋时代的战车上,皆御在中,将帅在左。韩厥因为父亲托梦嘱咐,所以居车中代替御者。齐侯的部下根据韩厥的风姿仪态,建议“射其御者,君子也”。齐侯则认为“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结果车中左右将士皆被射杀,韩厥不顾一切地追赶齐侯,路上又遇到了丧车要搭车的綦毋张,韩厥为了不让他立于左右凶险之处,用肘迫使他退于身后。杜预注曰:“齐侯不知戎礼。”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认为:“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非礼也,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7]其实齐侯的这句话反而彰显了春秋时代战场上对君子的尊重,是对君子的精神气度推崇,对其所拥有诗书礼乐修养的崇拜,对具有君子风度的人才的爱护。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齐鲁战于炊鼻,季氏臣冉竖告诉季平子自己射中一位皮肤白皙,胡须飘飘的齐国将领的手,季平子认为是陈武子,并问冉竖是否和他交手,冉竖回答“谓之君子,何敢亢之?”虽是托词,但显然射君子非礼已深入人心。而且战场上互相拼杀,不久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韩厥在俘获齐侯(被逢丑父替换)时敬酒献璧恭敬有礼,因为他知道今年两国兵戎相见,明年也许就会和好如初。果然,第二年,齐侯朝晋,晋侯宴享齐侯,齐侯看着韩厥,韩厥就问,君侯还认识我么?齐侯回答,你换衣服了。韩厥登,举爵曰:“臣之不敢爱死,为两君之在此堂也。”臣不惜性命拼战场,正是为两国国君在堂上欢宴。可见君子不仅有外在的威仪,还应有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

两国交战不仅是军队硬实力的比拼,而且是软实力的碰撞。晋军“好以整肃”,整齐严肃显示军威。楚军则是倾向于急行军,不注意队列。宣公十四年,晋国“示之以整,使谋而来”。晋国通过举行阅兵仪式来展示队伍整肃,军纪严明,以威慑郑国,使其惧而从晋。而楚军“其行速,过险而不整”(成公十六年)。行军速度太快,通过险阻之地就队形不整。

晋国在金戈铁马冲突中除“示之以整”外,更要追求一种闲庭信步的境界。成公十六年(前575),晋楚鄢陵之战,栾鍼想起自己曾向楚国子重总结的晋国之勇,“好以众整”,且“好以暇”。晋军整肃统一,又能从容闲暇。晋军“行人不使,不可谓整;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于是派行人专门送酒慰劳楚国子重,子重称赞了栾鍼没有忘记曾说过的话,然后一饮而尽,继续敲击军鼓,指挥作战。这场战斗“旦而战,见星未已”。杀得天昏地暗,晋、楚将士在战斗期间精神气度不相伯仲。后来楚军由于一个偶然事件,即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楚王见子反如此麻痹大意,恐怕胜利难保,急令楚军全身而退。

即使战败溃退,也要保持威仪和风度。宣公十二年(前597),楚晋邲之战,晋人战败逃跑,晋人载旌旗的战车卡在坑中无法行进,楚人就告诉晋军撤去车轮间的横木,晋将依计而行,刚走不远,因旗大兜风,马盘旋不前,楚人又告诉晋人拔掉军旗,这样晋车才脱离大坑。晋人回头不忘调侃楚人:“我们真不如贵国屡次逃奔经验丰富啊。”

进入春秋末期,在战场讲究威仪的现象逐渐消失。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与齐战于炊鼻,齐国子囊带大声叱骂声子,但鲁国声子却不愿回应,子囊带又骂,声子于是回骂。陈武子也因手被射中而破口大骂。战场上所谓“君子”叱骂声不断,威仪已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