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读《史记》(删减新编版)

初中接触到《史记》的时候,我只记得这本书是在司马迁太公忍受了宫刑之后仍旧坚持写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

但说来惭愧,我一开始也就只记得以上所说到的概括内容。因为这本书我那时候没兴趣去了解。

所以我并不知道这本《史记》的内容具体包括哪些。单看名字,我还以为《史记》是写了好长的时间跨度的一本史书。

结果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只写了上古、夏商周再到秦汉时期主要的历史事件。

而且关于汉代的部分还是并不完整的,因为后续的东汉末年著名的三国时期也没有写到。这本史书就戛然而止了。

后面我看完,梳理出来的整本书的重点,则集中在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的时期,还有后续的楚汉相争到汉朝建立的那段时间的历史。

这两个时期因为战乱与斗争频繁发生,出现的英雄人物众多。而由这些人物引发的事件,其影响之大也是罕见的,极具代表性。每次事件都堪称经典。

正所谓,乱世出人才,时势造英雄。

从阅读的趣味上来说,这本书倒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即便人物事件都很传奇,但总归还是少了点阅读的友好度。

一是在故事的续写上,添加了非必要的形容和个人倾向的描述,还有不少由于个人职业习惯导致的多余的言辞渲染。

这点多少导致了这本书在内容上的描述留下了不少关于司马迁太公本人的个人观点和感情色彩。

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读者对于历史事件本身的主动思考、以及自我吸收与是非评判。

二来内容的冗余重复的内容不少,在无形间会逐渐消耗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采用了纪传体编纂的缘故。因为人物与人物之间总少不了交织相遇,这点倒是可以理解。

不过因为人物活动的轨迹相交频率或重叠度过高,使得重叠的冗余内容也会跟着增多,也不知道有没有读者真的接受得来。

但内容冗余也不完全是坏事。相对好一点的地方,那就是,如果单看其中某一单元,人物的故事或者历史事件总能足够完整丰满。

在从内容上,这本书的每个单元还有各自侧重点,可谓集历史之大成的著作。

小到个人品行操守,中到家国社稷,大到人间大道。都能很好地从《史记》中找到对应的例子。

品行操守方面,史记上列举很多人物都有涉及到,这里便不多费口舌了。

家国社稷方面,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楚汉相争。都无处不在体现家国社稷的核心,就在于内治和外交。

人间大道方面,相对人则少一些,但这些个人,却在往后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极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孔子,还有扁鹊。

一个行礼明智,一个则是行医济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堪称伟大。

这一本书光辉的地方,也正是因为里面涵盖的内容广泛,为人处世都有涉及。所以,无论古今都有许许多多的人把此书奉为圭臬。

就像《明朝那些事儿》末尾提到的那样,人始终是在一个大圈子里轮回往返,不断地重演历史。

如此一来,《史记》即便没再写到后世内容,也没太大关系。因为,只要研究过后面的历史的人就能知道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可见,单单这一本书,就实在太有现实的参照与教育意义了。因为无论在往后的哪朝哪代,把这本书拿来当作重要的教育参考书籍基本上都能畅通无碍。

令人觉得可惜的是,我也只是在中学课本上看到过从《史记》上摘编的几篇,并没有全部编制进去(全部编进去也不现实)。

加上课本上基本都是文言文没有现代文译文,所以对我而言,单单理解就足够吃力了。这大概也是我当初没兴趣去看《史记》的最重要的因由吧。

如今我看史记,还是只看得下白话文译文,否则这本书我可能真的会避之不及,更别提看完了。

关于文言文的一些描述,我曾于《谈语文》一章里谈到过,便不多说了。

因为我看《史记》,更多在于看其中故事所书写的精神内核,还有人性的弱点与光辉或者相关的百科知识与人文生活有关的资料。

而为了方便理解和阅读,把这本书里面的文化精神往后世传承下去,就只能更大地寄希望于有比较妥贴友好的翻译了。

说起来,我下意识地想起来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了。

两本书各有体系,各成精彩。而《明朝那些事儿》因为阅读友好程度远比《史记》要好,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正是因为采用了白话文编写的缘故。

而且《明朝那些事儿》是有一个整体的时间线,延续性和流畅度也比《史记》要更好,内容的冗余基本就少得多了。

《史记》比《明朝那些事儿》好一点的,莫过于统合了夏商周到汉朝建立那段时间的历史,内容的时代跨度更大(许是因此才无法细分化去写,导致内容的延续性变差了不少,参考《明朝那些事儿》就知道单写一个朝代所涉及的工作量就已经相当庞大了)。

一个惊喜的地方,还在于两本书也有相通的地方。

比如《史记》里有孔子、扁鹊和编写者司马迁等人,而《明朝那些事儿》则有《永乐大典》编辑众人(如解缙、姚广孝等)、郑和、徐霞客和李时珍等人。

这两本书在写到历史政治上的人物及事件的同时,也涉及到了人文交流、地理和医药等相关的百科知识,也算是侧面补足了历史发展的整体推进过程的空缺的部分。

我也更愿意见到历史书上相关的内容,因为这些是历史中难得的涉及科学领域知识的部分。

基于这些内容,我们就能够相对全面地去预估当时的人文生活状况与科技发展水平。

不至于枯燥地而又重复地从历史书上看到纷争和斗争等比较偏重于人文的内容。

我想,也只有通过这些知识,才能更有助于人们树立对历史的较为形象而客观、且真实的、较为全面的观感判断,实事求是地把这些人文与科学的智慧结晶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