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装消费心理学发展背景

一、服装消费心理的概念

1.服装的概念

心理学所指的服装是广义的,服装(Clothing)意指任何附着于人体上,且肉眼可见或具体成形的物体。这种定义包括裤、裙、头饰以及其他用来遮蔽身体的东西,还包括其他以配件称呼的物品,如鞋、手套、帽、蝴蝶结、领带、珠宝等。因此,服装意味着我们所取得(购买、接受或制造)并且穿在身体上的东西。是指覆盖人体表面的所有装饰。同时,服装是一门艺术,革新和创造是发展的生命力。服装也是一门科学,从服装设计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但如果不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便无从谈及服装的个性因素。服装具有一种文化特征,通过一个人的着装可以看出其社会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是一种强烈的、可视的语言。

2.消费心理的概念

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受心理活动的支配,这些心理活动根据人类共有的特性,如思想、感情、欲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构成了人的心理。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外部刺激的反应,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无一不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如购买哪种品牌、款式,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式购买等,其中每一环节,都需要消费者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判断。也就是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总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这种消费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即为消费心理。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

3.服装消费心理的概念

是针对消费者在服装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并由此引起和影响的消费行为的研究,服装消费心理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综合过程,它既包含了服装固有属性和理性的思维过程,也包含了情感、心理等感性思维的过程。这两大要素互相交杂在一起,构成了影响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一个成功的服装品牌必须了解消费者对于服装的消费心理,才能经久不衰,才能发扬壮大。

二、服装消费心理学的发展背景

(一)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因为心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早在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和注意到了心理学的现象,并有学者对于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如“心理学”的希腊原文就是“灵魂的学问”,古希腊时期的一些大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都在思考人的问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灵魂”是天生的,而“知识”是上帝给予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某些知识来源于经验,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被继承下来,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孔子、孟子等人的著作中,也都有丰富的关于人的服装心理方面的描述。如孔子《大戴礼·劝学》中“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出现,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末,1879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手段研究心理现象,解释心理规律,取得丰硕的成果。1874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形成体系的心理学专著,该书的出版确立了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领域。1901年底,斯科特(W.D.Scott)在美国西北大学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广告工作应发展成一门科学,而心理学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见解,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支持,1903年汇编成《广告理论》一书出版,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而广告心理学可以看成是消费心理学的雏形。在以后的半个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围绕着广告和心理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消费心理学的发展。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国家出现了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的问题,刺激消费成了渡过危机的重要措施。了解消费者需求、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识、促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兴趣、诱发购买动机等,成为制定经济政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课题,从而大大促进了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发展。如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在消费心理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消费心理学显著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0年正式设立消费心理分会,标志着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之后相继出版的《广告研究》和《市场研究》杂志,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传播,美国的一些大学和研究生院心理学系、社会学系、营销学系相继开设了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课程,研究人员及成果明显增多,如密歇根大学的卡陶纳(G.Katona),他着重研究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态度和期望;格伦比亚大学的拉扎斯费尔德(P.F.Lazasfeld),他所研究的是人格的影响等。

1968年之后,消费心理学在美国、日本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理论上逐渐形成了广告研究、市场研究、顾客研究等体系。据统计1968~1972年期间发表的关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文章超过了1968年之前的总和。

(三)服装消费心理学的发展

服装消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服装心理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研究角度多元化、研究领域细分化而产生。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服装消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起步较晚,美国的心理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衣着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以应对当时虽然服装产量增加而又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之间和商场之间竞争加剧的局面。到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服装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将服装在文化、社会、心理、物理、经济以及美学等各方面交织而成的网络中进行研究。同时日本对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重视,1964年服装社会学被定为日本文化女子大学服装专业的初级学科,1972年又被定为该大学研究生院的初级学科。1980年、1984年日本纤维机械学会和日本家政学会分别成立了服装心理学研究学会和服装心理学部,专门开展对服装心理学的研究,发表论文、出版编著和译著来介绍美国服装心理学的状况和研究课题。1985年之后,日本心理学会和服装学者们不仅出版了服装心理学专著,而且还在自我概念、服装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关系、性别角色和服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他们在专业杂志如《纤维制品消费科学》、《日本家政学会志》上发表的论文不仅数量年年增加,而且质量也显著提高。美国、日本在服装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服装的认识和整体文化素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服装心理学研究更加深入、全面、成熟,与实际也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如纽约大学管理学院索罗门(Solomon M.R)在1985年主编《时装心理学》一书中,把服装业的设计师、广告商和零售商与学术界的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联系在一起;美国著名服装社会心理学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苏·凯瑟(Susan Kaiser)教授于1985 年出版了专著《服装和个人装饰的心理学》,不仅拓宽了服装心理学研究的视野,把包括服饰、化妆、长相等人的外表,放在各种具体的文化、社会情境中去研究;同时很多成果发表在国际服装与纺织品协会主办的《服装与纺织品研究》(Clothing and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美国家庭与消费者科学协会主办的《家庭与消费者科学研究》(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等专业杂志上,促进了人们购买服装的欲望,提高了消费水平,进一步推动了服装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之所以能发展成世界主要的时装中心,这与他们在服装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分不开的。

我国服装心理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人对服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讲究结实耐穿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开始追求品牌服装、流行服装和个性化服装发展。中国的服装学者也开始对服装心理学产生兴趣,撰写论文、翻译并编著了这方面的著作,介绍美国和日本服装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在2000年3月,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美国专家著写、中国台湾专业人士翻译出版的服装体系专著,为我国服装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服装营销专业,服装消费心理学成为该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服装专业的学者、硕士、博士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