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习之道
- Fiberead 乔纳森·大卫·哈努姆
- 4437字
- 2020-06-24 16:28:51
第3章
你的可塑大脑
若你改变看事物的方式,事物也因之改变。
——韦恩·戴尔,作家(1940-)
会因一场芭蕾舞剧而引发骚乱的日子大概已经一去不返了。但1931年5月29日,当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芭蕾舞剧《春之祭》在巴黎首演时,观众们都疯了,至少传闻是这样。台上的音乐和画面极具争议,以至于场面一度十分混乱:观众用尽了市面上可见的各种蔬菜来砸演员,肢体冲突乍起,法国老太太们用拐杖互殴,甚至还有流血事件,舞蹈演员和音乐家们在春天的夜色里被火冒三丈的观众们追了几条街。一片混乱!看起来这场首演引起的骚乱比真正的暴动还大。斯特拉文斯基深知有争议才更好卖座,因而有些人认为这场风波背后有作曲家本人在推波助澜。
不论真假,《春之祭》首演的热闹故事是个开始思考改变与学习的好理由,因为这关乎音乐。1913年的春天,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首次呈现的新和声与音乐理念非常不合时宜,旋律和节奏都硬邦邦的棱角分明。撇开舞剧粗犷蛮横的剧情不提,这种声音跟芭蕾舞剧观众们过去听惯了的优雅调性根本就是两个世界。这种变化太激进了,不难想象法国老太太们在迷惑、愤怒的恐慌中挥着拐杖的样子。
献祭处女带来春天这种异教仪式,即便是在巴黎也多多少少有些超前。但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最终还是成了备受喜爱的音乐。第二年的三月,也就是十个月后,《春之祭》又一次在巴黎上演。这次演出之后,斯特拉文斯基成了英雄,他因为创造了这部不可思议的艺术品被人用步辇抬着去参加宴席。后来,迪士尼推出的、广受世界儿童喜爱的电影《幻想曲》中使用了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春之祭》的接受程度达到了顶峰。
是什么变了呢?首演后诱发了暴乱的音乐是怎样变得如此受人喜爱,甚至适合给孩子听了?音乐当然没有变,是人们变了。其中的转变,跟大脑处理声音的方式密切有关。
在我们听力范围内的振动,会通过外耳的软骨结构传送到耳内的微型鼓膜——耳鼓膜上。在这块人体最小的骨骼上,振动将再次被传递。最终,这些振动被传递到耳蜗里,被耳蜗转化成神经冲动,沿着耳蜗神经输向大脑。
大脑听觉皮层中有一小部分被称为“皮层声音网络”(cortical fugal network),负责处理和理解部分声音信息。当皮层声音网络接收到了新的声音,尤其是过于不同的全新声音时,它会感到很“茫然”,无法预测这种新声音的节奏,进而发出所谓的误判信号。这种信号大脑一时分析不出来,所以,全新的声音基本上就是噪音了。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多听几遍不熟悉的声音,大脑皮层的声音网络就会开始适应这种新的声音,最终给这种声音颁发“已识别”认证。在这之后,大脑皮层的声音网络就会觉得这没什么了。接下来,你就能更清晰地感知它,从而更仔细地聆听和理解了。你的“湿件”1被振动重新联网了,所以你的软件——意识——就会通过自动重新编程来更好地理解这种新的声音。我这么说有点过度简化了这个过程,不过这个比喻还挺贴切的。
这个发生在大脑皮层声音网络的过程,大概就是新音乐总被不理解的人们称作噪音的原因之一。摇滚乐和爵士乐一开始都被抨击为噪音和垃圾,都从某种程度上被称为“恶魔的音乐”2。对不习惯它们的大脑来说,新的音乐就是莫名其妙的废话、噪音。如果这个噪音还伴随着挑战你底线的画面、情节和前所未见的舞蹈动作,当心!这就是文化炸药的配方组合。
一百多年以前,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说过:“一个时代的自由思想,是下一个时代的常识。”这就是大脑可塑性发挥的作用。没有大脑的可塑性,所有的练习都是徒劳。如果你真的想在哪方面提高水平,以下内容会让你更好地理解练习和大脑可塑性之间的互相影响。
“可塑性”(plastic)这个词名声不太好,就像跟着混混们出去玩的好孩子一样,“plastic”3被人们的联想败坏了。“塑料”被石油大佬们绑架,跟抓壮丁似地被频繁使用。以至于现在这个词变成了那些大量生产的便宜货、用完就丢的廉价品。
在塑料变成炼制石油的副产品之前,这个词意味着可能性和潜力,代表能够变成多种形状的能力。塑料曾指那些延展性强、无固定形态、变化的东西,当然,现在也是。我们的大脑就是正面意义上的“塑料”,它跟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建立起联系,不断地相互影响,去改变、去适应。
大脑中神经连结的数量多得超乎想象。
想象出边长是1毫米的立方体。如果检查脑中神经组织最密集的1立方毫米,测量这一小块大脑里有多少神经连接的话(别在家这么干),你会发现神经连接的数量多得就像银河里的星星。4健康成人的完整大脑里会有超过240兆(240000000000000)个神经元突触连结,5都是由周围的环境所塑造的。
通过感知环境来与之相互影响,大脑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刚出生的时候,大脑可塑性是最强的。随着成长,部分由于人体在后青春期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巨大的神经元网络被逐渐精简,变得更加稳定了。这个简化的过程会优先保留大脑和人的生活环境里最常用的神经连结。
如果玩音乐是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我们头骨里那三磅装满了神经元的“粉红色果冻体”就会因此产生微妙的变化。最新研究显示:大脑结构在仅15个月的音乐训练就能让大脑结构产生变化。6
1995年,戈特弗里德·施劳格(Gottfried Schlaug)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七岁前开始学琴的钢琴家们的胼胝体(连结两个大脑半球的管道)明显比别人的大。7胼胝体的大小对钢琴学习很重要,不过能不能在其他方面给人带来什么好处,还不得而知。施劳格和许多研究员们致力于了解音乐创作如何改变人类的大脑,以及这些变化是否会影响其他技能。
爱德华·陶柏(Edward Taub)比较了不会乐器的人和经验丰富的小提琴演奏家的大脑。小提琴演奏家们的大脑中,控制左手的区域明显更大,那些很早就开始学音乐的人则更为显著(部分研究称7岁前开始学习的人最明显)。陶柏研究了很多终生音乐家,他着重指出大脑的可塑性是贯穿一生的:“哪怕你40岁才开始学小提琴,你的大脑还会因此而变化。”
毫无疑问,长期学习音乐能提高你的某些能力。可无论那些伪科学营销吹得再天花乱坠,音乐也没法让你变得更聪明。不过,长期学习音乐确实能让你的大脑发生深刻的改变。音乐家们确实有些特殊的才能,但别忘了,杰出、优秀的音乐制作才能才是这一切的根本。那些附加的音乐超能力只是锦上添花。
这些特殊能力跟乐感有关。音乐家们(特别是那些从小开始学习的)能在嘈杂环境中听清别人发言,这种技巧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比起没有音乐经验的人,音乐家们能更清楚地听出和声,并且对人声里包含的情绪更为敏锐。有趣的是,那些通过听来学习演奏技巧的人,比通过识谱来学习的人更能洞察其中的细微差别。
尼娜·克劳斯(Nina Kraus)博士是这个领域的首席研究者之一,她的说法更加准确。她研究语言和音乐感知背后蕴含的神经生物学,以及大脑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的可塑性。刚刚我提到的这些研究结果都是由克劳斯和她在西北听觉神经科学实验室(Northwestern’s Auditory Neuroscience Lab)的研究小组发现的。关于这些研究结果,克劳斯博士写道:“音乐家的大脑能选择性地增强声音刺激,可能因为他们对接收到的信息中那些有规律的相关事件有高超的处理能力。”8
大脑的开发受它所处的环境控制,有益的声音环境能帮助其开发。不管什么年龄,多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现场音乐表演)都非常重要,这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隐藏练习方法之一。在下一章,我会向你们说明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神经科学学者迈克尔·莫山尼奇(Michael Merzenich)认为:人类大脑的开发有两个重要时期,第一是大脑建立基础处理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不需要学习来改变大脑,只要让大脑接触到新事物。莫山尼奇用环境中的声音作为例子,说明大脑如何随着人听到的声音发生变化。9有力的证据表明,过于喧闹的环境会对大脑开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环境中积极的声音,比如好的音乐和安静的环境,则会带来好的影响。
很多颇有建树的音乐家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音乐。还记得普拉萨德晃着脑袋跟着练声乐的爸爸一起唱歌吗?或者雷克斯·马丁那两个吹大号的哥哥?纽约爱乐乐团的小号手伊森·本斯多夫(Ethan Bensdorf)告诉我:“我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就带我去听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出了。”巴德·赫塞斯(Bud Herseth)是当时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主号手,他被认为是史上最好的管弦乐队小号手。摇滚乐手欧姆·约哈里(Om Johari)四岁时起的最爱曲目是《500英里》——奇克·考瑞阿(Chick Corea)的前卫爵士作品。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大脑的开发影响重大。
莫山尼奇所说的大脑开发的第二个时期,跟成人的可塑性有关,恰恰是“老狗玩不出新花样”的反例。在这个阶段,成熟的大脑会改善因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莫山尼奇说:“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自我重塑。”这种改变可能是巨大的: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神经元!这意味着大脑里很可能会产生几百万,甚至上亿个新的神经连结。
如果你打算学习新的技能,想着反正大脑自己会学习、神经元自己会增长,而只图安逸,那么请记住:没错,那些神经元确实会增长。但像大部分生长一样,这个过程必然非常缓慢。更关键的是,不管质量好坏,大脑只会一股脑地处理接收到的东西,所以如果你的做法不正确,那么你建立的神经连结很可能只会添乱。下一章,我们会就这个重要的话题多聊一些。
本章所提到的只是音乐心理学中的冰山一角。关于音乐感知心理学完整、全面的历史记录,请查阅罗伯特·葛吉尔丁根(Robert Gjerdingen)在《音乐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usic)第三版中题为《心理学家和音乐家:过去与现在》(Psychologists and Musicians: Then and Now)的文章。
音乐练习改变大脑构造的方式已经取得了重大发现,但关于它们的功能、运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练习发生改变的科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帮助我们确认、加深对音乐训练改变大脑的理解。
你说话的时候不需要事先把句子图解,就能清晰地表达,同样,你不需要知道大脑研究的细枝末节来提高音乐水平跟其他技巧。不过,有些知识倒是挺有用的。比如下一章介绍的内容: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你的大脑中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敢打赌,这些知识会影响你练习的方式。
引申
《春之祭》,尼金斯基编舞
芝加哥乔弗里芭蕾舞团1989的演出,尼金斯基原版编舞演绎。
大脑:精神的实体化
很棒的网站,充满智慧和善意。从中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了解头骨结构。网址:http://bit.ly/1lYFPx0。
神经科学家塞巴斯蒂安·承(Sebastian Seung)
承展示了三维彩色的大脑神经元,还聊到了它含有的神经连结数量。网址:http://bit.ly/1mRTW8w。
1 计算机专家用语,指软件、硬件以外的“件”,即人脑。
2 1921年,约翰·菲利普·苏萨乐队(John Philip Sousa band)的著名短号独奏手赫伯特·L·克拉克(Herbert L. Clarke)回信给后来名声大噪的小号制作大师艾尔等·本奇(Elden Benge),告诉他小号只会昙花一现,还说“没人能用这个吹出悦耳的曲子,不吹错都难。这几年不知道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东西,就跟爵士乐一样,是音乐里最接近地狱或者恶魔的东西了吧。简直玷污了音乐这种艺术。”
3 Plastic除了有可塑性的意思之外,还有“塑料”的意思。
4 1立方毫米的大脑组织中具体有多少神经连接还是未知数。也可参考:Marois & Ivanhoff (2005) ;Allen, Damazio & Grabowski (2002)。
5 关于大脑中神经连结总数的测量也有很大的偏差,不管真实数字是多少,总之有很多个零就对了。
6 Hyde, Lerch, Norton, Forgeard, Winner, Evans, & Schlaug, 2009.
7 Schlaug, Jäncke, Huang, Staiger, Steinmetz, 1995.
8 Kraus & Chandrasekaran, 2010, p. 602(重点)。
9 在以下网页观看莫山尼奇的演讲:http://is.gd/ocog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