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辑)
-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
- 3115字
- 2021-01-08 15:30:14
介绍一件新见楚子黑腃戈
黄锡全
2014年初,笔者见到一张楚戈拓片,旋即得到友人发来的戈铭照片[1]。此戈完好无损,铭文清晰可辨,据说为某藏家近期入藏。戈上楚子之名不见于以往著录,对研究楚史不无裨益。为不使重要材料埋没,故简要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此戈前锋呈三角形,援上刃较平直,栏侧三穿,直内,内中一穿。内穿以下有U状弧形线,内下缘有一小缺口。通长22、内长6.7、援宽15.3、内宽2.8、栏长10厘米。类似之戈,见于西周晚期浚县辛村M17:99戈、春秋时期陕县上村岭M1721:17戈、《集成》11201“□□(原文此处为□)伯戈”(湖北枣阳墓葬出)、《集成》11202“郢侯之造戈”、甘肃灵台景家庄M1:26戈、山西长治分水岭M269:73戈等。据研究,这类戈最早见于西周中期,春秋中期以后渐少,战国已基本不见[2]。根据器物形制及铭文特点,将此戈推定在春秋前期比较合适。
戈之栏侧铭文2行6字,比较清楚:楚子黑之用。
戈铭第四字,右部上面中间从=,与从丨的“朕”不同,应为“卷”字所从。《说文》:“卷,厀曲也。从卩,()声。”过去将从“”与“朕”所从之“关”混淆,有学者指出有误,无疑是正确的[3]。有关字形见于下列材料[4]:
从卷
此字下部所从之比较特别,经仔细比较分析,当为“脊”字上部所从之“”。如传抄古文《汗简》录《义云章》从之“脊”作,《古文四声韵》录《裴光远集缀》“瘠”作等[5]。《汗简》录王庶子碑“策”作,实为“脊”字,假为“策”[6]。
朕 | 曾子簠 |
《说文》:“,背吕也,象胁肋也”“脊,背吕也。从,从肉”“吕,脊骨也,象形”。段玉裁于“”下注:“脊兼骨肉言之,吕则其骨。析言之如是,浑言之则统曰背吕,犹俗云背脊也。胁者,两膀也。肋者,胁骨也。此四字当作‘象形,象胁肋也’七字。象形,象背脊居中而直,一象人要(腰),则象背左右胁肋之形也。”今本《说文》篆体“”,当由演变,所谓下部所从之“一”,实为“人”形演变。中象脊柱,两旁象肋骨。今以形证之,《说文》对“”字说解大体不误。
《玉篇》“,今作乖”。段玉裁于“”下增补“读若乖”。若按《说文》之义,“、脊”当为一字分化(或以为“、脊”一字)。小徐本“读若乖”当存疑[7]。
2006年刘彬徽寄来一张韩自强所拓战国铜戈拓片,有如下铭文:邵之瘠夫之行戈。其中“瘠”字作。《说文》“膌”字古文作,即“瘠”。《汗简》录《义云章》“瘠”作、[8]。
后一戈铭所从之与本文介绍戈铭所从之近似,很可能由形演变,再演变作,遂与形音相近的“朿”相混。上列《义云章》的,说不定由讹变,“贝”为“月(肉)”讹误,不一定是从责。
金文有字作下列形,或主张释读为“脊”。古玺,或根据秦汉简牍“朿”形主张是从肉、朿声,释读为“脊”。或认为是从“脊”字所从之“”,秦汉简牍的“责”字作是从脊声而非从朿声[9]。本文在此不作讨论,相信上列两件戈铭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一问题会有所帮助。
因此,戈铭应是从或脊,从,可隶定作“”或“、”。此字不见于后世字书,根据有关文字,当以从、声的可能性大,很可能为“腃”字或体。为书写方便,本文径直书作“腃”[10]。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简26“四肢腃惰”之“腃”读“倦”[11]。
目前典籍中没有见到春秋中期前后有楚子名“黑腃”者,根据读音及有关名字关系,结合戈之时代,我怀疑此人有可能为楚共王之子公子“黑肱”。
卷,见母元部。肱,见母蒸部。“肱”与“卷”双声,韵部蒸与元、文相近[12]。“肱”与“卷”虽然暂未见直通之例,但有间接可通之证。如“卷”字典籍多作“衮”[13],《说文》“衮”从公声。“公”或作“空、穹”,而“弓”或作“肱”。《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堂谿公见昭侯。”《艺文类聚》七三、《太平御览》三九三引“公”作“空”。《诗·小雅·白驹》:“在彼空谷。”《文选·西都赋》李注、陆机《苦寒行》李注引“空”作“穹”。《周礼·考工记·韗人》:“穹者三之一。”郑注:“郑司农云:‘穹读为志无空邪之空。’”[14]“穹”从弓声,典籍“肱”或作“弓”。如《易·丰》:“折其右肱。”汉帛书本“肱”作“弓”。《左传·昭公三十一年经》:邾大夫“黑肱以滥来奔”。《公羊传》“黑肱”作“黑弓”[15]。
《说文》“肱”为“厷”字或体,“臂上也”,即胳膊。《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胳膊能够伸曲,与“卷”或“腃”有卷曲之意也相近,因此“楚子黑腃”为“楚子黑肱”似有可能。
楚共王之子“黑肱”,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于晋。”《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郏。”杜预注:“黑肱,王子围之弟子皙也。”[16]《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黑肱氏,芈姓,楚共王之子公子黑肱之后也。黑肱字子皙。”[17]共王在位为前590—前560年,黑肱所处时代与戈之年代也大体相合。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还有待更多材料证实与进一步深入研究[18]。
注:
[1]拓片、照片承蒙唐晋源、刘飞燕、贾晖提供,谨此致谢。
[2]李建民、吴家安《中国古代青铜戈》,《考古学集刊》7第106、107、115页,科学出版社1991年。此类戈属其所分BIIa式。参朱凤翰《中国青铜器综论》第1651页(Ab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李家浩《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第19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有关字形可参见容庚《金文编》第610—611页,中华书局2009年;《汗简》“完”见李零、刘新光整理《汗简·古文四声韵》中《汗简》第37页下、《古文四声韵》第19页下,中华书局1983年;鲁少司寇封孙宅盘,见《文物》1964年第7期第18页,《殷周金文集成》16.10154;曾子季臣簠、盘、匜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国青铜器》第394、396、398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刘雨、严志斌《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第463、464号,中华书局2010年;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41页、159页注30,文物出版社1998年;韩宇娇2014年博士论文《曾国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第94页引证铜器及楚简。
[5]见李零、刘新光整理《汗简·古文四声韵》第16页“脊”、第78页“膌”,中华书局1983年。
[6]杨泽生认为此形应该是象人脊骨的“脊”字,因音近假借作“策”,颇有见地,见杨泽生《谈出土秦汉文字“脊”和“责”的构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
[7]参丁福保《说文诂林》第13册第5515—5516页所录各家说,中华书局1988年。
[8]见李零、刘新光整理《汗简·古文四声韵》第16页“脊”、第20页“膌”,中华书局1983年。
[9]见容庚《金文编》附录上第1116页,李孝定认为“象鱼脊之形,字不可识”,见《金文诂林附录》第761页,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李学勤、刘钊、张亚初、杨泽生等主张释读为“脊”,诸说可参杨泽生认为此形应该是象人脊骨的“脊”字,因音近假借作“策”,颇有见地,见杨泽生《谈出土秦汉文字“脊”和“责”的构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
[10]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从或脊为声。如“瘠、脊、鹡、蹐”等字均从脊声。
[1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159页注30裘锡圭按语,文物出版社1998年。
[12]《左传·昭公十二年经》:“楚杀其大夫成熊。”《公羊传》《穀梁传》作“成虔”(今本《穀梁传》误作“成虎”。《释文》云:“《穀梁传》作成虔。”)熊,匣母蒸部。虔,群母元部。《说文》:虔,“文声,读若矜”。
[13]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第112页,齐鲁书社1989年。
[14]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第2页,齐鲁书社1989年。
[15]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第30页,齐鲁书社1989年。
[16]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第120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17]郑樵《通志略》第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8]楚有楚子元(?—前664年),名善,即王子善,做过楚国令尹,他是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的弟弟。楚成王即位后,他住在王宫之侧,曾勾引楚文王的夫人息妫,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元”或“、”与“腃”音义相近,是否元为名,黑卷为字?也值得考虑。经仔细斟酌,还是觉得不如“黑肱”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