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星的发现与中子星的奥秘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有恒星、行星,还有会发射脉冲电波的星星。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由于大气不均匀起伏,当星光通过地球大气时,导致恒星的光看起来一闪一闪的,这称为“行星际闪烁”。充满行星际空间的太阳风引起了宇宙射电源的闪烁现象。天文学家通过射电望远镜发现的宇宙射电源,称为“射电源”,其波长从1毫米至30米不等,它是电磁辐射异常强的局部区域。

1967年春天,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为了进一步研究宇宙射电源,他们设计建造了一种新型的时间分辨率很高的射电望远镜,为了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转,天文台决定开展人工分析工作,英国天文学家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乔丝琳·贝尔小姐接受了这一个任务。

在观测时他们发现:每到子夜时,一个神秘的射电源便会发生闪烁,同时自动化记录笔绘出了一连串间隔都是1.337秒的脉冲曲线,这个神秘的射电源发出的无线电脉冲波长是3.7米。

到1968年1月,发出这种波长3.7米的脉冲的射电源已发现了4个。根据观测到的宽16毫米的脉冲,可以断定天体的发射区尺度限定在3000千米以内。后来的精密测量表明,的确是由于该天体自转而发出的脉冲信号。

1968年2月,休伊什教授观测到的来自天体的周期性脉冲射电辐射,其周期短而且精确,仅为1.3373011秒。这一天体被天文学家形象地命名为“脉冲星”。

脉冲星的直径只有十几千米,它绕轴自转一周的时间只需三四秒钟甚至更短。它的磁场高达1万亿高斯以上,而地球磁极的磁场强度仅约0.7高斯!脉冲星的电子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从它的两个磁极逃逸出来,并带出能量。高速自转时,脉冲星发出的无线电波束会很有规律地到达地球。

不久,射电天文学家在蟹状星云中发现了一颗脉冲星,它能在可见光的范围内发出辐射,它的脉动特别快。这颗脉冲星以前被认为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随着观测仪器精确度的提高,有人发现它每秒钟会闪烁30次,而且光的闪烁正好和射电辐射的时间相一致。

figure_0029_0010
小型恒星爆炸成超新星后,会以脉冲星的形式结束生命。我们称它为脉冲星,是因为它会散发出脉冲能量。天文学家认为脉冲星会快速旋转并发出微弱的能量。当散发着微弱能量的脉冲星通过地球时,我们就能看到一股脉冲能量所发的光。

然而,脉冲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体呢?它是否一会儿膨胀一会儿收缩呢?它收缩时是否发射出能量呢?一个天体如果不是一直发射能量,而是周期间歇性的,那么,在不发射能量的时候,它一定正在发生某种物理现象。它也许正绕着它自己的轴或围绕着另一个天体运转,并且每绕转一周,就发射出一股能量。

早在1934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巴德和兹维基就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超新星现象实际上是星体的一种粉碎性爆炸,这种爆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的外部物质抛射向太空;另一方面,星体的中央部分坍缩,变为一颗恒星,因为它是由排列紧密的中子构成的,所以称为“中子星”。

科学家推测,在引力的作用下,恒星可以坍缩到非常致密的程度,恒星里的所有原子核在高度挤压下,不得不紧挨在一起。电子和质子在这种挤压的作用下会相互作用而形成中子。因为中子的质量最大,所以这样的“中子星”可能直径只有十几千米,但质量却有太阳那样大。

脉冲星被发现后,中子星又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科学家们分析认为,只有白矮星或中子星能发出如此快速的脉冲信号。这样小的天体应当会飞快地自转,否则就不会产生上述的脉冲现象。而且,在这样的天体上,表面的某些点可能能使其中的电子通过。这样,当中子星高速自转时,电子就会从这些点逃逸出来,像一个旋转喷头喷出的水那样喷射出来从而产生射电脉冲波,或者它每旋转一周,就会朝地球的方向喷射出一些电子,同时会逐渐失去能量。

至此,人们终于明白,天文学家曾经担心永远无法探测到的中子星就是脉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