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析各类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本部分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可能的影响因素按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生活习惯、患病或损伤状况、心理状况分成五类纳入模型,在此基础上添加父母是否健在、童年生病能否得到及时治疗等变量,分析上述诸多变量对老年人健康自评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对健康自评状况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见表2—14。

021 022 023

注:*** p<0.001,**<0.01,*p<0.05,+p<0.1。

研究结果显示,主观健康自评和客观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存在差异的地方;但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并不矛盾。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受教育程度、有无配偶、经济状况、有无社区服务)、生活习惯(喝酒、参加体育锻炼、参加社会活动)、患病或损伤状况(慢性病、重病)、心理状况(消极情绪)的共同作用。受教育程度高、无配偶、经济状况较好、社区提供服务、喝酒、参加体育锻炼、参加社会活动、无慢性病、无消极情绪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更好,笔者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老年人的收入,增强了他们的保健意识;有配偶的老年人需要照料配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影响更多是在主观层面;高收入增强了老年人看病买药保健的支付能力;社区服务使老年人生活更便利,因此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较为满意;有健康生活方式、无慢性病、无消极情绪的老年人更为乐观豁达,所以自评健康状况更好。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到自然属性(年龄、居住地)、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配偶、居住方式)、生活习惯(吸烟、喝酒、参加体育锻炼、参加社会活动)、患病或损伤状况(近两年患重病)、心理状况(消极情绪)、其他项(母亲健在)的共同作用。中低龄、居住在乡村、有配偶、独居、吸烟、喝酒、参加体育锻炼、参加社会活动、近两年未患过重病、无消极情绪、母亲健在的老年人具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性更高,可能是因为:中低龄老年人因为衰老而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概率更低;乡村老年人更多从事劳作,保持了较好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配偶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好,一方面这部分老年人未遭受到丧偶的打击,避免了心脏病、脑血管病等的突发伤害,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与配偶间的相互照料,使老年人更容易自理,这种影响更多是在客观层面,与健康自评不同;独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最好,因为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才会选择独居;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的情绪对保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为有益,而喝酒吸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选择性特征,或者烟酒较为适度;未患重病的老年人避免了患重病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大损伤;母亲健在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最好,一方面由于其遗传基因较好,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未遭受母亲去世的重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