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立宪政治与政党政治

[日]水野链太郎

(一)

关于政党政治,及政党内阁制之问题。从来学者与政论家,发为种种议论。即一方面,以政党政治,而作理想中之立宪政治,不基础于政党,而组织内阁,谓之超然内阁。则与立宪政治尝不相容,訾为宪政之逆转,此一说也。质言之,即立宪政治与政党内阁制,必得相伴而行政治组织也。然他一方面,以政党政治,不必定相伴于立宪政治,宁使政治为逆转,不欲勉效夫国家进化之组织,反因裨益国家国民之故,而规定妨害之制度。更进焉者,自我国(作者自称)之宪法论之,政党内阁制,不徒与宪法主义不相容,且以占多数于议会之政党领袖,而组织内阁,谓正与宪法相违反,此又一说也。准斯以观,对于政党内阁制,则有冰炭不相容之两派主张,其以何者属是,而何者为非乎?以予观之,此两派之说,各走极端,均失正鹄。今试将政党政治之意义,一为探究。普通所谓政党政治者,以政党为基础之政治,政府之首脑者,具体言之,即所谓内阁大臣,占多数于议会,而以政党政派之领袖,所组织之政府。且即依据其政党之主义纲领,而处理国政。此即所谓政党政治,亦称政党内阁制,或议员内阁制。至所谓立宪政治者,学者说有种种,言人人殊,今若列举此等学说加之批评,实属本论目的以外之事,姑为略如。要之普通所谓立宪政治者,以基于宪法规定之国民,而组织参与国政之机关,即为创设议会,代表全体国民之意思,以与政府相对峙而当国政也。此其要旨,不能不略为陈述,溯自司法、行政、立法之三权分立。倡于法兰西学者孟德斯鸠,则此三权分立主义,遂树立宪政治之柱础,即由今论之,诚不失为立宪政治之一要素。对于君主专制与寡头政治,不得谓非百尺竿头之进步,于是为之议会者,无论属于何国,虽有异其选举形式或制度,要均以国民所选举之代表而组织之。是则无论何国,莫不一致。迨至议会发生以后,或因主义主张相同,或因利害关系相共,遂相联集而相团聚。依此主义主张,或利害关系,而临莅议会。此又无论在何国家,于何时代,莫不皆然。此同其主义主张及利害关系之合体,即所谓政党,或政派也。其在实行立宪政治之国,政党发生,实为必至之势。易言之,即政党者,决非人所凑合矫为,实缘政治上之意见各别,为自然产生之物。虽然,政党为立宪政治之下,必然产生之物固矣。而谓政党设组织政府,而当临政局,必与立宪政治相伴,则又不然。观于欧美诸国,其能占多数于议会之政党,而当临政局者,固均属立宪政治国矣。要以同属立宪政治国,而不以政党组织政府者,亦终非无其例外。例如德意志立宪政治国也,不见行政党内阁制;又美利坚亦立宪政治国也,不见其内阁必以议会之多数党组织而成。由兹以观,则政党内阁制,与立宪政治,必常相依相伴之说,于理论于事实均属无当。然则以政党内阁制,而作立宪政治之基础者,乃毫无根据之议论也。即谓无有政党内阁,而立宪政治即不克施行,其结论到底不能成立,且以超然内阁,而施行立宪政治,在事实更非甚难。尤有进者,立宪政治之要旨,基于三权分立主义,若以政党政治,作立宪政治之基础,是对于三权分立主义,先自根本施以破坏也。盖以占多数于议会之政党,而组织内阁,当临政局,势必使立法行政,相为混一。政府与立法府常一致,其意见行动。政府之所施,为议会盲从之;议会之所决议,政府容纳之。盖政府既产出于议会,议会既多数拥戴政府,而一方面即不能不予信任(指议会),一方面又不能不为听从(指政府),卒至政府为议会之隶属品,而议会多数党之意见,不徒直行于立法,且为直施于行政。于是或行政或立法,统为议会多数党之所专擅,此即所谓议会专制者也。元来立宪政治者,即对专制政治而所组织之政治也。君主专制,既非矣。而同时议会专制,即不得云。是故,所谓政党内阁制,或议员内阁制者,总一专制政治也。是虽与君主专制形式不同,而事实毫无何等差异,岂非立宪政治之谬误而何?且所谓立宪政治者,各机关贵相独立,以此一妙用而制止各方之专横也。故在实行立宪政治国,常至相冲突相扞格,而成为必然之结果。实即利用此冲突扞格,互相控制其专横,而为之期致国民之幸福。然时因调和此冲突扞格,以议会之多数党,而组织政府,或即能免国务一部分之涩滞,亦未可知。但决不克防止政治之专制,尚有进者。政党之为物,若出于严正主义政策,固不可无相争。亦有时专走于利害感情,一方倘因党利党势之故,后视国家之利益,即决不克立于中正不偏之见地,而为之处理国政也。此为政党之弊害,而同时亦即是政党政治之缺点也。惟我(作者自称)宪法所规定,阁臣之任命,依大权之发动,一任元首,为之明鉴而自择。故无论以何人任内阁大臣(即内阁总理),为大权之自由,他人不能容喙。但任命阁员,不可不由占多数于议会之政党中者,此又所以制限大权之行动也。易词言之,即因我宪法否认政党内阁制,或议员内阁制为正当,而所以有如是规定也,此否认政党政治之说,固非不成为一说。然亦为仅见一面之议论,而不得谓非走于极端。其主张虽具有其真理,要为未得正鹄,亦与前者无择。

(二)

夫立宪政治,固有取乎三权分立之议矣。然所谓三权分立,必非自根抵全然分立也。又立宪政治,固以冲突扞格,为其妙用矣,然亦非徒以冲突扞格之义,为立宪政治之本旨。盖仍期尽其可能之程限,务为相调和、相节制,而希图进化国运于其间,此殆为立宪政治之本旨也。元来就理想的政治论之,授大权于一人而使之独裁国政,处理万几,非不甚简要完善也。然若任一人或一阶级之政治,则此一人或一阶级,常属贤明,如所谓明君贤相之时,又何多求?但难保其皆为贤明,而常无缺陷,殊非所以巩固国家国民之福利。故在此尊重多数国民意思之世,而表明多数意思之机关,实有存在之必要。既有代表国民机关矣,则以此机关,相伴而区处政治,始克增进国民之利益幸福也。此即对于君主专制,而为立宪政治发达之点,立宪政治,已如上述矣。始为设之议会,继经议会之协赞,而规定最为利害关系之国民负担,及国民身体、生命、财产,各种法律,缘是之故。时或政府之意见,与国民代表机关之意见,牴牾冲突,势所不免。若使常行,其牴牾冲突,将害及国务之进行,且致豫算法律,不获成立。此虽至今,学者而未言有积极制限之必要,然就一般论者观之,决不能以此冲突扞格,为立宪政治之要素也。于是因,图此节制调和之方,而始认政党为之存在,且尊重政党之意思,以此施行政治,认为必要。盖国民之意思,极为复繁,必非皆走于一端。一方主张保护贸易为必要者,同时他方复认定自由贸易为利益,一面保护农业家之利益者,同时一面复主张工商业之利益,代表此等各种之意见。鸠团体而研求利弊,评论是非者,此即政党之所由成也。故究政党之为物及意义,直谓国民意思结合之代表焉,可也。夫政党既属议会,而议会且既名为国民代表,则是于议会占多数者,即非视为能代表多数国民之意思不可。且依议会之多数,为国民意思之代表,虽不能为数字的或具体的证明,然依据议会多数之意见,推测国民多数之意思,亦在虽不中不远矣之列也。况如此议会制度之集合体,而决定此集合体之意见,除依多数决定以外,实无他法。且以此多数之决议,作国民多数之意思,在今议会体制之下,纵欲别拟一制,而亦莫得。故以议会之多数党,入而组织内阁,当临政局,亦即尊重国民之意思,而不得谓非至当不易之方法也。夫然,议会多数之主义,与政府当局之意思,常相一致时,虽有如论者所谓陷于议会专制之弊,然因此而能维持国政圆满。期诸国步进化,则在政治实际上,实不得云非。不宁维是,若此多数党之意思,与国民多数之意思相违反时,当随失国民之信任,即至二次选举,必失多数之意。次经占多数之政党,即更入而组织内阁,秉执政治。兹又得常基于国民之意思,而为之施行政治也。若夫君主专制,与寡头政治专制,仅依一人数人之意见,即为政治之规范,且其体制,恒存乎永久;而议会政党之政治,既为多数,且非固着。历三年或四年,任期即经改选,而得谘询其国民之意思,是所谓议会专制者,必非能亘及永远也。且议会专制之政治,设有妨害国民之利益,阻碍国务之进步时,则立乎其后之国民议员选举,又有实行监督之途,是所谓议会专制之弊。于理论、于事实,亦决非如他之专制政治所播之影响也。更进焉者,若在二院制度之国,则上院议员,非依国民选举,以为出入进退,且对于国民之激烈舆论,常处乎防御之地位。则对于下院之专制,自为防御有力之一要素,即不俟言。由斯以观,则宪政党内阁,而或陷为议员专制者,宁非杞人之忧也耶。

(三)

兹说明政党内阁制,为我(作者自称)宪法所不认,即所谓与我宪法相违反之说,但此亦无十分充足理由。由来阁臣之任命,固属元首之大权,然有时元首以议会占多数之政党首领,组织内阁,认为国务上进行之必要,即对政党首领,而降此命令,亦于大权之行动,无何等之矛盾。即无议会开会前,或以官僚之有力者,或以藩阀之有力者,行其内阁组织,认为必要,对之降此命令,并无以异。且即命下院多数党之首领,组织内阁,亦无绝对的制限。盖以无论何人,一任元首自由命令,故元首倘认下院多数党之首领,行内阁组织,尤为必要时,即命组织内阁,亦并于宪法,无何等违反之处也。盖任命阁臣(总理),既一听元首自由命令,则是宪法明明示以组织内阁。一视其人之贤不贤,不论其系乎党不党。果不贤也,固不得以无党而任命;果贤也,亦不得以有党而不任命。然则谓政党内阁制,与我宪法相违反之说,除视为缘否认政党内阁,故意设一种僻论外,并无他也。此种僻论,亦与谓内阁组织,必以议会多数党之领袖,为说相同。换言之,即与谓政党内阁,为立宪本旨之说,皆为同样之僻说也。殊缘各国议会,非由一院而组织,率由两院而成立者。故为调和此两者之关系,或有以贵族院之有力者,而组织内阁;或有合贵族(即上院)众议两院之有力者,而组织内阁;或亦全以此局外之人,而组织内阁,亦非无有。何遽得谓政党内阁,违反立宪政治之本旨乎?今只就欧洲诸国之实例观之,以议会多数党之首领,而组织内阁,视为政治之利益,认为国家之惯例者,英国是也。不宁维是,英自数十年来,组织内阁,且均为占下议院之多数党。若在法国,虽非如英国二大政党之对峙,为多数小党之林立。平时议会之中,无能判断其多数党,乃惟以将来赢得多数者,决定组织内阁。盖法内阁组织之方,与英殊异。阁臣受任命后,始为张罗多数之党,即在内阁组织以后,倘不能罗致多数时,则阁臣即行辞职。故法之内阁,往往经一月一更迭,甚或有三日即倒之实例者。缘是故也,此因无二大政党之对立,依多数小党之离合集散,定政府党援之多数少数。政党之集散无常,多数之判断,即不易得。故于事前欲确定其党援,而组织内阁,终弗克达其目的。此政党内阁制,非如英国二大政党之对立,亦有不克施行之说。然不问为事前事后,亦不问以一党联数党,要均以议会多数之后援,而为组织内阁之点,此则无间英与法,且即意大利、墺大利、匈牙利、比利时诸国,亦莫不然。但无二大政党,确然对立,则内阁之基础,较难巩固耳。

(本篇选自《公民杂志》第2期,译者为赵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