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灵规划:强大的内心,让你更加完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尔士·罗德曼先生曾这样对他的学生说:“当我们的耳朵还能够听到清脆的鸟鸣、优美的音乐时,我们要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当我们的眼睛还能够看见金秋的红叶、森林里的花朵时,我们要满足于上帝的仁慈。”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要改变你的心态。如果你的心态是正确的,那么你的世界也会是正确的。

将别人的批评看成称赞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批评,特别是当你的行为发生了改变的时候,你周围的人更是会给予你更多的“评论”与“关注”。你将如何面对呢?

1981年,美国设立了“金酸莓电影奖”,该奖项与“奥斯卡金像奖”相对而言,是专门为那些被评选为最差影片、最差导演与最差演员等所设立的奖项。从该奖项设立到2005年之前,虽然每一届都会评选出获奖者,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出席过这一代表“最差”的“金酸莓”的颁奖仪式。

2005年2月26日晚,即“奥斯卡金像奖”揭幕前一晚,“金酸莓电影奖”颁奖晚会在好莱坞中区一个仅能容纳300人的小剧院中正式拉开了帷幕,寒酸的揭幕式与“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那盛大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有的与会人员,包括“金酸莓电影奖”的筹备人员都认为,此次“金酸莓电影奖”依然会与往年一样,不会有任何一个获奖演员前来领奖,因为这已然是历年形成的惯例。在颁奖仪式开始以后,主持人以调侃的语气宣布:“现在,有请《猫女》主角扮演者、本届最差女主角获奖者——哈莉·贝瑞女士上台领奖!”

主持人的话音刚落,现场便爆发出了肆无忌惮的大笑声,主持人也嬉笑道:“只有傻瓜才会来领这个奖,除非,她拥有常人所没有的非凡勇气!”

此时,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场面出现了:装扮得美丽而又正式的哈莉·贝瑞从后台慢慢地走向了领奖台,她一边走,还一边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那一刻,整个会场的空气都凝固了,所有人都惊异地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这是不是一场梦?直到哈莉·贝瑞真正地登上了领奖台,并双手接过了金酸莓“最差女主角”的奖杯以后,所有人才如梦初醒,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一直持续了将近10分钟。

哈莉·贝瑞向台下深深鞠了一躬之后,含着眼泪告诉大家:“虽然,我曾经是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也曾经获得过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但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自己会登上这个领奖台,得到‘最差女主角’这样一个奖项。我当然想过放弃领取它,但是,妈妈从小就告诉我‘人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若你不能做一个好的失败者,那你将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成功者。’于是,我来了!非常感谢所有的观众与评委,是你们将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赠予了我,它足以让我这辈子享用不尽。”

当哈莉·贝瑞微笑着走下台之后,全场再次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认识自己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我观察,另一种则是观察别人,或者说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我们通过这些来判断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违背大众心理,超越道德底线。

能够正确面对批评的人并不多,喜欢被他人批评的人更是极为少见,特别是那种缺乏自信、对批评拥有超常敏感性的人,总是会千方百计地避开它,久而久之,便会油然升起恐惧之感。克服批评所引发的恐惧感的唯一办法是让自己勇敢地面对它。当你发现有人批评你时,你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让自己勇敢地站出来,承担后果。

情商高的人都不会为别人的批评而烦恼,他们对待别人的评价,不以自己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会做到认知上的完整性,他们会全面听取,综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调节。他们把别人的话当作自己行为的参考,而不是金科玉律。他们明白,人生的棋局该由自己来摆,输赢成败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掌控。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大学曾经列出25条成功箴言,在这些成功建议中,是这样描述批评的:一事无成的无名小卒才能够免于批评;不要害怕不公正的批评,但是要知道,哪些是不公正的批评;不要害怕受到他人的批评,当你提出了一项新观念、一种新方法时,你就应该接受他人的批评。聪明的人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也愿意坦诚接受别人的批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被人道破就应该坦然接受,没有逃避躲闪的必要。

改变不了事情,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

没有永远的风雨,也没有永远的困难,人生的下一站也许就会是柳暗花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下一站的幸福和喜悦。悲观的、流泪的、失落的、绝望的人总是惯性地生活在阴影之中,他们因为一时的失望,就抹杀掉所有的希望,甚至将人生看成一场苦难重重的晦涩演出。殊不知,只要你保持微笑,就能见到生活中的阳光。

有一个名叫英格莱特的人一度被病魔缠身,求医治病浪费了他多年的时光。就在他庆幸自己接近康复之时,却又被诊断出患上了肾脏病和高血压。这一次他的病情复杂而且严重,医生说没有人能救得了他,并建议英格莱特先生的家属准备后事。

英格莱特深深地陷入绝望之中,他向家人交代了自己的临终事宜后,便把自己紧锁在房间里不肯见任何人。家人看到他痛苦的样子,都非常难过,对于他的病情却都无能为力。就这样,一周过去了,英格莱特突然打开了房门,大声对家人说:“我这样子简直像个傻瓜。我在一年之内恐怕还不会死,为什么不趁还活着的时候快乐一些呢?”

说话的时候,他挺起胸膛,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家人都被他的话所感动,殊不知他是怕家人痛心而强迫自己快乐。从此,他每天起床后都会对着镜子跟自己说:“笑一笑呀!”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感觉好多了,微笑也变得越来越自然。

一年过去了,英格莱特并没有躺在坟墓里,反而更加快乐,更加健康。令医生感到惊奇的是,他的肾病已有所好转,就连血压也降下来了。

英格莱特对家人和朋友是这样解释的:“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如果我一直闷闷不乐、愁眉苦脸的话,那位医生的预言就会成真。可是,我给自己一个恢复健康的机会,那就是乐观起来,笑起来。”

是的,他现在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他发现了乐观这个秘密。

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心境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心态往往决定了事情的发展和人生的结局,怀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不仅会让自己走出阴霾,走向阳光,还会使自己拥有自信,走向成功。

一场战乱几乎摧毁了莱茵河畔的小城,战前四处逃难的居民回到家乡后,见到遍地的废墟,不禁悲从中来,有的人开始抱怨战争的残酷,有的人则开始为自己毫无依靠、毫无方向的人生迷茫不已,有人因为国破家亡、妻离子散而一蹶不振,但也有人坚强地放下了心中的悲伤,努力重建自己的家园。

多年以后,很多人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找回了战乱之前的幸福,而有的人却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战争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和伤痛。有位老者看到那些依然难以愈合的心灵,非常同情他们,于是就找到上帝,希望他能够帮助这些受伤者脱离苦海,上帝却摇摇头,无奈地说:“微笑的人得到了生活的补偿,失落者则继续着生活的伤痛,对此我也无能为力,因为幸福只留给那些微笑着且对生活怀有希望的人。”

尽管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是丑恶的事物存在,但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还是与我们的理想一致的。困难和不幸是任何人都不愿遭遇的,但聪明的人会把它当作成长的机会。人们正是通过在痛苦中挣扎和努力,才发现、选择和创造了美好的东西,也正是因为经历了痛苦的磨炼,才登上了幸福的巅峰。所以不要让暂时的痛苦淹没了灿烂的笑容!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劳拉·库布扎恩斯基说:“乐观与积极的情绪都是宝贵财富。”请记住,快乐是天赋的权利。如果你感觉自己正在失去这种权利,那么你就需要拿出属于自己的镜子,对自己说:“笑一笑呀!”然后,保持你的好心情,耐心等待,总有乌云散尽的一天。

将“我栽跟头了”改为“我学到了”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哪怕你富可敌国,身居高位,一样会遭遇失败。因为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存在阻力和干扰,当这些阻力和干扰大过于我们的能力和毅力时,我们就会走向失败。但是,失败并不都是一无是处的,它可以给你提供经验和教训,让你“吃一堑长一智”,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它还可以磨砺你的心智,让你能勇敢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增强自己的意志力。

诺贝尔奖是最著名的科学奖项,它几乎代表着科学世界的最高成就。但是,大家也许没有注意到,有一个民族获得的诺贝尔奖是最多的。如果你想知道答案,那么评委会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犹太人。事实上,如果你知道犹太人是一个“从地狱里走出来”的民族,他们曾经经受过最深重的苦难,他们的世界曾经可以用“炼狱”来形容,那么,你们就不会为这个答案而感到惊讶了。

犹太人最初也过着安定的日子,他们定居在耶路撒冷,之后逐渐繁荣,特别是在所罗门的领导下,创造了辉煌的犹太文明。然而,这块富饶之地却招来了众多国家的垂涎,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乱,给犹太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于耶路撒冷附近地势平缓,没有山脉之类的天然屏障,所以单凭脆弱的城墙很难抵制外国入侵。最后,犹太人失败了,他们被奴役、被流放,甚至被押到巴比伦去坐牢,即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血雨腥风之后,犹太人彻底地失去了他们的国土,开始流亡的生活。从此,这个被沦为无家可归的民族,渐渐被人们遗忘。曾经的伊特鲁利亚人、赫梯人、西哥特人等,都是在这样的四处流亡中,最终消失了。可是,犹太人却努力抗争着被灭亡的命运,他们虽然流落异乡,却团结一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不幸面临了空前的灭顶之灾,在种族主义的迫害下,成批的犹太人被残忍地杀害,但是,他们依旧没有放弃,没有投降,而是坚强地挺了过来。“二战”以后,犹太民族的“复国主义”兴起,那些四处分散的犹太人又全都重返耶路撒冷,重新建立起了新的国家。如今,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犹太民族不仅告别了“乞丐岁月”,还在很多领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于是,有学者开始研究犹太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犹太人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经历和信念。

犹太人对于失败的态度,令我们反思,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太过于平顺,那么在突如其来的失败面前,他一定难以招架,最终会一击就垮。所以,适当经历些失败,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在失败面前,我们总是习以为常,无动于衷,那失败对于我们而言就毫无意义了。只有在失败后,正视失败,总结经验教训,才能获得失败带给我们的正面效应,从而变得更优秀。

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沃特所说:“通向成功的路程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但失败对人来说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的情绪。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遇到失败和挫折后要能够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之道。此外,还要降低期望值。虽然有时失败、挫折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但是很多时候却是由于设定的期望值过高所致。适当调整期望值,会经常让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断实现目标,不断增强自信,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就能被逐步克服。

哈佛人生箴言

在哈佛的毕业典礼上,《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说:“虽然你们大多不会失败得很惨、很彻底,但你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没有任何程度的失败。如果你因为生活谨小慎微而没有任何失败,那么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失败的。所以,我认为失败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因此,当我们遭遇失败时,不要逃避,也不要自暴自弃,要勇敢地正视它,并吸取教训,努力改进自己的做法。

坦然接受世界的不公平

我们常常觉得老天待自己太不公平了,可惜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成为生活的法官。而过多地沉醉于那些公平、不公平的思考,已经使很多人背上了沉重的“渴求平等”的包袱,从而完全演变成为一种对生活和自己的苛刻。

不公平的现象虽然存在着,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绝对公平的起跑线、绝对公平的机会就宣布退出人生的角逐和比赛。我们可以抗议,可以争取,但更要在逆境中增强自己的实力,在精神上不被这种现象所压垮。

1939年,20岁的卡普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城市大学,但是,在他继续申请进入医学院进修时,却连续遭到了5所著名学校的拒绝。在他的自传中,卡普兰如此描述那一段回忆:“我是一个犹太人,我上的是公立大学,这些都是他们拒绝我的理由,对我来说,这真是祸不单行。”他感觉非常不公平,只要医学院同样需要入学考试,他便可以向校方证明,自己这样一个从公立大学毕业的学生丝毫不输于那些私立大学的毕业生。

当时,犹太人在美国教育中备受歧视,社会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太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唯一留下的突破口便是考试。很多犹太人依靠着聪明的头脑与优异的成绩挤入了以上流社会为主要学生来源的常青藤,这些“低等生源”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惊慌,大家甚至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犹太人的问题”解决掉。当时,美国大学中专门主管录取工作的录取办公室便是在这种氛围中成立的。

这便是卡普兰所处的时代:整个犹太民族受尽了白人的排挤,而他恰恰是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卡普兰面对不公,并没有埋怨,更没有屈服,而是将精力放在了犹太人唯一可以依赖的武器——考试上。从1946年开始,卡普兰开始针对美国大学重要的入学考试SAT展开研究,并专注于如何才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SAT分数。

虽然所有的考试机构都试图告诉学生,参加卡普兰的系统培训完全是在浪费金钱,但是,当越来越多接受了卡普兰培训的学生取得了出色成绩以后,联邦行业委员会终于决定对卡普兰展开正式的调查,以期望可以证明,这个“品格败坏的犹太人”在做虚假广告。

在1979年,调查报告正式公布,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卡普兰的培训竟然可以使学生在SAT中的各科成绩提升至少25分!这一报告成了卡普兰培训机构最好的全国性广告,从此以后,卡普兰的事业一发不可收拾。

随后,卡普兰所引发的考试革命被称为教育民主运动,他迫使整个美国对人才的选拔机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他被称为现代美国教育之父。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没有所谓的公平与公正,也许,它给别人的全是鲜花与掌声,而给你的却是刺人的荆棘。可以理解并热爱生活的人绝对不会强求生活带给自己玫瑰,而是会将自己手中的荆棘变成玫瑰。在这个过程中,挣扎与呻吟在所难免,但是却并不会令人流下痛苦的眼泪。

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的美国著名诗人爱默生说:“一味愚蠢地强求始终公平,是心胸狭窄者的弊病之一。”因为我们不可能对人生投“弃权”票,所以就必须在停止抱怨的同时,学会抗争,学会淡然处世。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那种妄想通过不断地抱怨与指责来实现自我期望中的公平的举动,本身就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想要获得自己理想中的公平世界,你可选择的方法只有一个:积极地奋斗、规避弱势,尽力驾驭自己的生命之舟,并不断努力。

哈佛人生箴言

曾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曾经如是说:“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习惯它、接受它,是你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人生的本质就是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遍布了每个人发展的每一个细微而又渺小的阶段。但是,若你未能认清这一现实,只是一味地抱怨与急躁,那么你的人生将始终生活在不公之中。

学会在平凡中寻找精彩

人生的成功有多种样式,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挥金如土的豪迈与爽快、征战商场的快意恩仇……当然,还有小人物的人生之梦。并非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大人物,但是身为小人物的你也应该知道:平凡的东西往往是最具魅力的东西,它会是沃土里长成的瑰丽雄壮的大树,也会是微尘里开出的平淡卑微的小花,总之,最美好的生活往往就是最平凡的生活。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这成了家族中最为荣耀的大事,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家庭瞬间成了全美的焦点,有位记者去采访杜鲁门的母亲,他问道:“有一个当上总统的儿子,您一定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吧!”杜鲁门的母亲连想也没多想就直接回答说:“是的。”对于这个答案,记者知道这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没等他提问,总统的母亲继续说道:“但是我也为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感到骄傲。”记者此前与众多美国人一样对这个家庭几乎一无所知,听到这番话后,极大地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就问道:“那么,夫人,请问您的另一个儿子是干什么的?”老人满脸微笑地回答:“他现在正在地里刨土豆。”

世界上总是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在我们的身边过着极为平淡的生活,从我们的身边擦肩而过,我们不会对他们多看一眼,甚至干脆对他们视而不见。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与追求。由于资历的平凡,他们的成功根本不足以与那些杰出人士相媲美,更不会获得万人敬仰,但是,当外表如此平凡、生活如此平淡的人们在追逐梦想的一刹那,闪耀出了自信的耀眼光芒时,他们便已经点亮了整个世界。

哈佛大学的凯瑟琳博士曾回忆自己的一次经历:那是我去农场度假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怪人”,一个外表普通的中年男人。每次看到他时,他都在做我意想不到的事。比如,在倾斜的房顶上散步,蹲坐在田里的凹陷处看蚂蚁。有些时候,甚至会看到他倒挂在树上,像一个野孩子一样。一开始,我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后来听说他是位摄影师。一次和他巧遇,他拿着相机在拍一朵花,我忍不住和他搭话了,我们就这么一言一语地聊起来。之后无事的时候,我也会跟他一起做些奇怪的事情。

我经常会想起和他一起像个野孩子一样度过的两三天。他说过的一句话,直到现在也时常回响在我的耳边:“其实很多东西,我们每天都看,每天都觉得就是这个样子。但是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这些在我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原来还能呈现出这样一个奇特美丽的画面。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画面记录下来。”也许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我一直认为,摄影师是最懂生活的,因为他们总能发现平凡中隐藏的精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摄影师,只要换个角度,就能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也不必对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感到无奈和绝望。正如美国“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所说:“如果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那么就以最伟大的方式去做渺小的事情。”用心去对待每一件平凡的事,用心过好平凡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不平凡的工作和不平凡的生活方式,而且即便最平凡的脚步也能走出最伟大壮丽的行程。

人生不能平庸,但可以接受平凡,有时候只要端正生活态度,平凡的生活中也能酝酿出最美妙的幸福。只要你愿意去享受生活,只要你愿意认真地对待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你就能够发觉到平凡生活中的快乐。精彩的人生不在于你获得的成就,而在于你自身的感受,在于你怎样来看待自己的幸福。一个用心去感悟生活,用心去热爱生活的人,就能够体味到,原来平凡的生活中也不乏精彩,更不乏幸福。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大学有句格言:生命在闪光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可以说,大部分哈佛人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小人物。他们拥有丰富的梦想,敢于为梦想付出的勇气、自命不凡的野心,这些小人物式的大梦想注定了他们将会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自信是一切成功的起点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个性分析专家哈尔·道农博士认为,一个欣赏自己、信任自己的人比一个否定自己、自卑的人更加容易成功。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短处而自我否定,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并且给它找到了合适的发展途径,走在自己设定的康庄大道上的人又怎么可能迷失自我呢?

有一次,哈尔·道农博士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接待了一个由于企业倒闭而导致负债累累、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可怜人。这个流浪汉在进门之后便首先打招呼:“我之所以会来到这里,是希望您可以帮助我。”

原来,当他对生活绝望、想要以自杀结束无意义的生活时,他看到了哈尔所写的一本自我激励的书,并因此而激发了继续活下去的力量。他认为,只要自己与这本书的作者相见,便一定能够在作者的协助下再度站起来。

在流浪汉诉说自己的不幸时,哈尔从头到脚地打量着他:对方茫然的眼神、充满了沮丧的皱纹、多天未刮的胡须与紧张的神态,无一不在向哈尔证明着,这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但是,哈尔不忍心打击他。

将流浪汉的故事全部听完以后,哈尔细想了一下,说道:“我并没有办法帮助你,但是,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会带你去见一个人,他能够帮助你东山再起,再次赢得美好的生活。”哈尔刚说完,流浪汉便立即跳了起来,他抓着哈尔的手,急切地想要去见这个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哈尔拉着他,引导他来到了自己平日里进行个性分析的心理实验室中,并让他与自己一起望向一个挂在门口的窗帘布。哈尔将窗帘布拉开后,露出了里面的高大镜子:这个镜子可以看到人的全身。

哈尔指着镜子中的流浪汉说:“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他,没有人能使你东山再起。除非你肯坐下来,对他进行彻底的了解,看清他的每一个优势与劣势。否则,你根本不会有任何出路。因为在你没有真正认识他之前,不管是对你、还是对这个世界,你都是一个无用的人。”

流浪汉对着镜子仔细地端详着自己的脸,用手摸着自己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随后,他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当他离开时,哈尔发现,他的脚步已经不再紧张不安,而是变得轻松有力。

几天后,哈尔外出时在街头遇到了他。他已经找到了工作,并打算重新开始人生。

在哈佛,没有人会因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拙劣的事情而担忧,在这些进入了全球最出色的高等学府的学子眼中,弱者才自卑,而他们无疑是未来世界的领袖。可以说,自卑是一种可怕的消极情绪,它会让你在任何时候都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更会让你陷入强大的自我诋毁攻势中无法看到希望。想要成功,你便首先要克服自卑,唯有如此,你才能更好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自信的人。

曾经荣获奥斯卡影后、戛纳影后,以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意大利著名女星索菲亚·罗兰是一个善于肯定和欣赏自我,并且将劣势化为优势的典范。

当年,16岁的索菲亚去参加她的第一次试镜时,摄影师、造型师、化妆师们都抱怨她的鼻子太长、臀部太大。于是,导演建议她去做整形,将臀部和鼻子做成像别人一样、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样子。可是索菲亚·罗兰并没有像大多数演员一样对导演言听计从。她告诉导演,她觉得鼻子和臀部正是她自己的特色,她欣赏自己。

当时,很多人都说她太骄傲,竟然连导演的意见也不听。然而,导演却因此而越发地注意她。一次,导演想听听她对自己的长相和身材有何评价,索菲亚·罗兰自信地说:“我的鼻子确实与众不同,但是我为什么要和大多数人长得一样呢?至于臀部,无可否认,它确实有点过于发达,但那也是我的一部分。它们正是我的特色所在,我愿意保持我的本来面目,并且坚持认为那就是最美丽的。我相信一个人想要被大众接受,就一定要先认可自己。”

索菲亚·罗兰用自信说服了导演,并迅速地走红,几乎没有人不被她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自信所吸引。到2000年时,已经66岁的她还被评为“20世纪最美丽的女人”。

哈佛人生箴言

爱默生说:“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的,对所有的人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天才。”只有相信自己,才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才能够用自信的力量去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调适心理,在适应中成长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适应的过程。从我们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别样的适应的旅程。崭新的世界,年代的更替;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同学和玩伴;不同的工作体验,不同的人际交往;新奇的婚姻生活,初为人父人母的角色更换……可以说,从降临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适应着周遭的变化。只是,在与不同的环境和人际相磨合的过程中,适应力的强弱,在各人的生活质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适应能力较强的人,往往是一些心态平和,为人谦卑,不患得患失的人,这样的人不但更容易走向成功,而且生活得更加随性,更加开怀。

在一座寺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小和尚指着寺庙后一片荒凉的草地对老和尚说:“师父,您看,这片地光秃秃的真难看,咱们赶紧撒点草籽儿吧!”

老和尚赞同地说:“好啊!等下过一场雨,咱们随时都可以撒种子。”

过了几天,一场雨过去后,老和尚果真买了包草籽儿,叫小和尚去撒种子。

就在小和尚撒种子的时候,一阵风吹来,草籽儿飘向四面八方……小和尚着急地叫着:“糟了,大事不好了,许多草籽儿都被风给吹走了!”

老和尚淡淡地对小和尚说:“嗯,没关系的。被风吹走的草籽儿多半是空的,即使撒在地上也发不了芽,随它们去吧。”

小和尚便继续撒草籽儿。可是,当他刚把种子撒完,便引来了一群麻雀。这下,小和尚又急了:“坏了,坏了!师父,草籽儿都让麻雀给吃了。这下可如何是好呀?”

老和尚安慰小和尚道:“别急。种子多,麻雀吃不完的,随便吧。”

播种当晚,忽然下了一场暴雨。第二天早上,小和尚急急忙忙跑到草地一看,又慌忙转身冲进禅房,高声嚷着:“师父,不好了!草籽儿都让雨水给冲走了,这下咱们可白费力气了!”

老和尚依然平静地说:“这有何关系呢?草籽儿被冲到哪里,就会在哪里发芽,随缘吧。”

就这样过了七八天,原本光秃秃的草地上一夜之间冒出了一片青翠可人的绿芽!原本没有撒种子的地方,也泛起了绿意。

小和尚见了,开心地手舞足蹈起来:“哎呀,居然发了这么多芽,长得这么好,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老和尚看着小和尚,轻轻地笑着说:“随喜,随喜。”

不难看出,故事中的老和尚是有着较强适应能力的典范,对待事物和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能从理性的、积极的方面去看待,所以,才有了随缘自适的心性,显得更从容大度。而小和尚,也正是另一类人的代表:轻率、消极,得失心较重。这类人在对待新局面的时候,易惊、易恐、易怒,从而容易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他们对周遭的变化过于敏感、尖锐,一点小小的动静就能在他们的心河中荡起巨大的涟漪,以至于不能心平气和地待人接物,更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他们择业交友的障碍。所以,练就一种强大的适应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所谓适应力,实质上是一种心理调适能力,是一种潜能的存在。不管是在学习、工作中,或是在人际交往中,一旦遇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种潜能便能被激发,能自觉主动地疏导、减轻甚至消除这些问题和障碍,从而改善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有效防范不良行为的产生。适应力还有着更高级的功能,即促进人格的成熟,促成人们的相互沟通。一个心理调适能力较强的人,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中做到自觉、能动、有选择地改造和利用环境,使自己与所处的氛围相融。而那些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的人,则很容易被过去的生活束缚,或者对现状充满疑惧,对未来充满不安,很难拥有平衡的心态,从而搅乱了身心。

适应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也是成长的历程。每一次适应和突破,都是一个收获,一次成长。当我们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从容淡定时,当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交替中随缘自适时,当我们在优胜劣汰中不骄不躁时,我们便是在适应中成长着,并拥有了笑看云卷云舒的胸怀,便能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随遇而安。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泰勒·本·沙哈尔说:“那些成功的人身上所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是适应力。”人的适应力有强有弱,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个有着较强适应力的人,更容易与命运和平共处,更少不满和抱怨。

不想处于弱势,就要学会示弱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相信连小学生都懂得“不甘示弱”,哈佛大学的教师们也会经常教育学生,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落在别人后面,不要甘于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差。但是,哈佛教师们的意思并不是让学生们逞强,与别人较量,炫耀才华、显露聪明都含有一些意气用事的意味,这终归是不大好的。相反,哈佛更号召同学之间相处保持低调、学会示弱,这样会更融洽。

事实上,适时示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如果你是强者,适当地示弱,不但不会因此降低了身份,反而能够赢得别人的钦佩和敬重;如果你不是强者,适当地示弱,也不过是一种真实的表达,会让人觉得你很坦诚,从而变得欣赏你。所以,不管对什么人来说,偶尔示弱都会使自己更接地气。

文学家沈从文的小说虽然写得很好,可他的授课技巧却一般,他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每次上课时,他都会这样开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如果你们想睡觉,我不会干涉,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了别人。”就因为他这“示弱”地一说,反而让同学们来了精神,都会认真听他讲课,很少有人瞌睡。所以,即使你的地位再高,也会有一些多多少少的不足,如果你能诚恳地以自己的弱点示人,反而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包容;反之,如果你总是自恃清高,掩盖自己的缺点,反而会令人反感。偶尔示弱,不乏是一种高明的生存智慧。

美国肯塔基州有一座规模庞大的砖瓦窑,为了扩大生产,窑主从各地招收学徒,并规定如果哪个学徒一个月可以完成一万片制坯任务,便可以成为正式的工匠,并按数量计发工资和奖金。

这天,窑主新招了一个叫迪克的年轻学徒。这个年轻人聪明好学,在窑里操作了三天,每天制坯500片,且质量上乘。窑主很高兴,当众表扬了他,并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下个月便成为正式工匠。迪克心里喜滋滋的,便得意地说:“我每天再多做200片都没问题,准备给我发工资和奖金吧!”

当天收工时,迪克感到一道道剜人的目光向他射过来。当他到食堂吃饭时,发现自己的碗筷也被人扔在了一旁。迪克起初很气愤也很不解,他不知道自己初来乍到,能得罪什么人。可当他想起白天的情形,便一下子恍然大悟,肯定是自己的言行遭到了工友们的不满。

第二天,迪克故意放慢了速度,制瓦坯的数量和工友们接近。当窑主再来巡视时,迪克恳切地对他说:“老板,我最初还觉得一天制坯五六百片不成问题,可是干了三四天,才发现这真是个累人活,让人吃不消。你想啊,我们在砖窑里干活又脏又累,即使制了九千多片瓦坯还不能成为正式工匠,这实在是有点不合理……”老板想想也是,便降低了标准,让更多的学徒都有机会成为正式工匠。

除此之外,迪克还努力地接近工友们,真诚地向他们传授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使大家最后都能超额完成任务。从此,工友们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都很佩服他,尊敬他,有什么事也都听他的。

很多人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单位,往往会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希望能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因而表现得太过锋芒毕露。这样做的后果,只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你很自负,从而对你感到厌烦。事实上,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至上的思想,无疑是在人为地给自己和新同事之间设置难以跨越的鸿沟。所以,在新的环境下,唯有适时示弱,把姿态放低一点,才能树立好的形象,赢得大家的好感与信任。

但是,示弱也是有底线的,应偶尔为之。经常性地或者时时处处都示弱会让人看不起,甚至让人反感。虽然你不可能事事优秀,但总要有个拿得出手的才能,这样才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哈佛人生箴言

聪明的哈佛人认为,人应该学会示弱,因为无论对于强者还是对于弱者,都会有所收获。谦虚低调、适时示弱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所以,不要表现得那么光芒万丈,咄咄逼人,而要做一个有柔软度的、亲和的“强者”。一旦你以弱者的姿态行事,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变得谦虚谨慎,对方也能乐意接受。如此一来,强者更强,弱者也能从中找到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