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如何正确使用句式

句子是公文中的意义单位,其所表达的意义是否明确以及所能理解的难易程度和句子的简繁是成正比的。一篇公文正是通过若干个句子,运用一定的句式而集句成文,记载和传递形形色色的公务信息。因此,在写作公文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使用恰当的句式,还要注重变化,这样才能让写出来的公文显得富有生气和活力。通常来说,在使用句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介词短语的运用。介词短语是由介词附在名词等词语前面组成,可以做状语,少数也可以做补语。在公文中,为了说明原因、摆出根据、限定对象、表明目的、划定范围、讲清楚道理,经常会使用一些介词组成的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有表示对象、范围的词,如“向”“关于”“对”“对于”等;有表示根据的介词,如“依据”“根据”“按照”“遵照”等;有表示时间、处所的介词,如“在”“当”“从”等;还有表示目的的介词,如在特殊句式中提到过的“为”“为了”等。

介词短语在公文中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在公文式标题中,大都用“关于”与后面的词语组成短语作为标题的事由,构成文种的定语,这样做既能让标题事由醒目、明确,又能使标题结构严谨、规范。

在公文正文中,介词短语常常充当状语、定语,并且大多连续使用,从目的、原因、范围、对象、根据、方式等各方面对被表述的对象、内容作出限定,以使概念、内容更加严密、明确。

2.省略句、非主谓句的运用。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语境里,出于表达的需要,说话的时候通常会省略一些不言自明的成分,但是如果离开了这样的语境,那意思就会不清楚,必须填补一定的词语才可以,而且只存在一种填补可能,那就是省略。它多因对话、上下文、避免重复、祈使而省略。

在公文写作中,为了使文字简练一些,会较多地使用省略句。恰当地使用省略句,既可以使语句明快简洁,又有利于突出所要表述的内容。公文中省略谓语的情况比较少,常见于法规、规章、管理规章文书中。省略主语的情况比较多,如“中国关心和支持推动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将继续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作出努力”。例文中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承前一个分句的主语,“中国”被省略掉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恰当地使用省略句,如果滥用、乱用,可能就会造成词语残缺、表意不准。

除了省略句外,公文中还经常使用动词性的非主谓句。非主谓句是指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是词语组成。这类非主谓句没有动作、行为的主体做主语,看起来似乎模糊了,但实际上其表达的意思更简洁、明确、灵活,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它较多的是表示希望、要求、祈请、劝阻、禁止、限定、禁止、号召、命令等内容和语气的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例如“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要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全方位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这两个句子中都没有主语,也不用补出主语,但是大家都明白行为主体的特指方向。

3.联合短语、“的”字短语的运用。联合短语由词与词或是短语或短语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并列而成。在公文中常使用联合短语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例如“把城区逐步建设成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功能健全、凝聚力强的综合性社会主义新型城区而努力”;“统计、劳动、银行、税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和纠正可能出现的虚报、瞒报、漏报、错报”。前一个句子中,联合短语充当定语,后一个句子中联合短语充当了主语、谓语和宾语。运用联合短语做句子成分时,会让内容表述更周到、严密,语言更明确、简洁,还有一定的音乐美和形式美。

联合短语中的各项并列词语要求结构相近、词性一致、排列整齐,还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需要特别注意联合短语的各项并列词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以免顾此失彼,出现表意不明的情况。

“的”字短语由“的”字附在实词或短语后面组成,指人或事物,属于名词性短语,但是只能做主语、宾语。在公文中,特别是法规、规章和管理规章文书中会经常用到。如“公然侮辱他人或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以前有关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等,这些短语省掉了“的”字后面的中心词语“行为”“人”“内容”等,让表述变得更加简洁。

4.要将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行文错落有致。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是相似、长短一致或是接近的句子,散句则是指结构灵活、长短不一的句子。与长句和短句一样,整句和散句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公文写作中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让语言表达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比如说“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引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例子就是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的典范,其中的整句有结构相同的对偶句、排比句,还有字数相同的句子。做到了散中有整,而且整中见散,使行文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充分显示出了公文语言的感人力量。

5.要将长句和短句交替运用,使行文铿锵有力。长句是指词数多、形体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是指形体短、词数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特点:长句表意严密,气势畅达,短句则简明活泼,刚劲有力。

公文写作中既不能够单纯使用长句,也不能够一味地使用短句,而是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兼容并取,错落有致,让行文富于变化,从而增强其表达效果。例如“我军87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中华传统兵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靠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的原则和制度,创造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形成了我军的特有优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军事创新这个优良传统,努力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新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装备体系、战略战术、管理模式”。(引自《习近平:准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事创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8月31日1版)此例中通过交替运用长句和短句,使行文铿锵有力,气势恢宏。

6.要注意对几种常用的特定句式的把握。在长时间的公文写作实践中,由于内容表达的具体需要,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较为稳定的特殊句式,它以遵守一般写作炼句的修辞规律为基础,是公文写作中的一些具有特殊规律性的句式组合。如果能够恰当地掌握这些特定句式,不仅可以提高公文写作的时效,而且还能将公文写得言简意赅、生动鲜明、有力。从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在公文写作中所使用的特定句式主要有以下8种:

一是以“禁止”“必须”等强调语为特征的祈使句式。这种句式主要是用于下行文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语势,给人一种令行禁止、不容置疑的感觉。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带有禁止语气以示否定的句式,比如说“严禁巧立名目,利用公款铺张浪费”“不准以任何方式将公款私存”等,其中的“严禁”“不准”等强调性词语具有庄重、严肃的语体色彩。②带有命令语气以示肯定的句式,例如“必须搞好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其中的“必须”是强调性词语,用来表明发文者的观点或态度。

二是以“为”“为了”作语言标志、以自我说明为特征的目的句式。在公文的开篇交代行文目的,是公文的一种普遍而又基本的写法。其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介词“为”或是“为了”作为语言标志,由发文主体直接阐述行文的目的。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①以“为”或是“为了”作过渡语,在其后用“此”“这一问题”等来指代先行语句中通过叙述所提出的公务活动中的问题,以此说明行文的必要性缘由。②以“为”或是“为了”作起首语,在其后直接写出目的的对象和内容。

三是以“将”字结构组成的宾语提前句式。这种句式主要见之于批转或是转发性通知以及复体行文形式发布的通知、报告等文种的写作,通常是用“现将”作为起首语,主要是为了引起受文对象的注意,并使行文语气刚劲有力。例如“现将《关于加强当前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很显然,这种“将”提宾的句式要比那些“现在发给你们……”这类的正装陈述句具有较强的修辞表达效果。

四是以“……了”为主要特征的陈述句式。在公文写作中,特别是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通报、调查报告、简报等文种的写作中,要大量地使用以“了”为特征的陈述句式,其目的在于使语言表达趋于明快简练,让阅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它通常紧随“解决”“完成”“克服”“取得”“推动”“开展”等动词之后,用来表达事物的已然时态,其后面接宾语,构成一种完成了某项任务或是工作,解决了某一困难或是问题,取得了某一成绩或是进展的动宾句式。

五是以“凡……者(的)”为标志的判断句式。“凡……者(的)”是公文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句式,具有表“全称判断”的功用,表明所有这一类型的人或事物都包括在内,不会有任何例外。同时,它还具有庄严的色彩。此外,还应当注意,“凡……者(的)”除了具有表全称判断的作用之外,还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

六是以数词缩语为特征的紧缩句式。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精练扼要,言简意赅,因此,往往要对一些内容特定的长句通过附以数词的手法进行高度的浓缩,比如说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概括为“三讲”;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概括为“三个代表”等,可以看出以数词或是数量词加名词或是名词性词组的方式是这种紧缩句式的重要特征。应该注意的是,在公文中运用数词缩语时必须要做到表意清晰明确,千万不能盲目追求紧缩而让句意变得难懂,让人费解甚至产生误解。

七是前虚后实、以虚带实的“重后”句式,比如说请示的结尾用语就是这样的。这里所说的重后,是指一句话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个为虚,一个是实,而且是前虚后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点后置”。“妥否,请批示”“是否可行,请批示”等语句中,发文主体所希望批的是“妥”而不是“否”,是“是”而不是“否”,前半句中的“否”只是一种虚意,而后半句才是实意,是行文的目的所在。这种重后句式,既让文字精练,又能够体现出行文主体的肯定性要求与对工作的严肃态度。

八是将几个并列成分连在一起,由句中一个相同意思的成分综合成句的综说句式。它既可以是综说修辞在前,并列成分在后;也可以是并列成分在前,综说修辞在后。其作用主要在于让行文趋于简练,而且富有气势。例如“必须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建设”就是一个综说句式,其中“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为综合,“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为四个并列成分,如果不采用综说句式,那就势必要分成四个分句进行表述,而这又显然会让行文烦冗累赘,让人生厌。

7.要注意表意的明确性,不要使用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的句子。比如说“麦苗正蜕变出油油的绿意”,其中“蜕变”为何,“油油的绿意”又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至于类似“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等句子,在公文写作中更要摒弃。

8.文言句的运用。现代公文按理来说应该使用规范的现代语言来表达,但是我们在大量的公文中发现不少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或是句子。如开头用语中的“兹”“兹因”“兹有”等;引述用语中的“顷接”“欣悉”“顷悉”等;经办用语中的“业经”“复经”“迭经”等;期请用语中的“拟请”“希即”“务希”“尚祈”等;综述承转用语中的“故此”“鉴于”“有鉴于此”“总而言之”等;征询、期复用语中的“当否”“妥否”“如无不妥”“请函复”等;表态用语中的“照准”“可行”“照办”,等等。

在公文中运用文言词语,能够增添语言的文化意味和典雅美,同时也可以让公文语言更加庄重、凝练、得体、规范。

【延伸阅读】

领导干部文稿中四六句和自由句运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如下:

1.四六句的适用度与场合的庄重、严肃度成反比,自由句反之。通常来说,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机关领导的文稿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人们比较敏感的话题,又或是政策性、原则性强的问题。表述这类问题时,要求用词准确、逻辑严密、是非分明,不能存在歧义,要做到无懈可击,这是四六句很难做到的。这个时候就要多用自由句。而在轻松、活泼、以渲染气氛或是鼓动听众为主的场合,则可以大展四六句明快简洁、朗朗上口、妙语连珠的优势。

2.四六句的适用度与领导层次的高低成反比,自由句反之。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分层次的,这种层次从整体上讲能够体现出领导者在学识、思维、决策等方面能力上的差距。地厅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思维、决策的问题更带全局性、宏观性,其直接领导的是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对这一层次的领导干部,要求他们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全局观念。通常来说,地厅级领导往上,级别越高的领导文稿越要在四六句的使用上少花些精力,可以任意发挥、不拘长短的自由句更适合级别高的领导干部,因为自由句可以展示出领导者纵横捭阖、潇洒自如的“大将风度”。而县处级以下的领导所面对的是基层干部,从整体上讲,这些级别的领导干部更注重的是传达指令和实际办事。而四六句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古文进行改装,二是对群众语言加以概括和提炼。在该级别领导的讲话文章中,后者是比较常见的,前者现在已经用得很少。这一特点决定了四六句更加贴近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所以,以县处级领导干部为界,越往下领导文稿越可以多借用四六句的优点,使文章变得简洁明快,尤其是一些重要观点和工作要求,能用四六句就不要用自由句,以便下级记忆和传达。

3.四六句的适用度与文稿内容的复杂程度成反比,自由句反之。文稿要研究、表达的内容越复杂,就越是要打破文字对思维的束缚,一切都以满足表达思想的需要为标准来选择文字,故要选择自由句;如果文稿所涉及的内容通俗易懂,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重点论述,那就不妨多用四六句来增添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