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未来?(总序)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有些人能够先知”

——威廉·吉普森(William Gibson),科幻小说家

 

怎样才能读懂未来?在科技快速迭代的当下,几乎成为所有人的焦虑。许多人都担心,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让大量的工作被取代,自己的知识储备会被加速折旧,因而无所适从。人工智能已经成了被几乎说滥的题目,但它的确代表着未来科技发展的三大特点:变革会加速到来、变革的结果更难预测,大量的工作会因此消亡。但,人工智能只是推动未来科技变革的一个领域,还有一系列黑科技,也都可能会给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量子计算、物联网、基因科学,等等。如何理解这些黑科技的发展,梳理它的脉络,对它们的未来有更清楚的判断,同时理解它们会对未来的商业、经济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经济学人·商论》希望用这套未来科技丛书来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

 

简单梳理一下我们判断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视角。

 

首先,未来科技发展会加速到来,不仅因为未来单个科技的发展速度会加速,更因为诸多新科技的交叉影响,会产生乘数效应。面对这样的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不仅仅审视每一类主要科技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把诸多类型科技的发展放在一起观察。诸多科技发展的“乘数效应”也意味着,不能再套用线性思维来预判未来的变化。许多新的发展可能会以一种集群爆发井喷式地到来。

 

其次、未来科技发展一定是跨界混合的,所以判断未来一定需要跨界思维。汽车和人工智能应该是两个跨界最好的例子。几年以前,谈论汽车的发展,可以谈如何提升油耗,如何改进离合器,如何减少排放,再远一点,会涉及到一些新材料领域。现在则大不同。汽车涵盖的领域被极大拓展,从无人驾驶到新能源使用,从大数据到市政规划的改变,从挖掘工作消费的第三空间到人机交互的第四屏。人工智能也是如此。仅仅几年,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将人脑与电脑结合的人机界面,也一下子拉近了生物学与计算机两个领域的距离。

 

第三、科技应用的速度也在加快,找到好的应用场景创新是最重要的切入点。在过去,生产力的提升总是反映5到15年前技术变化带的结果。换言之,技术从实验室到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大概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如今,科技应用的速度也将极大加快,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成了创新比拼的关键。能够快速为新科技找到应用场景并大规模推广的市场,因此会成为科技发展的领头羊。这也是为什么未来中国科技发展潜力巨大的原因之一。

 

这一一套九本的未来科技丛书,精选了过去一年《经济学人》的科技报道,涵盖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人工智能、生物化学、自动驾驶、无人机、量子计算、物联网、机器人等诸多领域,汇集《经济学人》的前瞻视角和跨界思维。从商业看科技,为科技找寻应用场景,这套丛书能为你掀开未来的一角,让你更好地一窥变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