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的时候,杨懿和其他同学走在高中生活的同一条轨道上。
更为幸运的一点是,比起同期正处于迷茫中的孩子,他对自己要走的路清晰无比,看起来也似乎很坚定。
杨懿的妈妈在出版社工作,负责儿童图书编辑的工作。在小时候的杨懿看来,妈妈的工作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工作,等他长大以后,浪漫这个词被他替换成了想象力。
给每一本故事书挑选适合的插图,看似很简单的工作,富有想象力和童心的人的人却才能够将简单出落得别出心裁。
那个时候,杨懿从妈妈带回的儿童书中逐步了解到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的历史,开始对人类文明的灿烂与苦痛有了浅浅的感知,慢慢认知自己与周围的关系,在妈妈的影响下,那片他接触到的童话世界带给他的灵感的指引下,他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想用自己的笔触描写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人类空间。
而在他自己看来,这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经历了夏天以后,踢过无数场的足球以后,在脑海里塞了“氢氦锂铍硼”以后,杨懿升入了高二。
文理分科的时候,他不做多想地就选择了文科。
等到文理分科表交到班主任手上的时候,他就被请到了办公室喝茶。
“这是你和你父母商量的结果?家里同意你选文科?”班主任翘着个二郎腿,中指和食指交叉在桌子上演绎着进行曲,目光反复打量他,仿佛是看一副锈透了的金属脑,班主任就近给杨懿拉了一把椅子,“坐下,好好聊一聊。”
杨懿没坐到椅子上,言简意赅,“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自己想念的文科,自己做决定就好了,把结果告诉我爸妈就好了,过程就没必要了吧。”他脸上笑嘻嘻地,无意在这件事情上多做纠结,选文理这样的小事情,如果自己心里的天平已经很自然地倒向某一边了,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那就是说这事还没和你爸妈讨论过吧?选文科还是选理科可是大事啊。”班主任见他态度坚决,便摆摆手让他回教室了。老师最容易想到的还是请家长这件事,借着“孩子成长沟通”的名义就把杨父请到了学校。
等到杨懿回到家的时候,面对的便是父亲那张铁板烧的脸,他本来就不苟言笑,空气显得更加凝重。
杨父谈话一向开门见山,“决定选文了?”
杨懿点点头,“我不是一直以来都打算选文的吗?所以这事情我也没特地同你和妈商量了。”
他把脱下的鞋归整到鞋架上,才刚挺起身,就听到杨父招呼,“过来,谈一下。”
“等一下,我先去洗个手。”杨懿在洗手间给自己洗了一把脸,看他爸爸不太好看的脸色,他胆战心惊,不晓得班主任和他说了什么。
父子俩仿佛坐到了谈判桌上,杨父把班主任说的那番话简要地向杨懿传达了,当然老师言辞里的情感成分被杨父一一省去了。
杨懿选择理科的优势明显优于文科,这种优势自然说的是考大学的优势,别人都拼了命地想选理科,选了理科就离大学更近了一步,而且,按照杨懿的条件,学校若是培养出了一个理科人才,可比培养一个文科人才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全国大部分的中学,都有着重武轻文的偏见,社会的眼光也带有这样的偏见,一个孩子去选文了,大部分人私底下说的都是‘啊,这个孩子脑子不太灵光’,但很少有人会认为,是因为这个孩子喜欢文科,或者是这个孩子适合学文科。
杨懿不在乎别人怎么去讨论这件事情,他知道自己想走哪条路,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走到路上。
“老师给我分析了一下你的情况,就这样选文是不是太轻率了点?”杨父问这话的时候眼里还带着慈光的,和所有的这一代父母一样,他最希望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够稳妥地上一所好大学,其次是好的大学,更好的大学,所以当老师和他说,杨懿选理科能够冲刺全国更有名的大学时,杨父那些关于尊重孩子的想法就远抛在了脑后。
“我不是一直都表明了我想选文的念头吗?之前您和妈也没说什么反对的呀,我就是想选择文科,这是我的兴趣,而且我以后也想从事新闻类的工作,我已经想好了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为什么还要大费周折地选择不相关的理科呢。”
杨父的语气开始加重,“我不是反对你,考大学毕竟是一件大事情,你至少得拿到大学的通行证了,你才能好好谈你想做的事情吧,通往目的地的两条路就摆在这里,哪条好走,哪条难走,你也看得清楚,你不能光拿小孩子那套理想主义来看问题,光凭你的什么一腔热血来冲动行事,你再会选,能比人家老师会看吗?”
杨父的话一重,杨懿的脾气也犟了上来,“我自己的人生,我会不会看,都得我自己走以后,哪条路好走没有能看出来的吧,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走的路,我选择自己选的路,没有什么不应该的吧。”
……
最后争个面红耳赤,却还是不欢而散,尽管杨母从中调和,却还是无济于事。
杨妈劝杨父放宽心,去让孩子自己走他的路,得到的却是老套而传统的回答。
“我又不是想害他,老师和我分析得明明白白的,好的和坏的在眼前明显摆着,他非要往坑里跳,这个年纪的孩子,你不引导他,说不定他以后走过去,他考不好了,他后悔了怎么办。”
“你又不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又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他从来就坚定自己要念文科,要学新闻,你不也是一直没反对的吗。老师的三言两语就把你说住了,那你也不是诚心地支持他吧。”
杨父沉默了半晌,“我再怎么不反对,我也希望他走风险更小的那条路。”父亲的话语里含着对儿子的担心,却又是满满的不理解,“学理科怎么就不能学新闻了,先考上大学,到时候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就好了吗?为什么非要把一件小事看得这么重大。”
“你还是不了解你的孩子,你认为对的并非他认为对的,你没办法为他的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他要选了理科,上大学要报考的专业也会受到限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你别太固执。”
杨母认真地表达见解,杨父却并不听劝。
杨母又趁着杨父不在的时候反过来劝杨懿,“儿子,要不咱们先考虑王老师和你爸爸的提议,咱们就算选了理科,上了大学还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专业是不是,这个事情没有那么的严重,严肃到你都不和爸爸交流了。”
杨懿摇摇头,“妈,我知道自己想要走哪一条路,为什么爸爸就是不能为我了解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而感到自豪呢,如果我的目标就在前面,我为什么要去走所谓的安全的路,七弯八绕上一段呢。”
这场对局里,没有谁真正地说服谁,尽管是大人看来的一件芝麻大点的事。
很难判定最后谁扮演了妥协者的角色,其中的很多细节和心绪都被如今的杨懿略过,当时事情的结局是他郁郁地坐在理科班的教室里,看阳光从窗帘缝里,透过玻璃,折射在课桌上,他就那样呆呆地看着阳光,度过了漫长的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