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开头的话

一代文学与文体代变中国诗史的六大时段唐宋诗的异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到了唐代则发展到了顶峰。在中国诗史上,唐代可以说是诗歌艺术最辉煌的时期。所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里说了这么一段大家熟知的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盛,这个道理应该是很明显的。当然最近也有一些学者对王国维这一判断提出了批评,认为他只注重了一代文学之盛,而忽视了一代之中其他的文学样式,这样一来就对其他文学样式形成了遮蔽。这种说法虽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站在静安先生的角度,着眼于不同时期文学的代表样式及其历史作用,以“一代文学”予以概括,则是没有问题的。

在文学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里,突出的景观是文体代变,而且每一种旧文体的衰落和新文体的产生,其间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一种文体,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时间长了,都会形成它的弊端。这种弊端就是模式化、套路化,一旦陷于其中,就很难超脱出来。所以他说:“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这里,他指出了新、旧文学样式这样一种更替、兴变的规律。当然细细讲起来,还有其他的一些规律,因与我们的论题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多谈了。

随着文体的代变,收益肯定是很多的。但也有丧失,有些东西就失去了。失去了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把前人那种古朴厚重的风格、韵味失去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艺术也是这样,它由简单的低级的形式,逐渐地向高处发展,艺术技巧必然越来越受重视。艺术技巧受重视之后,人工的痕迹必然越来越增多。如此一来,古人所吟唱的那样一种原始、淳朴、发自内心的东西,就逐渐地丧失了。所以苏轼就有了一段关于这一问题的评论,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这样说:“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如果读一下汉代的古诗,你看那个“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写的真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感觉,就好像脱口而出。“行行重行行”五个字,连用了五个平声字,这在唐代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这五个平声中有四个字都是相同的、重复的,但用在这里,却极自然、极贴切。你仔细读啊,“行行——重——行行”,走呵走呵,一直送君到很远的地方,等到不能再送了,这才硬生生地、活生生地相互分别,君之行远矣,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日后何时再相会呢?体味到这些,一种感慨的味道就出来了。好像不用这个“行行重行行”,用其他任何话来代替,都达不到这样一种韵味。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啊,由于更注重技巧,虽然诗写得很精美,但是这种味道也就没有了,或者是逐渐地减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诗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有它的进步,同时也有它的失落。

当然,到了唐代,诗歌就非常昌盛了。而到了宋代,承接前朝,诗歌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如果对整个中国诗史作一个大致的概括,我以为其间有六个重要的时段。哪六个时段呢?

首先是上古的《诗经》时代,《诗经》时代是第一个阶段,是四言诗的时代。这个时期诗歌的特点是:诗风淳朴厚重,诗与音乐紧密结合。

第二个时段,就到了战国的楚辞时代。战国时期,屈原崛起,《楚辞》勃兴,诗的体式扩大了,包容量大大增加了,诗风也由质到文,由《诗经》时代的淳朴厚重走向了哀婉典丽。《楚辞》多数句子加上“兮”是七言,去掉“兮”是六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句式加长了,唱叹味更足了,但诗和乐却逐渐分离了。在《楚辞》里,能够演唱的大概只有《九歌》了。《九歌》被认为是经由屈原修订的原始楚国的一种乐舞,其他的呢,基本上是只可诵而不可歌了。

第三个时段是汉代,乐府勃兴。汉乐府的主要体式是五言,特别是到了东汉后期,五言诗得到了定型。那么这个时期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诗风由文返质,诗与乐重新结合。如果套用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诗乐从结合到分离,再结合,诗风由质到文,再由文返质,就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关于这一点,可参看陈伯海先生《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的相关论述。当然,这种正反合在其他方面也有表现,而在诗歌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更为鲜明。从汉代以后,五言诗大行其道,四言诗逐渐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虽然也还有些四言诗作品,比如曹操曹孟德,就有不错的四言诗,嵇康有送其兄嵇喜从军的四言之作,陶渊明也还有四言诗,但总体上看,却已经是四言诗的尾声了。而五言诗则成为主流,从汉代一直到唐以前,基本上是五言诗的天下。当然,从汉末开始,完整的七言诗也出现了,但比起五言诗来,它的影响力,它的创作量,都要小得多,少得多。

第四个时段是南朝。具体来说,是在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永明体”的出现。从这时开始,诗歌创作开始讲声律了。以前的诗歌是纯任自然的,除了押韵和简单的对仗,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齐言诗,也可以是杂言诗;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还可以平仄交替。但是永明以后,诗就开始向格律化的方向发展了,要讲平仄、讲四声了。这对中国诗歌来说,是一个非常大变化,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个时期开始,人工美就开始代替了自然美,朝着另一个方向迈进。“永明体”的创立对唐代的近体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永明体在不少方面还有欠完备,特别是它的声律规定显得粗糙、僵硬。所以就必须有唐诗,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到了唐代就进入了第五个时段。唐代可以说是近体诗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唐代历时289年,如果加上五代的五十多年,时间总共342年。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各体诗歌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达到了极为昌盛的地步。关于这点,我有几本小书如《唐代诗学》等都讲到过,这里就不去多谈了。但是大家都非常清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唐诗发展到了一种极致,后人很难超越它。但是如果不超越,就又形成了一种套路,就是静安先生所讲的“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就会因循守旧,亦步亦趋。

于是到了宋代,开始新变,所以宋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第六个时段。宋人要超越唐人,花费的气力非常之大。清代蒋士铨——写诗也写戏曲的一个作家,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宋人生在唐人之后啊,那是宋人的不幸。好言语、好词句、好体式,都被唐人用得差不多了,你想再彰显自家面目,非常之困难。但是,宋人走出了这一步。宋人在唐人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呢,从欧阳修、梅尧臣的创作就开始了,到了王安石已初具规模,而到了苏东坡、黄庭坚,可以说宋人诗风得到了正式确立。于是,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沿此途继续前进,宋诗便有了与唐诗不同并足以傲视唐人的特点和资本。

以上六个时段,就这样后先承接,顺序发展,形成了中国诗史嬗变的轨迹。宋代以后,所作诗歌就很难超出前人了。所以,元明清几代虽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作者和作品,但总体来看,基本上就是在前人这样一个模式里讨生活了。那它是不是没有变化了呢?仍然有变化,其变化就是向词、曲这个方向发展。而在诗的领域里,则时而宗唐,时而崇宋,形成了历时甚久的唐宋诗派之争,但却较少自身的特点了。所以,中国诗歌的发展,我想大致就是上面说的这六个时段。而在这六个时段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对了解唐诗最有帮助的是什么呢?是宋诗。唐诗和它之前朝代的诗,分别是显而易见的,而与宋诗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各具风格,但相同处也正不少。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唐宋诗的差别。关于唐宋诗的异同,我曾主编了一部国家级教材,叫《唐宋诗分类选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前边有一个导论,专门论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去多说了。我只择其要者,引前辈学者的看法作几点说明。

首先是缪钺先生,在《论宋诗》里这样讲:“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一个重韵,一个重意;一个重情辞,一个重气骨。形成的外在风貌呢,一个是比较丰腴,另一个则比较的瘦劲。这恐怕是唐宋诗的一个大的区别。缪钺先生有一部很薄的书,大概只有百余页的厚度,当年买的时候也只有几毛钱吧,书名叫《诗词散论》,不知道各位读过没有?书虽很薄,但我认为在我读过的书里却是经典著作之一。这篇《论宋诗》就收在里面。我建议,咱们各位同学如果读过的,可以再读一遍,没有读过的,一定要认真地读一遍。书写得真好,缪先生那个文笔,带一点古雅,而又颇具文采,读来引人入胜。而且他的艺术感悟力非常之强。他是从事历史研究的,是历史学家,但是他又极富文才和识力,在几十年前写的这样一些文字,到现在读起来,都没有过时。我1985年到成都,去拜访缪先生。后由缪先生介绍去拜访正与他合著《灵溪词说》的叶嘉莹先生,聊了两个多小时,受益良多。现在缪先生已经作古,叶先生也已是八十多岁了,但身体还好。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赏析,也是一流的。但是她和缪先生是两种风格。缪先生呢,有些事情点到为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叶先生则是把她想说的话,不厌其详地、非常细密地给你讲出来。她的表达能力非常之好,她的《迦陵论诗丛稿》、《论词丛稿》,都是非常好的著作,不妨也找来读一下。

另一位论宋诗而有卓见的大家,就是钱锺书先生。钱先生在缪先生论宋诗的基础上又往前走了一步。他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且又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钱先生说的是有道理的。以前论唐宋诗,多是此彊彼界,唐诗就是唐代人的诗,宋诗就是宋代人的诗。钱先生说不尽然,唐人可以作出宋诗,宋人也可以写出唐作。唐诗和宋诗不仅仅是朝代之别,它的区别还在于体格性分上的差异。年少的宋人意气风发的时候,生命力旺盛,开拓进取精神强,他写出来的诗就较近唐人的味道。而唐代的诗人到了年老的时候,进取心减退,思虑越来越周到,越来越详尽,这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了宋人的风调。所以,它和一个人一生的早晚、处境以及他的性分——这个人是比较好思虑的呢,还是比较好张扬的,是内向的呢,还是外向的,是热血型的呢,还是沉思型的,都是有关系的。如果完全从朝代的分别来论唐宋诗,恐怕也就有了问题。

再下来,就是启功先生。启功先生诗书画兼擅,而在对诗的研究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作的《启功韵语》,大家读过,那真是别出一格。他讲过这样几句话:“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嚷者,理直气壮,出以无心。想者,熟虑深思,行以有意耳。”这几句话中的“长”、“嚷”、“想”、“仿”,很押韵,也说得非常的到位。仔细想来,唐人诗似乎就是嚷出来的,不过多的思考,完全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激发,诗句往往冲口而出。到了宋人,就没有了这样一种气魄,或者说,诗学改变了方向。宋人非常重视“想”,重视深思熟虑。所以,一个是出以无心,一个是行以有意,这大概就是唐宋诗的一个重要差别。

把这些方面概括起来,根据我的理解,也对唐宋诗的区别作了四点界说:一是唐诗重理想而宋诗重实际;二是唐诗重情韵而宋诗重理趣;三是唐诗重自然而宋诗重技巧;四是唐诗重风骨而宋诗重禅境。关于这几点,我在《唐宋诗分类选讲》的那篇导论里都有详细的解说,因为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谈了,大家作一个粗略的了解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重点来谈唐代诗歌及其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