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 闵维方 岳昌君 丁小浩
- 19字
- 2025-04-18 20:33:12
第二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引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高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90万猛增到2010年的614万,年平均增长19.0%(国家统计局,2011)。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我国也不例外。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效率、促进就业,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研究机构都会努力向毕业生提供清晰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作为毕业生重要的求职参考。为此,需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求职过程、学业状况等基本信息。其中一些影响较大的调查包括: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的学生调查(NACE,2011)、欧洲高等教育与毕业生就业调查(CHEERS)(Schomburg,2006),以及由欧盟支持的欧洲毕业生调查(REFLEX,2011)。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长期调查数据非常缺乏。屈指可数的几项调查包括: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库(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9)、麦可思公司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麦可思研究院,2011)、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0)。教育部的数据是根据全国各普通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数据汇总而成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生源地、学历层次、毕业学校、专业、就业单位等基本信息,但是缺少毕业生的受教育情况、求职情况、收入情况、家庭背景等信息,并且存在注水现象。麦可思公司于2006年成立,调查数据从2007届毕业生开始,重点调查毕业半年和三年后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数据从2003年开始,调查对象是离校前的应届毕业生。
本章将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进行的六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求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发现我国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与变化趋势。
这六次调查的数据具有很好的时间代表性。首先,样本包含了1999-2013年的高校学生信息。调查针对的虽然是2003-2013届毕业生,但是由于2003年的本科毕业生是1999年入学的,2013年两年制的专科生和硕士生是2011年入学的,因此样本数据包含了1999-2011年入学的学生信息。其次,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实际上只有1999-2005年的扩招速度达到两位数,2006年之后都是以个位数的速度增长。而1999-2005年扩招入学的本科学生于2003-2009年毕业,因此样本数据包含了大幅度扩招进入高校的学生信息。第三,2003-2013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特殊的快速发展时期。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超过了1千美元,之后经济发展进入了腾飞阶段,2006年人均GDP超过2千美元,2008年超过3千美元,2010年超过4千美元,2011年超过5千美元,2012年超过6千美元,2013年接近7千美元。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入世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在2001-2010年间,尽管受到美国“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但是我国GDP的年均增速仍高达10.5%,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2010年,我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