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 闵维方 岳昌君 丁小浩
- 1305字
- 2025-04-18 20:33:13
第五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章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进行的六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求职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第一,高校毕业生的“落实率”在70%左右浮动(2003年例外),“待就业率”在20%以上。总体而言,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但是学历层次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甚至出现倒挂现象,主要表现在专科生的落实率上升趋势明显。
第二,以收入衡量的就业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毕业生的月起薪增长缓慢,相对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起薪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2013年开始回升。分学历层次看,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
第三,80%以上的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体现我国经济发展以城市为重的特点。50%以上的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并且呈现比例不断上升的趋势,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而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
第四,大约50%的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40%的毕业生感觉工作一般,对工作不满意的毕业生比例在10%以下。
第五,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毕业生获得求职信息的三驾马车,亲朋好友和实习单位等特殊渠道在求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六,毕业生的平均求职次数在13次以下,“待就业”者的求职努力并不低,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高校毕业生的总求职费用稳定在1千多元,2013年出现上升的趋势。服装费、交通费和人情费是毕业生求职的三项主要支出。
第七,离工作越“近”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越大。在各种就业影响因素中,毕业生认为工作能力、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最重要,其次是学历层次、热门专业、学校类型、学习成绩等体现高等教育状况的因素,而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第八,毕业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经济收益,既向“前”看也向“钱”看。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对于高校、政府部门、毕业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一,高校应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特别是在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实习实践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加细致具体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高校应加强本科生教育,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本科教育的学术性不如研究生教育强,而应用性又比高职教育弱,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自己的特点。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本科生又兼顾学术性和应用性。如何将本科教育变比较劣势为比较优势,需要高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第二,政府应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近年来,每年都有一百多万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未能实现就业,对于这些就业弱势群体应给予持续的帮助和服务。
民营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应该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对大量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民营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激励。另外,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制度,维护和提高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毕业生利益。
第三,高校学生应当刻苦学习,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靠自身的努力提高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应当制定合理恰当的就业期望,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