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就学流动和就业流动的收入效应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流动(migration)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当劳动力流动到更高价值的社会岗位时,也就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力资本理论将流动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当个人或家庭能够通过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来改善其生活状况时,就会倾向于发生流动行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史杰斯泰德(Sjaastad)是第一位将人力资本理论正式应用于劳动力流动研究的学者,他在1962年发表于«政治经济学»上的文章指出:“流动是一种具有成本和收益的资源配置方式”(Sjaastad,1962)。这为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影响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也为今后研究流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有效的工具。此后的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在此框架下分析流动的决策因素以及因流动而引发的收益。

国外很多研究证实了地区间的流动或迁移会增加流动者的终生收入(Borjas,1994;Rich-ard,1970),且一些研究估计流动的报酬率在10%-15%之间,大致等于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Keith,1999)。然而,较高的平均收益率并不代表所有的流动者都会得到正的收益率,这种流动决策是建立在预期净收益基础上的决策,而且多是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因此预期净收益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此外,流动能带来更多的终生收入,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流动后的前几年就可以获得这种收益。

大学生的区域流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一种,不管是以就学还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流动,都可以看作是成本-收益框架下个体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决策行为,因此也就有可能产生人力资本的初期回报。研究表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通常能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的就业机遇和工作机会,更好地估计自身的能力、与某项职业的匹配以及流动所需发生的费用等,因此他们的流动行为会比受教育较少的劳动者具有更多的收益(SchuItz,1961)。

目前我国针对流动收益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于针对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比如农民工的城乡流动(赵耀辉,1997)、劳动者的工作流动等(吴克明,2008),而针对高校毕业生迁移就业收益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且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岳昌君和周俊波利用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本专科毕业生的流动收益,发现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起薪显著高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岳昌君,2005),其后岳昌君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研究再次证实了前期流动、后期流动、多次流动等不同流动类型的毕业生均能获得比不流动群体更高的收益(岳昌君,2011)。而李锋亮等针对2007届硕士毕业生的实证研究则发现:除了跨籍就业能够给硕士毕业生在起薪上带来显著的正向收益外,跨学就业、既跨籍又跨学就业的收入效应都不显著(李锋亮,2010)。本研究将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下,利用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将大学生的区域流动行为细分为因就学而产生的流动(就学流动)和因就业而产生的流动(就业流动),从而深入探究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流动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